《易水送別》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易水送別駱賓王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易水送別》一,大約寫於這一時期。首先,“寒”是客觀的寫景。“今日水猶寒”中的“寒”字,正是這種移情作用的物質符號,這是此詩創作最為成功之處。而古今送別均為易水河岸,在地點上也是相同的。這首詩又名《於易水送人》、《於易水送別》,內容完全相同,是駱賓王的佳作之一。

易水送別

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賞析

唐高宗儀鳳三年(678),駱賓王以侍御史職多次上疏諷諫,觸忤武後,不久便被誣下獄。儀鳳四年(679)六月,改元調露(即調露元年),秋天,駱賓王遇赦出獄。那年冬天,他即奔赴幽燕一帶,側身於軍幕之中,决心報效國家。《易水送別》一,大約寫於這一時期。

從詩題上看。這是一首送別詩。從詩的內容上看,這又是一首詠史詩。詩人在送別友人之際,發思古之幽情,表達了對古代英雄的無限仰慕,從而寄託他對現實的深刻感慨,傾吐了自己滿腔熱血無處可灑的極大苦悶。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這兩句通過詠懷古事,寫出了詩人送別友人的地點。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縣,是戰國時燕國的南界。壯士指荊軻,戰國衛人,刺客。《史記·刺客列傳》載,荊軻為燕太子丹復仇,奉命入秦刺殺秦王,太子丹和眾賓客送他到易水岸邊。臨別時,荊軻怒髮衝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然後義無反顧,勇敢地啟程.這位輕生重義、不畏强暴的社會下層英雄人物,千百年來一直活在人們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愛戴。詩人駱賓王長期懷才不遇,侘傺失志,親身遭受武氏政權的迫害,愛國之志無從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際,自然地聯想起古代君臣際會的悲壯故事,借咏史以喻今,為下麵抒寫懷抱創造了環境和氣氛。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兩句,是懷古傷今之辭,抒發了詩人的感慨。昔時人即指荊軻。沒,死亡。荊軻至秦庭,以匕首擊秦王未中,被殺。這兩句詩是用對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輕一重,一緩一急,既是咏史又是抒懷,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荊軻的人生價值,同時也傾訴了詩人的抱負和苦悶,表達了對友人的希望。陶淵明曾有《咏荊軻》詩說:“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表達了對荊軻的崇敬與惋惜之情。賓王此詩,同陶詩交相輝映,但在意境的創造上更為含蓄有味。“今日水猶寒”中的“寒”字,寓意豐富,深刻表達了詩人對歷史和現實的感受。首先,“寒”是客觀的寫景。此詩作於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其次,“寒”是對歷史的反思。荊軻這樣的古代英雄,雖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肅然起敬,詩人是懷着深切緬懷之情的。荊軻其人雖然早就不復存在了。可這位英雄疾惡如仇、視死如歸的英風義概還在,作為歷史見證的易水河還在。詩人面對著易水寒波,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凉激越的告別歌聲還縈繞在耳邊,使人凜然而產生一種奮發之情。複次,“寒”也是對現實的概括。詩人於易水岸邊送別友人,不僅感到水冷氣寒,而且更加覺得意冷心寒。“寶劍思存楚,金椎許報韓”(《咏懷》)的駱賓王,有著遠大志向,他願灑滿腔熱血,幹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然而現實是“天子不見知,群公詎相識”(《夏曰遊德州贈高四》),生不逢時,沉淪寂寞,詩人心中充滿孤憤不平之氣,如易水河一樣,悠悠不盡。詩人在“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偉大孤獨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傾訴難酬的抱負和無盡的憤懣。詩人感懷荊軻之事,既是對自己的一種慰藉,也是將別時對友人的一種激勵。

這首詩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詩尾的“寒”字,更是畫龍點睛之筆。“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結情,因意構象,用象顯意。景和象。是對客觀事物的具體描繪,情和意,是詩人對客觀對象在審美上的認識和感受。正如古人所說:“象者,出意者也。”詩人在自然對象當中,讀者在藝術對象當中。發現了美的客觀存在,發現了生命和人格的偉大表現,從而把這種主觀的情和意,轉移到客觀的景和象上,給自然和藝術以生命,給客觀事物賦予主觀的靈魂,這就是詩歌創作和欣賞當中的“移情作用”。“今日水猶寒”中的“寒”字,正是這種移情作用的物質符號,這是此詩創作最為成功之處。這首詩題為送別,可又沒有交待所別之人和所別之事,全詩純為咏史抒懷之作。但吟誦全詩,那種“慷慨倚長劍,高歌一送君”的壯別場景如在現時。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所咏的歷史本身就是壯別,這同詩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別均為易水河岸,在地點上也是相同的。易水跨越古今,詩歌超越了時空,全詩融為一體。一古一今,一明一暗,兩條線索,同時交待,最後統一在“今日水猶寒”的“寒”字上,詩的構思是極為巧妙的。

這首詩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煉的手法,擺脫了初唐委靡纖弱的詩風影響,標誌著唐代五言絕句的成熟,為唐詩的健康發展開拓了道路。

這首詩又名《於易水送人》、《於易水送別》,內容完全相同,是駱賓王的佳作之一。

本文標題: 《易水送別》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6955132100657
相关資料
《蒿裏行》的原文是什麼?這首詩詞該如何賞析呢?
蒿裡行曹操關東有義士[1],興兵討群凶2]。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前四句寫諸侯起兵,討伐董卓,以勤王滅賊號召天下。'鎧甲生蟣虱'寫戰亂之長,阿兵哥連年征戰,人不解甲,馬不卸鞍,其苦可知;'萬
標籤: 蒿裡行 歷史 文化 讀書 董卓 袁紹
《虞美人•聽雨》的作者是誰?這首詩詞的原意是什麼?
虞美人聽雨蔣捷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關於作者蔣捷,字勝欲,號竹山,宋末元初陽羨人。南宋亡,深懷亡國之痛,隱居不仕,人稱“竹山先生”、“櫻桃進士”,其氣節為時人所重。長於
標籤: 聽雨 虞美人 文化 讀書 蔣捷
《送人東歸》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送人東歸溫庭筠荒戍落黃葉,浩然離故關。詩題為“送人東歸”,所送何人不詳。初日,點明送別是在清晨。詩人只在首句稍事點染深秋的蒼涼氣氛,便大筆揮灑,造成一個山高水長、揚帆萬里的遼闊深遠的意境,於依依惜別的深情之中,回應上文“浩然”,前後緊密配合
標籤: 讀書 高風 詩歌
《北青蘿》的原文是什麼?這首詩詞該如何賞析呢?
《北青蘿》李商隱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李商隱的《北青蘿》描寫詩人在暮色中去尋訪一比特山中孤僧,通過體味山中疏淡清麗的景色,孤僧恬靜閒適的生活,詩人領悟到“大千世界,全在微塵”的佛家境界。首聯寫詩人於夕陽西下時分興致勃勃去北青蘿山的茅房去拜
標籤: 北青蘿 詩歌 文化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