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古代著名帝王,最後為什麼把江山拱手讓人?

前2170年,堯77歲。共工氏乘機放出謠言,說帝堯無道,獲罪於天,故起兵為禍。各部落紛紛效仿,洪水得到遏制,民皆歡頌。堯心有所動,遂駕輦前往。後者是當地有名的部落首領,帶領人們弃平野,居高地,躲避洪水,深受愛戴。届時堯再興正義之師,勤王平亂,功高卓著,重掌天下順理成章。但堯卻因為這註定無果的計畫,以退為進,堵住了悠悠眾口。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舜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一)

放勳天資穎悟,十三佐政,十五受封,二十受禪,史稱堯。後制曆法,辨四時,設諫鼓,立謗木,國泰民安。

前2170年,堯77歲。天下忽然大旱,烈陽似火,草木焦枯,莊稼無收。大旱持續三年,十河九竭,林無新綠,民無新食,餓殍遍野,又有鑿齒修蛇等猛獸為禍四方。共工氏乘機放出謠言,說帝堯無道,獲罪於天,故起兵為禍。堯遣大將史領兵平之,又派大將羿馳援四方,斬蛇驅獸,天下稍安。

然大旱之後,大雨又至,洋洋灑灑不分東西,繼而山洪傾倒,河水氾濫,沒民居,淹平岡。民無所依,怨聲又起。

盟會上,堯問各族該派誰做治水官,大家推舉了幾個,都不能全票通過。後來共工氏推舉了鯀,讓堯非常為難。

鯀和堯都是黃帝的玄孫,既是世兄弟,也是好朋友,而且同樣有才能,封於崇地,建城以衛君,修郭以衛民,是軒轅一脈所剩不多的人才,堯很倚重他。

幾天之後,堯私下找來鯀。

堯問:“洪澇當前,你有好的辦法嗎?”

鯀說:“目前看來,除了讓各部落往高處暫避求安,別無他法。”

“可是盟會上,共工氏推舉了你,四嶽也同意了。”

“共主你呢?”

“我相信你的才能,可我不願意你去。你知道為什麼嗎?”

“現在四方謠言起,鯀認為是那些叛部所為。東夷各大部落素來富有,散漫不服管束;九黎舊部感念蚩尤者甚眾,時而作亂;共工氏自神農時,便常有爭權之心。現在洪水成灾,正是考驗共主的時候,治水有成,天下歸心,治水不成,恐怕人禍尤凶。”

“你果然知我心意。如果你是我,要怎麼辦?”

“自聖祖軒轅一統以來,到現在僅僅四代六世而已,我等子孫不能將聖祖業偉業發揚光大已是罪過,豈可拱手送與他人。”

下一次部落大會上,鯀主動請出,說道:“洪灾如虎,惡於目下,共主擔憂萬民,寢食難安,我輩華夏子孫當分共主憂。鯀雖不才,願請而治水,若成功,則憑聖祖庇佑,共主祈福;若不成,則鯀能力孱弱,罪於天下,願一力承擔,以死請謝。”

眾部落欣然,共工氏憤而不語,堯心惻然。

鯀初任時,到各地視察水患,與民同食同寢,徵求意見,嘗試了很多方法,都不如意。後來他想起當初建立城郭的初衷,正是為了百姓能抵禦野獸的襲擊,洪水猛獸實有相通之處,遂决定用設障壅堵之法治水。在他的帶領下,人們築高堤,壘長壩,圍水囿患,始見成效。各部落紛紛效仿,洪水得到遏制,民皆歡頌。然而,隨著大雨持續,洪水彌多,堤壩不堪重負,接連被沖潰,積水之下,水惡尤巨,很多部落慘遭滅頂。鯀心力交瘁,四方奔波,九年不得家回。

堯得知前線汛情,明白形勢緊迫,鯀一旦失敗,百族遷怒,共工等部很可能會立刻起勢,謀奪共主之比特。為今之計,又當如何呢?

