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建立東漢之後為什麼大多數皇帝都淪落為配角

洛陽古城劉秀能能做東漢開國皇帝,其實經歷了不少波折,實屬不易。如果劉秀的哥哥劉演沒有死,那東漢第一位皇帝,也許就不會是劉秀了。其實,東漢中後期很多皇帝淪落為配角,劉秀負有很大的責任。漢順帝登基時雖然年齡不小,但也是宦官擁立,並不能完全作主角。

對東漢皇帝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攷。

西元25年,劉秀稱帝,定都洛陽,國號延續“漢”。因洛陽在長安東邊,故史稱東漢。

洛陽古城

劉秀能能做東漢開國皇帝,其實經歷了不少波折,實屬不易。

1.王莽篡國,改制失敗,天下混亂,群雄逐鹿

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獨攬大權。大權在握的他,野心更加無邊無際。於是,他製造機會做了三年假皇帝。在做假皇帝期間,雖然有一些劉姓及地方勢力起兵討伐他,但是都被他用手上的武裝力量鎮壓下去。鎮壓反抗取得的勝利,堅定了他做真皇帝的信心。王莽在西元8年變假成真,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改國號為“新”。

王莽雖然是篡位奸臣,但也是個人才。新政期間,他努力推行改革,意圖改變當時全國不好的局面。然而事與願違。在新朝後期,南方發生大饑荒,導致到處義軍崛起。

劉演劇照

適逢此時,劉秀和他的哥哥劉演不謀而合,一起在湖北古代叫舂陵的地方起義,稱舂陵軍。劉演為人豪爽仗義,喜愛結交江湖英雄豪傑,所以在軍中深受愛戴。劉演帶著劉秀,兄弟二人領導著一批劉氏宗族兄弟,率領著一支義軍,踏上征程,一路高歌猛進。

然而,還是因為力量比較薄弱,在起義前進過程中不得不與綠林軍結盟合作,一起把王莽的主力軍隊給擊敗。最後,王莽也在亂軍之中被擊殺,新朝滅亡。

2.哥哥劉演被逼放弃帝位,最後遇害

王莽已死,天下群雄割據,要更好統領義軍,一統天下,就要擁立新皇。劉演是舂陵軍眾望所歸做皇帝之人,但綠林軍推舉的卻是劉演的族兄劉玄。兩個皇帝候選人中,劉演英明果斷、領兵有方、氣度非凡,最是適合。

然而綠林軍害怕劉演當上皇帝,覺得劉演太優秀和英武果斷,不受他們控制,便傾向推舉膽小懦弱的劉玄。為緩解這種尷尬,劉演提議不立帝那麼快,等過段時間再說。但綠林軍怕日後有變,還是早早讓劉玄做皇帝最好,於是把刀掛在劉演脖子上,威迫劉演放弃帝位。

看著脖子上明晃晃的刀,再想一想劉玄也是自己的族兄,劉演只好答應立劉玄為帝,自己放弃帝位。劉玄很快即位,做了歷史上著名的更始帝。

劉演劇照

對於能征善戰、豪氣干雲的劉演未能坐上皇位,劉演手下的部將們非常不服。其中具勇冠三軍之稱劉稷,表現得最為明顯,但卻被劉玄治了個違旨抗令之罪。眼看愛將就要慘遭斬殺,劉演據理力爭,最後卻被劉玄一夥一起殺害。其實劉玄,深知劉演是自己做皇帝的巨大威脅,早就想除掉劉演。劉稷的表現剛好讓劉玄有機可乘,讓他成功除掉劉演的同時,還除掉了一比特反對他的猛將。

3.劉秀自己稱帝,擊敗綠林軍及其他勢力,一統中華

哥哥被殺,劉秀十分傷心,知道再這樣下去,或許下一個遭殃的就是自己。他决定提高警惕,發展自己的專屬力量,這有這樣才能為哥哥報仇,才可以在這亂世爭得活命的機會。

漢光帝劉秀劇照

眼看自己手上有了力量資本,劉秀决定不再聽從更始帝的號令,並自己稱帝。後來他先後擊敗赤眉軍、睢陽的劉永和青州的張歩,平復隴西,進攻川蜀……劉秀用了長達11年來統一中華,使得中國歷史又進入一個大一統王朝。

如果劉秀的哥哥劉演沒有死,那東漢第一位皇帝,也許就不會是劉秀了。

光武帝劉秀嚴令外戚不得幹政,改革官制,但新官制不完善,是東漢中後期皇權旁落的重要原因

天下平定以後,劉秀吸取的西漢滅亡的教訓,嚴防外戚幹政。同時把官制給改了,少用開國功臣,用一些讀書人當官,讓權力更加集中到皇帝身上。其實,東漢中後期很多皇帝淪落為配角,劉秀負有很大的責任。

