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克《臨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沉鬱中蘊含著滿腔的愛國情懷

臨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陳克〔宋代〕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塵直到江城。全詞情感真摯深沉,沉鬱中蘊含著滿腔的愛國情懷,言有盡而意無窮。

陳克(1081—1137),北宋末至南宋初詞人。字子高,自號赤城居士。臨海(今屬浙江)人。少時隨父宦學四方,後僑居金陵(今江蘇南京)。紹興七年(1137),呂祉節制淮西抗金軍馬,薦為幕府參謀,他欣然響應,留其家於後方,以單騎從軍。曾與吳若共著《東南防守便利》3卷,其大略謂“立國東南,當聯絡淮甸荊蜀之勢”(《四庫全書總目》)。那麼下麵小編就為大家帶來陳克的《臨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一起來看看吧!

臨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陳克〔宋代〕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塵直到江城。歲華銷盡客心驚。疏髯渾似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薤鹽何處是,我緣應在吳興。故人相望若為情。別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燈。

詞的上片開篇“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塵直到江城”,包含著豐富的歷史事實,包括從宣和七年金滅宋至紹興四年金軍兵臨建康城下這段歷史。前半句表達作者對侵犯者的憤慨,後半句表達他對朝廷的不滿。兩句正面點提形勢,訴說對進犯者的譴責,和對造成“胡塵直到江城”局面的趙宋王室的不滿。這一起句,具有統領全詞的作用。下文所寫愁苦心情、歸隱的願望,與故人告別的原因,皆根源於此句。由興亡之變興起興亡之歎,由此引出下麵歎老、送老、別友之事。“歲華銷盡客心驚”,作者心驚於十年時間倏忽而逝,而自己報國無望,國事亦難以振興。“疏髯渾如雪,衰涕欲生冰”,這一句表達了作者對於自己年華老去、無法馳騁疆場的遺恨,以及因國事而涕淚不止的憂慮之情。

詞的下片,“送老”一詞,上承“歲華銷盡”、“疏髯”、“衰涕”,下啟“吳興”、“別愁”、“孤影”,是貫通上下詞意的關鍵字。歸隱雖是作者所願,但是他卻不忍心與老朋友道別。“相望”二字,點出依依惜別之態。“別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燈”是作者與故人分別之後,對故人孤獨愁苦情態的想像。深夜的細雨、窗燈、孤影、別愁,共同構成一幅淒迷傷感的別後思念圖。作者不寫自己別後如何思念故人,卻反過來想像故人如何思念自己。他想像故人深夜獨對燈影,孑然一身,實際上對應的是自己的孤獨寂寞。除此之外,這兩句承上“故人相望若為情”,是懸想別後故人孤愁情狀。詞人借用蘇軾詩的意象,以“別愁”、“孤影”錶之,見故人於今獨處無侶之苦,也反襯出自己的孤苦處境。最後一句以景作結,將詞一開始拋出的對國家興亡的憂慮,收結到深夜孤燈下的身影中,多少慨歎都蘊涵於其中。正因為不言,反而有了言不盡的深意。

就藝術特色而言,這首詞起承轉合,意脈不斷,巧妙無痕。起首兩句指出:兵禍不止,以至於“胡塵直到江城”。這一形勢。此後雖然不再有一個字提到興亡,但由此種下的興亡之慨,隨處可見。這樣開頭,有籠罩之功力。至過變處,詞雲“送老”,這和“十年”、“歲華銷盡”、“疏髯”、“衰涕”是完全一致的,因而這兩個字可謂承接嚴密。上片言老,是說國事不寧,個人衰弱而下片言老,則是尋求自己的歸宿。所以“送老”一語承上而啟下“應吳興”、“別愁”、“孤影”,與之一脈相承。詞到終了,卻用雨天深夜之中,小窗前殘燈映照下的“故人”形象收束,用環境描寫來寄託難言的苦衷,創造出迷離恍惚的氣氛,不但收來有力,而且含“有餘不盡”之妙。

全詞情感真摯深沉,沉鬱中蘊含著滿腔的愛國情懷,言有盡而意無窮。

本文標題: 陳克《臨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沉鬱中蘊含著滿腔的愛國情懷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6616116311457
相关資料
劉克莊《賀新郎·送陳真州子華》:作者繼承了辛派的愛國主義詞風
賀新郎·送陳真州子華劉克莊〔宋代〕北望神州路。這首送陳子華的詞,寫法特別。作者送行的友人陳子華,他曾主張積極招撫中原地區的義軍。他的詞,發展了辛棄疾詞的散文化、議論化的傾向,雄放暢達,繼承辛派的愛國主義詞風,又有自己的風格。
標籤: 賀新郎·送陳真州子華 賀新郎 劉克 讀書 宗澤 陳子華
蘇軾《江城子·夢中了了醉中醒》:下筆從容不迫,不求工而自工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那麼下麵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蘇軾的《江城子·夢中了了醉中醒》,一起來看看吧!乃作長短句,以《江城子》歌之。夢中了了醉中醒。這首詞似隨手寫出,未曾著意經營,而詞人胸中自有成熟的構想
標籤: 蘇軾 江城子·夢中了了醉中醒 江城子
龔自珍《湘月·天風吹我》:屬於作者詞中的代表之作之一
湘月·天風吹我龔自珍〔清代〕壬申夏泛舟西湖,述懷有賦,時予別杭州蓋十年矣天風吹我,墮湖山一角,果然清麗。作者不說自己出生杭州,卻說自己是被天風吹落於此的。這首詞全盤托出了少年龔自珍的雄心、抱負和自信、自負,是龔詞的代表之作。
標籤: 龔自珍 天風 文化 讀書 詩歌
李白《梁園吟》:這首詩隨著詩人的感情而自然奔瀉
離開長安,意味著政治理想的挫折,不能不使李白感到極度的苦悶和茫然。但這是有激而然。這首詩,善於形象地抒寫感情。它隨著詩人感情的自然奔瀉,詩境不停地轉換,一似夭矯的遊龍飛騰雲霧之中,不可捉摸。
標籤: 梁園吟 李白 讀書 文化 荒城 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