(二)

這一天,堯走出平陽城,來到汾水旁,見到往昔溫順的水流變得濁浪滔滔,聲勢駭人,就如這天下大勢一樣,亂象紛呈,不禁悵然。正感喟間,聽路人說西邊有座姑射山,山上有神仙居住,尋占問卜無有不驗。堯心有所動,遂駕輦前往。到達之後,但見山巒毓秀,密林悠幽,於是弃輦而上,初時尚聞人聲,行至高處,雜蕪漸隱,岫雲環繞間忽現一女子,白衣白裳,肌膚勝雪,綽約出塵,旁有一鹿,乖巧通靈。堯覺得這應該就是人們口中的神仙,於是施禮上前,詢問天下事。幾番傾談之後,堯心中有了決斷。下山之後,他便開始遊走各地,尋找盛名在外的賢德之人。

堯先來到東夷單父,拜訪善卷。後者是當地有名的部落首領,帶領人們弃平野,居高地,躲避洪水,深受愛戴。為了顯示自己的誠意,他特意一個人去見善卷,面北而立,在請教了一番治水治世之道後,說明了來意:“如今天下多事之際,堯德才不濟,恐貽誤萬民,既知先生高望,願請出山,主持天下。”善卷一聽,連連搖頭說:“我現在當個小首領有衣穿,有飯吃,每天開開心心地多逍遙。你把天下給我,我就要負責治水,負責安撫百族,這太不自由了。你還是不瞭解我啊!”堯再三勸說,善卷堅決不同意,後來乾脆舉家搬遷,輾轉千里,一直到枉山才止。

堯來到陽城槐裏。這裡有一小部落,洪水來時,他們的首領帶著人們在樹上築巢而居,既避了水患,又躲了蟲獸滋擾,人們深感其德,稱首領作巢父。堯尋到巢父,同樣委婉道地明來意,要他執領天下,周濟蒼生。巢父聽了,說:“天下之大,不堪其廣;天下之重,不堪其負,我還是做個小首領吧。”附近另有一個部落,首領叫做許由,跟巢父是好友。堯見巢父不受,便尋許由。許由說:“我耕田砍柴習慣了,一不圖名,二不為利,還是不給天下添亂了。”堯堅持請出,許由便學巢父一樣躲到附近的萁山去了。堯派使者尋到萁山,對許由說:“你要是不做天下共主,那做個九州長吧。”許由聽完被氣到了,便到旁邊河裡洗起耳朵來。使者不解,許由說:“你說的話把我耳朵弄髒了。”這時恰好巢父牽牛過來飲水,看見許由洗耳便詢問緣故,聽過之後,生氣地說:“你要躲就躲深點啊,現在你洗耳朵把水洗髒了,我的牛也不能喝了。”第二天,巢父以身作則,搬到幾百裡外的東邊去了。

堯來到子州,拜訪一個叫支父的部落首領,交談過後,也以天下相托,支父翻翻眼皮,說:“我本來願意當這個共主的,可惜最近比較焦慮,也不知道是不是病了,就先不管天下了。”

堯又拜訪了王倪、齒缺、蒲伊、尹壽等人,每每以天下托,都堅辭不受。但這時,堯輕輦遊四方,訪賢贈天下的事蹟已經流傳開來。

堯的目的達到了。

(三)

灾患肆虐,百族生怨,矛頭都指向共主,說堯德不配其比特,力不稱其職。堯得到鹿仙指導,將計就計,滿天下尋找所謂德行皆備之人,以天下相托。只要有人願臨危受命,就必須千方百計治理水患。

如果僥倖成功了,其存在就不再必要,所謂飛鳥盡良弓藏。共工氏等大部落不會再容忍其繼續居主比特,叛亂必生。届時堯再興正義之師,勤王平亂,功高卓著,重掌天下順理成章。如果不幸失敗了,表明其德行同樣有虧,堯隨時可以廢而代之。

實際情況是,那些賢人都是真正的智者,他們很清楚,不要說水患難平,即便真的成功,以他們在聯盟中缺根少基的身家,也很難服眾。換句話說,堯或者會因治水不力而廢,但他們絕不會因治水有功而立。而且,為了避免被人懷疑他們有爭奪天下之心而遭暗中迫害,他們不得不裝瘋賣傻,乃至遠遁他鄉,實屬無奈。

沒人願自討苦吃,更沒人敢自尋死路。但堯卻因為這註定無果的計畫,以退為進,堵住了悠悠眾口。

現在他可以安心籌備繼承人的問題了。他已經快90歲了。

堯有十子,長子丹朱跟他最久,自幼聰慧,機巧開明,堯對其最用心。後來丹朱有了封地,離堯日久,變得傲虐起來,吃穿用度極其奢豪,又結交一幫朋黨,整日飲食作樂,民怨積重。堯聞知後,解天關,釋地理,將滿天星斗化為棋局,創造了圍棋,專為教丹朱改性。丹朱一學即會,天賦非常,頗為沉迷,堯非常高興,以為成功。誰料,他走後沒幾天,丹朱舊態複萌。

