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始為奉禮憶昌穀山居》:失落加上鄉愁,更增添幾分愁苦

這很能反映他擔任奉禮郎時的處境和心境,與《始為奉禮憶昌穀山居》所要抒發和表達的情感相近。李賀很少用律體寫詩,《始為奉禮憶昌穀山居》卻用五言長律寫成,詩韻用上平聲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通押,很有特色。

李賀(790~816),字長吉。河南府福昌縣昌穀鄉(今河南省宜陽縣)人,祖籍隴西郡。唐朝中期浪漫主義詩人,與詩仙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後世稱李昌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比特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那麼下麵小編就為大家帶來李賀的《始為奉禮憶昌穀山居》,一起來看看吧!

始為奉禮憶昌穀山居

李賀〔唐代〕

掃斷馬蹄痕,衙回自閉門。

長槍糯米熟,小樹棗花春。

向壁懸如意,當簾閱角巾。

犬書曾去洛,鶴病悔遊秦。

土甑封茶葉,山杯鎖竹根。

不知船上月,誰棹滿溪雲?

李賀當時住在長安崇義裏,曾寫了首《崇義裏滯雨》,表達了壯志成空,愁恨不已之心情,加上窮困孤獨,自己的心境也像是陰暗的裡巷和淅瀝不斷的秋雨一樣。這很能反映他擔任奉禮郎時的處境和心境,與《始為奉禮憶昌穀山居》所要抒發和表達的情感相近。只不過後者更強調家山的美好和對故鄉的懷念。詩人將昔日在家山品茶飲酒的悠閒自在景與眼前退衙回來閉門獨坐的孤獨以及“鶴病悔遊秦”的病痛相互比照,旨在強調身在仕途無法實現理想抱負的喟歎。失落加上鄉愁,更增添幾分愁苦,也更加深了詩人對故鄉的懷念。

詩題中提到的“昌穀山居”即是詩人的故鄉所在地。昌穀,位於今洛陽西南宜陽縣境內。今日的宜陽,顯得偏僻和貧窮,但在隋唐時期,此地則是江淮糧賦陸路和漕運的重要中轉站。其中李賀居家的三鄉驛(今名三鄉鄉),是當時從洛陽通往長安大道上的一座重要驛站。為唐代諸帝東巡必經之地,在此建有連昌宮、蘭昌宮等行宮,武則天、唐玄宗都曾在此駐蹕,其中的連昌宮更因元稹的《連昌宮詞》而聞名千古。

此詩的前半首,扣住“始為奉禮”行筆,總寫居官羈旅無聊之情狀。“掃斷”、“雅回”兩句,敘述官職卑微,門庭冷落;“長槍”、“小樹”兩句,寫糯米煮熟,食饌簡單,除棗花外,室無珍玩。這四句,全無半點寒酸氣卻道盡窘迫。即是小官,又全無半點迎逢心思,自是門可羅雀;回到家裡自己動手關門,沒有僕人書童;特意說出煮的是糯米,或許是在暗示除此之外別無其它;至於小樹棗花,那不過是平凡窄小的院落裏一棵普通的樹罷了。如此這般,一個異地為官生活勉强鬱鬱不得志的年輕人形象躍然紙上。“向壁”、“當簾”兩句,寫閑對如意、角巾,言外寄託“歸歟”之意。

詩的後半首,轉而寫題上“憶昌穀山居”之意。憶家,故作家書,以付黃犬;憶親人,因妻病而追悔至京求仕。“土甑封茶葉,山杯鎖竹根”,可見主人不在;“不知船上月,誰棹滿溪雲”,月夜又有誰在船上搖盪著滿溪的雲影?用反詰句收結,意想飛馳,巧妙表現出“憶”的風韻,“末二尤得憶家神理”(《協律鉤玄》卷一引董伯音語)。

李賀很少用律體寫詩,《始為奉禮憶昌穀山居》卻用五言長律寫成,詩韻用上平聲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通押,很有特色。

資料標籤: 詩鬼 文化 讀書 鄉愁
本文標題: 李賀《始為奉禮憶昌穀山居》:失落加上鄉愁,更增添幾分愁苦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6625769922521
相关資料
王安石所作的《元日》,隱隱體現了些許孤獨悲憤之情
下麵跟小編一起瞭解一下王安石所作的《元日》吧。《元日》(宋)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題為《元日》,明確指出寫的就是中國春節。讀罷此詩,領悟其中蘊藏著一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大無畏精神,把王安石的滿腔抱負,堅韌勇氣,還有隱隱的些
標籤: 王安石 元日 宋朝 歷史 桃符
李賀《後園鑿井歌》:表現出了長吉詩風中的幾分勁拔
唐朝中期浪漫主義詩人,那麼下麵小編就為大家帶來李賀的《後園鑿井歌》,一起來看看吧!後園鑿井歌李賀〔唐代〕井上轆轤床上轉。因為“轉”字總括了後園裏深井汲水的操作過程,並引出水井與器具的混雜聲。歷年後妻子病亡。雖然李賀體弱多病,寫過不少陰森可怖
標籤: 詩鬼 讀書 詩歌 水聲
水滸傳中楊志是如何弄丟生辰綱的?原因是什麼
楊志遺失了梁中書給他老丈人賀壽的十萬貫生辰綱,辜負了梁中書的重托。這時候的楊志是裡外不是人,百口難辯。楊志的失敗是有些可惜了,但他其實是被自己人打敗的,最主要的原因其實是他沒和下屬搞好關係。楊志的性子是急了些,但是從後文看,還不至於太急,這
標籤: 楊志 生辰綱 水滸傳 梁中書
水滸傳中梁山征討方臘後五虎將是什麼結局?
《水滸傳》中,梁山大聚義排定坐次後,又列出了馬軍五虎將、馬軍八驃騎兼先鋒使,他們可謂是梁山的精英人物,是梁山武力的象徵。梁山五虎將分別是關勝、林沖、秦明、呼延灼和董平。關勝,是武聖關羽之後,為梁山五虎將之首。呼延灼也是梁山征討方臘後倖存回京
標籤: 方臘 梁山五虎將 五虎將 水滸傳 呼延灼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