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所作的《漁家傲·燈火已收正月半》,是作者在定林院生活的一個剪影

下麵跟小編一起瞭解一下王安石所作的《漁家傲·燈火已收正月半》吧。賞析這首詞是作者退隱之後定林院生活的一個剪影式寫照。“燈火已收”而山花滿眼,用筆正所謂掃處還生。這首詞就是他在定林院生活的一個剪影。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是北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也是文學家、思想家。他在文學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晚年時期的詩風重煉意,又重修辭,被稱為“王荊公體”。下麵跟小編一起瞭解一下王安石所作的《漁家傲·燈火已收正月半》吧。

漁家傲·燈火已收正月半

王安石〔宋代〕

燈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亂。聞說洊亭新水漫,騎款段,穿雲入塢尋遊伴。

卻拂僧床褰素幔,千岩萬壑春風暖。一弄松聲悲急管,吹夢斷,西看窗日猶嫌短。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正月十五元宵燈節之時,鐘山一帶芳草如茵,林木葱鬱,那一片生意盎然的春景,讓人流連忘返,心醉不已。濤亭剛剛下過春雨,詞人騎著小毛驢,翻山越嶺去觀賞美麗的風景。

遊玩之後,回到了寺院中。經過一天的玩賞,詞人也累了,他放下紗帳,鋪好被褥,在和煦溫暖的春風吹拂下進入夢鄉。不知睡了多久,他突然被悲切的松濤之聲吵醒,夢醒時分,窗外已是日落西山了。

注釋

漁家傲:詞牌名,源自唐張志和《漁歌子》,是歌唱漁家生活的曲子,宋初較為流行。雙調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五仄韻。

燈火:元宵節彩燈。

洊(jiàn)亭:在鐘山西麓。

新水:春水。

款段:本指馬行遲緩,此處指作者騎驢緩行。

穿雲入塢(wù):深入到雲霧繚繞的山塢中去探奇覽勝。塢:四高中低的小凹。

褰(qiān):提起,撩起,揭起。幔:窗簾。

千岩萬壑:語本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一弄:一奏,一吹。

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退隱之後定林院生活的一個剪影式寫照。

上片寫一次騎驢春遊,起拍二句點明節令,描繪鐘山春意盎然的景象。宋時元夜燈節,熱鬧异常。蔡絛《鐵圍山叢談》:“上元張燈,天下止三日。”當時收燈後,又有出城探春的習俗,而江南孟春,不同於北方,往往收燈後便已芳草如茵、春意滿野。而鐘山一帶,竹木葱蘢,萬花競秀,景色更為誘人。“撩亂”,寫出山花爭奇鬥豔,撩惹行人。“燈火已收”而山花滿眼,用筆正所謂掃處還生。這二句,即寫了江寧附近的季候特徵,又點出作者居住的山中環境。美景良辰,引逗起詞人覽賞春色的興致,於是筆鋒一轉,由“聞說”領起以下三句,寫洊(jiàn)亭之遊。洊亭鐘山西麓,溪水青青,花木如繡,是作者喜愛遊賞的風景勝地。王安石《馬死》詩李壁注引《建康續志》雲:“金華俞紫琳清老,嘗冠禿巾,掃搭服,抱《字說》,逐公之驢,往來法雲、定林,過八功德水,逍遙洊亭之上。”“新水漫”,說明是雨後,經春雨洗禮,郊原格外清新。

這裡作者實用以指他所騎的毛驢,亦取其“形段遲緩”之意。作者退居江寧時,神宗賜他一匹馬,後來馬死了,他外出旅遊就騎毛驢。魏泰《東軒筆錄》卷十二載,王安石江寧,“築第於白門外七裏,去蔣山亦七裏,平日乘一驢,從數僮遊諸山寺。欲入城則乘小舫,泛潮溝以行,蓋未嘗乘馬與肩輿也。”這次正是騎毛驢野遊,心閑意靜,恬然自若,什麼昇沉得失、堯桀是非,仿佛早拋至九霄雲外,其精神超然塵外。定林寺左右,峰巒複遝,後環屏風,前障桂嶺,其間雲霧繚繞,跨驢繞行山徑,時要通過雲層,故曰“穿雲”。山間穀壑毗連,四周巒嶂如屏,形成不少花木叢生的天然塢堡,如定林寺附近有道士塢,洊亭附近有桃花塢等。