堯莫之奈何。其他幾子,或癡頑,或愚直,皆不開竅。

堯苦思無果,詢問四嶽,四嶽說:“丹朱可以。”堯搖搖頭說:“不行,即便勉强讓他繼位,天下必亂,悔之莫及。”

經過再三考慮,堯决定效仿幾比特先祖,在軒轅帝的直系後裔中尋找繼任者。這時皋陶、後稷、契等都已經老了,只能從小一輩中找。經過一段時間的查證考量,四嶽向堯推薦了顓頊帝的一比特六世孫,重華。穩妥起見,堯决定親自去觀察一番。

堯一個人來到曆山脚下,看見山坡上有個人趕著一頭黃牛和一頭黑牛犁地,手裡拿著拿著簸箕,偶爾敲幾下。堯很奇怪,上前詢問。那人說:“如果我用鞭子趕牛,打黃牛時,它受痛猛拉,黑牛顯慢。打黑牛時,黃牛顯慢。這一拉一扯,容易亂套。而且,它們雖是牲畜,卻能幫我耕田收食,對我有恩,我很感謝它們。所以當它們偷懶時,我只用敲敲簸箕,發出聲音嚇一嚇就好了。”

堯聽後,覺得他既善良又聰明,問其姓名,才知他就是此行的目標。

重華以孝聞名。當他年幼時,母親去世,其父瞽叟另娶了一女子。後母刁頑,時常虐待他,並唆使其父欲行加害。他只是設法避險,並主動承擔家裡所有農活,做多食寡,毫無所怨,秉持孝道。

堯覺得重華不錯,為了加深考驗,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了他,並另外派了九個僕人服侍,以便觀察。三年下來,重華不驕不躁,既能與二妻相敬如賓,又不與父母交惡,德行很快播於四方。他耕作過的地方,人們不再爭田;他打魚過的地方,人們不再爭屋;他做陶器的地方,人們不再粗制;他到了哪裡,人們都願意追隨。

堯覺得時機差不多了,便帶著重華來到聯盟大會上,讓眾官和各部落詰問。重華每問必通,對答如流。眾皆傾服。隨後,堯宣佈退位,由重華繼承,史稱舜。

這一年堯90歲。

(四)

舜初登大寶,諸事待立。堯暗中指點,讓他把先前發下重誓,但治水失敗的鯀予以流放,此順天之舉;又讓他派兵平定乘機作亂的共工、驩兜、三苗,此承運之舉;再讓他啟用鯀的兒子禹作為新的治水官,此安民之舉。這三件大事一定,舜的根基與威望很快建立,堯方始功成身退,隱於谷林,安享晚年,直到28年後,方逝。

堯死之後,萬民悲哀,如喪考妣。舜思堯之恩,下令三年之內,四方不奏樂,不歡慶。而舜自己,則卸共主之比特讓於丹朱,親自為堯守孝三年。

本文標題: 此人是古代著名帝王,最後為什麼把江山拱手讓人?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6577944515617
相关資料
北魏在歷史上面積有多大?定都平城是何原因?
北魏的都城都是平城,直到北魏孝文帝遷都之後,才改成了洛陽。第二個原因就是平城的優勢,北魏選擇平城地區,主要在於其地理位置,背靠大漠,符合部族一直以來的生活習慣。而且,北魏定都平城後,“營宮室,建宗廟,立社稷”,進行了一系列的首都建設,宮殿苑
標籤: 歷史 北魏 秦國 東漢
古代城池久攻不下古人為什麼不直接繞道走
古代時,各國之間為購並城池,摩擦頻發,在談判、協商、交易等管道下都不能解决的問題,就只得以付諸於武力。古代城池不僅傍山而建,其城池本身也堅固异常。需要指出的是,城池以及城門大多剛好位於交通要道或重要關隘處。所以,即使在城池久攻不下時,古代軍
標籤: 中國古代史 歷史 戰爭
古代軍隊出戰的時候動不動就是幾十萬上百萬阿兵哥真的有那麼多人嗎
對古代阿兵哥出征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攷。保守估計七國人口加在一起最多三四千萬,平攤下來一國也就幾百萬人。
標籤: 歷史
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最後到底怎麼死的?
像當年,努爾哈赤和舒爾哈齊,還是相依為命的親兄弟,老媽死得早,老爹聽信後妻的枕邊風,將兄弟倆逐出家門,僅給了很少的財產。當時,努爾哈赤和舒爾哈齊的待遇幾乎一樣。
標籤: 努爾哈赤 中國古代史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