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的原文是什麼?這首詞該如何賞析呢?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漁歌子》又名《漁父》或《漁父樂》,大概是民間的漁歌。據《詞林紀事》轉引的記載說,張志和曾謁見湖州刺史顏真卿,因為船破舊了,請顏真卿幫助更換,並作《漁歌子》。詞牌《漁歌子》即始於張志和寫的《漁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簡稱。著有《玄真子》集。

【原文】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注釋】

①漁歌子:詞牌名。此調原為唐教坊名曲。分單調、雙調二體。單調二十七字,平韻,以張氏此調最為著名。雙調,五十字,仄韻。《漁歌子》又名《漁父》或《漁父樂》,大概是民間的漁歌。據《詞林紀事》轉引的記載說,張志和曾謁見湖州刺史顏真卿,因為船破舊了,請顏真卿幫助更換,並作《漁歌子》。詞牌《漁歌子》即始於張志和寫的《漁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簡稱。

②西塞山:浙江湖州。

③白鷺:一種白色的水鳥。

④桃花流水:桃花盛開的季節正是春水盛漲的時候,俗稱桃花汛或桃花水。

⑤鱖(guì)魚:淡水魚,江南又稱桂魚,肉質鮮美。

⑥箬(ruò)笠:竹葉或竹蔑做的斗笠。

⑦蓑(suō)衣:用草或棕編製成的雨衣。

⑧不須:不一定要。

【譯文】

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鱖魚歡快地遊著,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樣的鮮豔而飽滿。

江岸一比特老翁戴著青色的箬笠,披著綠色的蓑衣,冒著斜風細雨,悠然自得地垂釣,他被美麗的春景迷住了,連下了雨都不回家。

【創作背景】

唐代宗大曆七年(772)九月,顏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張志和駕舟往謁,時值暮春,桃花水漲,鱖魚水美,他們即興唱和,張志和首唱,作詞五首,這首詞是其中之一。這首詞於憲宗時一度散失,長慶三年(823),李德裕訪得之,著錄於其《玄真子漁歌記》文中,始流傳至今。

【作者簡介】

張志和(730年(庚午年)~810年?),字子同,初名龜齡,漢族,婺州(今浙江金華)人,自號“煙波釣徒”,又號“玄真子”。唐代著名道士、詞人和詩人。十六歲參加科舉,以明經擢第,授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唐肅宗賜名為“志和”。因事獲罪貶南浦尉,不久赦還。自此看破紅塵,浪迹江湖,隱居祁門赤山鎮。其兄張鶴齡擔心他遁世不歸,在越州(今紹興市)城東築茅屋讓他居住。史載唐肅宗曾賜他奴婢各一人,張志和讓他們結婚,取名漁童和樵青。著有《玄真子》集。

本文標題: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的原文是什麼?這首詞該如何賞析呢?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6945654037790
相关資料
《訴衷情·眉意》是哪位詩人的作品?這首詞的原意是什麼?
梅妝,“梅花妝”的省稱。南朝梁吳均《陌上桑》詩:“故人寧知此,離恨煎人腸。”這首《訴衷情》就是其中之一。一般認為,這首詞是寫一個歌女的生活。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標籤: 訴衷情·眉意 訴衷情 文化 讀書 梅花妝
《花非花》的作者是誰?這首詩詞的原意是什麼?
花非花,霧非霧。後兩句仍為七言,有明顯痕迹,表明是從七言絕句演變而來,用首句“花非花”為調名。此《花非花》詩與以上二詩同卷,編次其後。《花非花》詩大約與《簡簡吟》同時為同一目所作。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宣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
標籤: 花非花霧非霧 讀書 白居易 詩歌
《安公子·遠岸收殘雨》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該怎樣去理解呢?
雨殘稍覺江天暮。萬水千山迷遠近,想鄉關何處。翠,翡翠鳥的羽毛。指古代婦女出遊時的嬉戲。天空中還是佈滿了黑雲,讓人覺得仿佛到了傍晚時分。水邊的小洲上一片寂靜,並沒有採摘香子蘭的女子。一手遙指遠處,烟雨綠樹中隱藏著一處村莊。閑倚桅杆凝思長久立。
標籤: 安公子·遠岸收殘雨 文化
《秦樓月·芳菲歇》的原文是什麼?這首詞該如何賞析呢?
芳菲歇,故園目斷傷心切。⑵芳菲歇(xiē):指春殘花謝的景况。辛弃疾《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詞:“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詞人為了抒發家亡國破,悲哀憤恨的心情,寫下了這一首詞。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圍潭州,子諲率軍民堅守八日。有《酒邊詞
標籤: 秦樓月·芳菲歇 讀書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