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是曹丕到底在做什麼曹丕為何不趁火打劫而是隔岸觀火

稱帝之後的曹丕並未選擇趁火打劫孫吳,而是隔岸觀火,這令人感到非常奇怪。並不是因為曹魏君臣沒想到。據劉曄分析,趁火打劫是一個不錯的決定。說白了,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主要目的,並不是與孫權决一雌雄,而是想借曹丕之手敲詐孫權,把荊州奪回來。從國際層面上講,曹丕有不趁火打劫的客觀理由;從曹魏本國來看,曹丕如此選擇也是利大於弊。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夷陵之戰的曹丕,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西元221年,漢昭烈帝劉備率領約五萬大軍東征孫吳,一時間,長江南岸烽烟再起。

蜀吳兩國之間即將爆發大戰,北邊的曹魏在幹什麼呢?

此時曹操已死,世子曹丕繼位並逼迫漢獻帝禪位於自己,正式登基稱帝,史稱魏文帝。

稱帝之後的曹丕並未選擇趁火打劫孫吳,而是隔岸觀火,這令人感到非常奇怪。

曹丕為什麼不願意趁火打劫呢?並不是因為曹魏君臣沒想到。據劉曄分析,趁火打劫是一個不錯的決定。

八月,孫權遭使稱臣,卑辭奉章,並送於禁等還,朝臣皆賀,劉曄獨曰:“…..吳、蜀各保一州,陰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國之利也;今還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興師,徑渡江襲之。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亡不出旬日矣。吳亡則蜀弧,若割吳之半以與蜀,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內乎!”

但曹丕思來想去,還是否决了劉曄的提議。

從正常意義上講,曹丕如果趁火打劫,最有可能出現的的結果就是:孫權一看曹丕趁火打劫,立刻選擇向劉備認慫,趕緊派使者求和,然後把不久前吃下去的荊州吐出來。

而劉備呢,一看孫權服軟,又擔心鷸蚌相爭,有可能會讓曹丕漁翁得利,也會吃下眼前的利益,繼而與孫權恢復友好關係。

事實上,這種事情早就發生過。當年孫權和劉備爭奪荊州,劉備一開始也是各種不服,蜀吳兩家陳兵列陣,大戰一觸即發。

及備已得益州,權令中司馬諸葛瑾從備求荊州諸郡。備不許,曰:“吾方圖凉州,凉州定,乃盡以荊州相與耳。”權曰:“此假而不反,乃欲以虛辭引歲也。”遂置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長吏。關羽盡逐之。權大怒,遣呂蒙督兵二萬以取三郡。

但在這個關口,曹操率軍攻打漢中,劉備立刻與孫權和談,並把一部分荊州割給了孫權。

會聞魏公操將攻漢中,劉備懼失益州,使使求和於權。權令諸葛瑾報命,更尋盟好。遂分荊州,以湘水為界;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備。

曹丕為什麼不採納劉曄的建議?就是擔心重演他爹曹操的故事:自己剛一出兵,蜀吳兩家立刻和談,這種仗有什麼好打的?

從某種意義上講,劉備之所以敢大呼小叫地進攻東吳,就是在等待這種機會出現。等孫權面對曹劉兩面夾擊時,主動和劉備求和。

關羽被孫權偷襲的時候,劉備為什麼不積極救援呢?不是鞭長莫及,而是不敢救。因為當時的劉備正在對付曹操,他豈敢與曹孫兩家同時開戰呢?

說白了,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主要目的,並不是與孫權决一雌雄,而是想借曹丕之手敲詐孫權,把荊州奪回來。

這種說法有證據嗎?有。

劉備東征持續了一年多的時間,卻從來沒有離開過山區。換言之,劉備是在對自己有利的地形擺好架勢,然後做出一副兇神惡煞的表情:孫權你丫等著,我馬上來收拾你!

如果劉備真打算與孫權决一雌雄,他就是再謹慎,也只會穩紮穩打。可結合劉備的表現來看,他一直在穩紮,卻從來不穩打,因為他根本不打。

也許有人會疑惑:劉備東征之後,孫權一再向劉備表示願意和談,可劉備卻置之不理,這是什麼道理呢?

道理也很簡單,因為孫權表示和談的誠意不足。

孫權是怎麼求和的?按照史書的說法,孫權一再拿關羽說事,讓劉備不要因為關羽而做出這種幼稚的事,可劉備就是不聽。

秋,七月,漢主自率諸軍擊孫權,權遣使求和於漢。南郡太守諸葛瑾遺漢主箋曰:“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孰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於反掌矣。”漢主不聽。

很多人說這證明劉備對關羽的感情深,鐵了心要為關羽報仇。

實際上,劉備對關羽的感情深自然不假,但劉備此番出兵,跟關羽的關係其實不太大。劉備之所以不願意與孫權和談,是因為孫權說來說去都在刻意回避一個事實:荊州。

如果劉備和孫權能够面對面談,劉備肯定會單刀直入地問他:“荊州問題怎麼解决?”

如果劉備屯兵山區,爪牙舞爪地嚇唬孫權,沒准曹丕一出兵,孫權就會立刻交還荊州部分地區,甚至是全部地區。

這樣一來,劉備佔便宜,孫權吃虧,曹丕面對蜀吳聯軍,自然只能灰溜溜地撤軍。

從這個角度來看,曹丕怎麼可能趁火打劫呢?