詞人行經此種地帶,不免停轡徜徉,訪勝探幽,故曰“入塢”。才行高岡,又入低谷,故曰“穿雲入塢”。不畏雲霧迷茫,不避穀堐低濕窈深,不計山路崎嶇回環,而去尋訪遊伴,探奇覽勝,一句中連用“穿”、“入”、“尋”三個動作詞,充分表現了詞人一心尋春的濃厚遊興,描繪出他自命“山野之人”的生活情趣。

下片寫僧齋晝寢,詞人遊興已盡,依然回歸山寺,就床而臥。過片另起一意,意脈不斷。上寫遊山,此寫憩寢,事有轉折,故用“卻”字。因為孤身棲居山寺,故要拂拭僧床,撩起白色的帷帳。“僧床”、“素幔”,寫明作者生活清寂雅素,也突出了寄身山寺的生活特點。“千岩萬壑”承上“山南山北”,“春風暖”回應“正月半”。值此東風駘蕩,春光融融,詞人怡然自適的心境也仿佛與大地春色融契而為一,加之遊山的困乏,於是他漸漸沉入靜謐而深穩的夢中。不知何時,山間的一派松濤之聲,把他從酣夢中驚醒,抬眼望去,紅日照臨西窗,而詞人的睡意猶未足。煞拍三句寫夢醒。“悲急管”,謂松濤猶如急切的笛聲,深山中嗚咽地悲鳴,仍切山林環境下筆,松聲帶有作者的感情色彩。

這首寫政治家兼文學家的王安石,野遊尋春與大自然的默契中,得到了心境的恬靜,沉入了暫時的酣眠,然而,一時的心理平衡,卻被四周突然闖入的急切悲凉的松濤聲所打破,無怪乎作者起看日光,不能不嫌夢境之短了,這正隱隱透露了作者身雖幽閒而內心並不平靜的精神狀態。全篇即事寫景,全以白描手法勾勒,物象清幽,氣韻蕭散,充滿脂膩粉香的北宋前期詞壇上,這首詞頗有一枝獨秀的風致。

創作背景

王安石罷相退隱江寧(今南京)之後,在府城東與鐘山間的一所住宅(名“半山園”)裏度過了他生命中的最後十年。距半山園不遠的鐘山定林寺昭文齋是他日常下榻的別館,他時時在那兒讀書、著述、接待客人,也經常到附近的山林溪壑間登覽野遊。這首詞就是他在定林院生活的一個剪影。

本文標題: 王安石所作的《漁家傲·燈火已收正月半》,是作者在定林院生活的一個剪影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6617308479008
相关資料
王安石所作的《雨霖鈴·孜孜矻矻》,原文、譯文及注釋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是北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也是文學家、思想家。下麵跟小編一起瞭解一下王安石所作的《雨霖鈴·孜孜矻矻》吧。緣底事、拋了全潮,認一浮漚作瀛渤。譯文及注釋譯文勤勤懇懇不眠休,向來胸無大志,只是勉强做著這事業。指事物的最重要
標籤: 王安石 雨霖鈴 文化 讀書
王安石《送和甫至龍安微雨因寄吳氏女子》,充分表現對親人的深厚感情
下麵跟小編一起瞭解一下王安石所作的《送和甫至龍安微雨因寄吳氏女子》吧。送和甫至龍安微雨因寄吳氏女子王安石〔宋代〕荒烟凉雨助人悲,淚染衣襟不自知。古時女子出嫁後,從夫姓,稱某氏。他這首借送弟兼寄女兒的詩,充分表現了一個兄長、一個父親對親人的深
標籤: 王安石 宋朝 讀書
王安石所作的《午枕》,將心理的複雜變化描寫得淋漓盡致
下麵跟小編一起瞭解一下王安石所作的《午枕》吧。午枕王安石〔宋代〕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紅影上簾鉤。賞析這首詩將午睡醒來、由恍惚到清醒的瞬間感受和心理的複雜變化描寫得淋漓盡致。這種審美境界因符合人類心理深層中的企戀心態,而獲得了審美的普遍性和永
標籤: 王安石 午枕 文化 讀書
《六韜·虎韜·軍用》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解釋呢?
武王問太公曰:“王者舉具,三軍器用,攻守之具,科品從寡,豈有法乎?”
標籤: 武器 歷史 陸軍 諸葛連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