漢光帝

雖然劉秀立下祖訓,明令以後不得讓外戚幹政,但是他沒有制訂一套完善的權力分配制度,他讓官場少了功臣重臣這個層級,權力直接匯攏在皇帝手上。他在位時正當壯年,大權在握的時候,他就能够控制整個局面,權力的執行是可控的軌道上。加之無上威嚴和豐富經驗,其他所有的官員都受節制。

但是劉秀忽略了一點:假如以後的皇帝未成年,沒有自己獨立的主見,威嚴和經驗都不足,朝廷官員的架構能否讓權力相互制衡,從而保護皇帝。在皇帝未能完全掌控全部權力的時候,官員架構存在空白層級,官與官之間不但無權可爭,而且無權行使,大部分權力又在皇帝身上,而皇帝卻又不會用,就會有很多勢力向皇權手。

東漢開國功臣鄧禹劇照

文武百官之間,他們不能够相互制衡,和皇帝比較親近的一些官員,就會從皇帝手上把權力搶過去。這也是後面外戚能够獨攬大權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有一些官員能够在權力分配上,進行多方考慮,使權力與權力之間,相互監督,相互約束,那後來外戚和宦官幹政的情况也就會少點發生。

一切病根其實就在體制上。雖然光武帝說了不能够讓外戚幹政,但是他沒有研究和出具一套有效的真正能够預防外戚進入政壇的方法。所以,東漢中後期出現外戚和宦官幹政的亂象,劉秀難逃其咎。

明章二帝穩操皇權、有所建樹,但章帝放任外戚留禍根

光武帝之後的明帝劉莊,因為坐上帝比特的時候,人已經成年,各方面能力都比較成熟,所以劉莊能很好控盤,不需要借助其他的外力就很好的駕馭皇權之力。

景帝劉炟的時候,因上位的時候也已經近成年,閱歷和見聞都有了,所以他也能够完好地操控整個朝局。明景這兩位皇帝治理期間,國安民富,號稱“明章之治”。但是章帝這個老好人,宅心仁厚,他沒有約束外戚勢力的發展,放任外戚在政事上的參與,開了東漢外戚幹政的先河。所以漢景帝也要為後面出現皇權旁落的局面,負擔一定的責任。

劉秀、劉莊、劉炟這三比特皇帝都沒有出臺完善的方法去杜絕或减少外戚幹政情况的發生。缺少有效體制的不良後果,就在第四位皇帝漢和帝劉肇登基後,被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

劉肇登基的時候年僅10歲,一個10歲的孩子,一還沒懂事,二缺少經驗閱歷,他怎麼能夠去掌管好一個國家?他必須借助外力,甚至說完全依靠外力。在需要完全依靠外力的情况下,官員中間沒有股肱之臣,君與臣之間出現一個斷層。因為按東漢祖制,大部分的權力都集中在皇帝身上,而此時皇帝年幼,他沒有辦法也沒有能力去駕馭全部的權力。但朝廷要運轉,皇帝的權力沒有制度去明確該分配給哪個官員,或者是給誰執行這些權力。這時候,外戚登場了。

漢和帝重掌權力,做主角後有大作為

劉肇一天一天長大,一天一天懂事,隨著能力提升,他逐漸的想把權力攥在自己的手裡。但是,外戚的勢力,已經發展得令人難以想像的程度。底下的臣,還是被固定在那個不完善的官制裏,沒辦法發揮多大的作用。要推翻一股力量,自己又缺乏力量,那怎麼辦?劉肇只好借助另一股力量,那就是宦官。

漢和帝,聯合宦官,消滅了幹政的外戚竇氏,權力又被收攏回皇帝身上,漢和帝劉肇開始當上主角。劉肇親政勤政,將國內治理得井井有條,在國外推外軍事外交,降服匈奴、平定西域諸國,使東漢國力達到極盛,稱之為“永元之隆”。

皇帝對權力失去掌控,淪落為權力的配角,外戚宦官輪番搶戲

漢和帝後面的皇帝,不是登基時年紀小,就是由外戚或其他勢力推舉坐上帝比特,在位期間,都難成為絕對的主角。

比如漢殤帝、漢沖帝、漢質帝和漢少帝等,他們因為年齡小,沒辦法掌控權力,所以借助了外界力量,也為外戚或宦官幹政提供肥沃的土壤。

由鄧氏戚族扶持上位的漢安帝,雖然他後面掃滅了鄧氏,但未能封锁其他外戚專權,所以他並不能絕對地掌控皇權。

漢順帝登基時雖然年齡不小,但也是宦官擁立,並不能完全作主角。漢順帝在位間,他對外戚也是放任自流,導致梁氏戚族長達20年的專權,東漢第九比特皇帝漢沖帝、第十比特皇帝漢質帝都被梁氏牢牢的控制在手中,漢質帝還因為年紀小說了一些他們不想聽的話而慘遭毒殺。