在當時的曹魏還有一種說法,提議者為王朗,他建議曹丕坐山觀虎鬥,然後找機會出手。

假使權親與蜀賊相持,搏戰曠日,智均力敵,兵不速决,當須軍興以成其勢者,然後宜選持重之將,承寇賊之要,相時而後動,擇地而後行,一舉更無餘事。今權之師未動,則助吳之軍無為先征。且雨水方盛,非行軍動眾之時。

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那就是明面上坐山觀虎鬥,暗地裡跟著劉備一起威脅孫權,命他上書稱臣,否則就聯合劉備一起打他。

這也是孫權最害怕的事,如果曹魏利令智昏直接出兵,那自然只能割肉求和。如果曹魏出面威脅,孫權也必須妥協。

基於這種考慮,孫權對曹丕那是極盡示好之能:稱臣可以,要貢品也行,要人質我也願意。

刑貞至吳,吳人以為宜稱上將軍,九州伯,不當受魏封,吳王曰:“九州伯,於古未聞也。昔沛公亦受項羽封為漢王,蓋時宜耳,複何損邪!”遂受之。

帝遣使求雀頭香、大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鬥鴨、長鳴雞於吳。…吳王曰:“方有事於西北,江錶元元,恃主為命。彼所求者,於我瓦石耳,孤何惜焉!且彼在諒暗之中。而所求若此,寧可與言禮哉!”皆具以與之。

又今與周書,請以十二月遣子,複欲遣孫長緒、張子布隨子俱來,彼二人皆權股肱心腹也。

在這種背景下,曹丕不斷勒索孫權,孫權也不斷上貢,雙方保持著微妙的平衡,劉備則繼續在山區爪牙舞爪。

或許有人會問:既然打劫東吳不現實,那麼曹魏為什麼不打劫蜀漢呢?

關於這一點,劉曄也早就說過,打劫蜀漢沒機會,因為蜀漢是進攻方,我們打劫他,劉備就會撤軍,孫權不一定會出兵追擊。

對曰:“蜀遠吳近,又聞中國伐之,便還軍,不能止也。”

而且劉備此時撤軍,絕不是敗退,因為劉備一直在穩紮,卻沒有穩打。

這樣一來,曹魏打劫蜀漢的結果,只能是給孫吳解套,什麼好處也撈不著。

對於蜀吳兩家而言,無論他們之間有多大的仇恨,都不會喪失理智地全力攻擊對方,因為在北方有一個强大的敵人窺伺。

夷陵之戰結束後,陸遜本有機會追擊劉備,可他最終放弃了這個機會,因為曹丕隨時可能從東線進攻孫吳。

漢主在白帝,徐盛、潘璋、宋謙等各競錶言“備必可禽,乞複攻之。”吳王以問陸遜。遜與朱然、駱統上言曰:“曹丕大合士眾,外托助國討備,內實有奸心,謹決計輒還。”

從國際層面上講,曹丕有不趁火打劫的客觀理由;從曹魏本國來看,曹丕如此選擇也是利大於弊。

此時,曹丕剛登基沒多久,並不具備曹操的權威,急需鞏固內政。在這種背景下,曹丕的一切工作都要圍繞著“如何坐穩皇位”展開。

如果趁火打劫可以大概率收穫頗豐,那曹丕一定會出兵,可由於劉備和孫權都是老狐狸,曹丕很難從他們手上撈便宜,自然不願意把精力放在這方面了。

本文標題: 夷陵之戰是曹丕到底在做什麼曹丕為何不趁火打劫而是隔岸觀火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6573436217732
相关資料
陶淵明真的因為五斗米才歸隱的嗎陶淵明辭官的原因是什麼
很多人都不瞭解陶淵明歸隱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但是,陶淵明只是一個完全沒有人生理想和追求的隱逸者嗎?陶淵明出生於沒落的官宦之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曾官侍中、太尉、都督諸軍事,後任荊江二州刺史。根據陶淵明的自述,陶家確
標籤:
朱元璋的陵墓到底是怎麼設計的為何至今皇帝都沒有被盜
雖然,歷史上明孝陵多次遭受被盜的危險,但事實證明,無論是盜墓者還是軍閥們,他們都未能成功。此外,還有關於朱元璋下葬時的一些傳言。呈現在考古學家眼前的明孝陵,設計確實精巧至極。同時,墓道也是經過精心設計過的,並不是直道。朱元璋墓為何能保存至今
標籤: 朱元璋 明孝陵 明朝 盜墓者
王允除掉董卓後走向了人生巔峰為何在不到兩個月時間就被跌落神壇
很多人都不瞭解王允被殺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初平三年四月二十三日清晨,漢獻帝大病初愈,群臣前往拜謁祝賀。司徒王允借機煽動呂布,在途中殺死了權傾朝野的董卓,他當眾宣佈了董卓的罪狀,並“夷三族”。長安群眾奔相走告,歡欣鼓舞。王允在事成
標籤: 董卓 王允 歷史 蔡邕 李傕 呂布
李世民臨死前告誡李治的話結果李治一點也沒有聽進去
李世民第二句遺言是給李治的,他對李治說:“長孫無忌和褚遂良是棟樑之才,有他們倆輔佐你,必能使大唐江山興旺。所以李世民最後一句話,其實是對李治說的,讓他要小心讒言,不要跟兩位托孤大臣有間隙,如果李治能理解父親的話,也就不會讓武則天慢慢强大起來
標籤: 李世民 唐高宗 中國古代史 唐朝 歷史 長孫無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