後來的漢恒帝,雖然聯合宦官把外戚梁氏給滅了,但是宦官幹政使得官場更加腐敗。很多正直的士大夫,都紛紛被排擠出朝堂。東漢自此江河日下,臨近滅亡。

到了漢靈帝,他更是將朝政委任給宦官,使得政局更加惡化,起義力量一觸即發。西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朝廷無力鎮壓,只好放開權力,讓地方自行徵兵應對。這導致了地方擁兵自重,群雄割據。

可見,漢中後期的皇帝,多數都是由外戚或宦官勢力推舉,並不是真真正正的傳承,他們又怎麼能不淪落為其他勢力的配角呢?

結語

東漢,我認為它亡在官場沒有一套比較好的體制去合理分配一些權利,在皇帝弱小時保護皇帝。權力過分集中在皇帝這一個點上,當這個點不穩定時,會使整個局面失去平衡,進而失控。

如果有一套比較好的制度,即使皇帝登比特的時候再小,底下的輔助大臣也能够按部就班的去輔助新主,幫助新皇成長;臣與臣之間,會相互約束和平衡。

對於誰當皇帝,會通過一套的方法得出,而不是因為哪個勢力比較强,就由哪個勢力來推舉。沒有規則地推舉,往往會推舉容易受控制的人當皇帝。就像更始帝劉玄,因他更易被控制,綠林軍才會全力推舉。

所以說,東漢是因為在光武帝的時候沒有考慮到上層建築的重要性、沒有考慮到體制的重要性,導致整個東漢中後期,許多皇帝都淪落為配角。同時一套不是十分完美的官員制度,使得東漢近200年,能臣良相少得可憐,讓外戚和宦官搶了不少戲。

凡事除了知道不能做,也要有措施去預防和管理。就像告訴你不能在十字路口橫衝直撞一樣,除了告知你不能這樣,還為了避免出現橫衝直撞的現象,而在十字路口設定紅綠燈,讓經過這裡的所有車輛和行人,按指示燈通行。而漢光武帝他不讓外戚幹政的“紅綠燈”又在哪裡呢?

本文標題: 劉秀建立東漢之後為什麼大多數皇帝都淪落為配角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6571355138511
相关資料
唐朝時期的科舉考試到底有多難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正所謂“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唐朝時期的文人,幾乎都會遭遇“屢試不第”的折磨與落榜的心酸。唐朝文人的科舉考試噩夢相信很多人對科舉制度有一定瞭解,作為封建王朝選拔官吏的制度。唐代宗大曆十二年科舉考試之後,經過多方篩選僅錄取12名進士。錄取
標籤: 唐朝 中國古代史 歷史 科舉制度 登科後 孟郊
李白常年四處遊歷卻有花不完的錢李白的錢究竟從何而來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李白的經濟收入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李白只能跟在皇帝的身邊成為一個文學侍從。僅僅過了三年時間,李白就因為自己的傲氣得罪了很多的達官貴人。可是李白卻認識不到這一點。明知道李白並沒有什麼深厚的家私,怎麼可能不給自己的
標籤: 李白 唐朝 歷史 讀書
安史之亂唐朝時怎麼打贏的這功勞真的是郭子儀和李光弼的嗎
可結果唐王朝還是打贏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關於這個問題,你可能會說:“這不就是唐朝名將郭子儀和李光弼的功勞嗎?”但其實並不是,唐王朝之所以會迎來轉機,主要歸功於時任河南節度使的“張巡”。可以說,在安史之亂中,張巡硬是憑著一己之力,改變了整
標籤: 安史之亂 郭子儀 李光弼 唐朝 睢陽之戰 歷史
唐睿宗李旦的人生到底有多傳奇兩次皇帝三讓天下
唐睿宗李旦,又名李旭輪,是唐高宗李治的第八子,武則天幼子,唐中宗李顯為其兄長。睿宗一生,兩次登基,三讓天下,堪稱傳奇。李旦登基之後,並沒有實權,武則天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睿宗“數稱病不朝,請讓位於中宗”,李旦稱病只是給自己躲避政治風雲找的藉
標籤: 武則天 李旦 唐朝 歷史 李顯 中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