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寒門出貴子”,這背後原因是什麼呢?

所以在唐代這種社會氛圍和制度下,寒門難出貴子是一種必然現象。之所以說宋代是“寒門出貴子”的時期,就在於其公平性。可見,宋朝的科舉考試真正實現了“取士不問世家”,以至於有這麼多“寒門出貴子”的佳話。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宋朝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對於這些詩句,我們耳熟能詳,而它們正是在宋代產生的。由此我們可以想見當時的人們相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也從側面反映出科舉制能够使大量寒門子弟實現階層跨越。

我們知道兩宋一共享祚320年,根據統計,共開科118榜,錄取人數超過11萬人,是唐及五代錄取總人數的十倍之多,就連以後的元明清各代,錄取人數均無法與宋代相比。

自從科舉制從隋代誕生到清朝結束,這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中,沒有任何一個時代能够像宋代那樣產生大量的文學家、史學家、哲學家與政治家。可以說,這是中國文明史上的一個高峰。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言:“華夏文明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提到宋代的科舉取士,就不得不與唐朝做一個對比,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科舉制雖然在唐代基本定型,但當時並不是一考定終身,完全由成績决定的。一個人能否高中不僅由他的家庭出身、社會關係、個人風評、外貌口才等决定,但更為關鍵的還是“行卷”與“公薦”。

所謂的“行卷”就是考生在考試前將自己寫的詩文投遞給達官顯貴,以求他們能够推薦。我們所熟知的唐人朱慶餘所寫的“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就是表現出其在“行卷”後的微妙心情。所謂的“公薦”則是指公卿大夫向主考官推薦人才。

李白一生未曾參加科考,卻供奉翰林,就是因為玉真公主的推薦。我們所熟知的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張繼的《楓橋夜泊》以及杜牧的《阿房宮賦》都是為“行卷”而作。

這下我們就清楚了,這種制度下,沒有人脈,沒有社會關係是不成的。這種制度保障了世家子弟的利益,對於寒門子弟相當不公平。晚唐的杜荀鶴就是因為出身寒微導致屢試不第,“空有篇章傳海內,更無親族在朝中”便是對這一不合理制度的吐槽。所以在唐代這種社會氛圍和制度下,寒門難出貴子是一種必然現象。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宋代的科舉制度。

宋代的科舉制度分為三級:解試、省試和殿試,考生們需要逐級博弈,方能實現鯉魚躍龍門。

解試全稱發解試,在各州郡、開封府和國子監考試。

考試合格則可參加禮部組織的全國性考試,因禮部隸屬尚書省,故又稱省試。

省試結束以後,就進入殿試環節,由皇帝親自主持考試,通過即可直接授官,成為天子門生。

此前殿試也實行淘汰制,但自從仁宗嘉佑年間以後就不再淘汰人。就是在這位仁宗皇帝時期,嘉佑二年,出現了“千古第一榜”的奇局。這次的主考官是歐陽修,共錄取388人,不僅出了蘇軾、蘇轍、曾鞏這“唐宋八大家”中的三比特,還有張載、程顥這“北宋五子”中的兩位。

之所以說宋代是“寒門出貴子”的時期,就在於其公平性。

歐陽修曾感慨“無情如造化,至公如權衡”。之所以這樣說就在於無論是乞丐、孤兒還是書童皆可憑藉自己的本事考取功名。如宋初的張雍是個流浪兒,靠乞討為生,但勤奮好學,對於《詩經》深有研究,於是在太祖時期高中進士,最後官至尚書右丞。杜衍也是流浪兒,靠給人抄書勉强度日,在真宗時登科,仁宗時官至宰相。陳昇之,出生貧寒,在朋友的勉勵支持下刻苦學習,最終在仁宗朝登科,神宗時期官至宰相。……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還是說說我們所熟悉的兩位名人的故事吧。范仲淹,兩歲失怙,母親改嫁他人,生活拮据。為了學習,他寄居在寺廟中,晝夜苦學,靠吃粥度日,最終高中進士,官至副宰相。歐陽修,四歲喪父,母親無奈帶他投奔叔叔,叔叔家生活也不好,母親便教他用秸稈在沙子上讀書寫字,最後經過苦學考中進士,官至參知政事。

雖然這些人的故事很勵志,但有一個更勵志的,那就是汪激的書童汪淑,在侍候主人讀書之時耳濡目染,勤學苦思,最終和主人一同考中進士。和他一起考中進士的還有蘇軾、曾鞏等人,王淑的名次還在曾鞏之上。

根據學者的統計,宋代布衣入仕者占比55.12%。其中官至一到三品中占比53.67%,到了北宋末年已達到64.44%。而唐朝寒素子弟的錄取率卻僅有15.9%。可見,宋朝的科舉考試真正實現了“取士不問世家”,以至於有這麼多“寒門出貴子”的佳話。那麼,宋代到底有什麼樣的環境和制度,以至於如此呢?

第一、以儒立國,整個社會崇尚知識,尊重讀書人。

第二、科舉面前人人平等,上至官宦子弟,下至乞丐,任何人皆可應試。

第三、廢除推薦制度,一以成績定去留。

第四、完善考試制度,鎖院、糊名、謄錄並行,嚴防營私舞弊。

第五、試題靈活多樣,重視考生的個人見解及致用能力。

第六、擴大錄取名額,其中北宋平均每年大約錄取360人,取士人數遠超各代。

第七、登第後即可授予官職,而且升遷途徑較快。

當然,這只是制度上極大程度的保障了考生的公平,僅僅是機會平等。但起點的不平等卻是一條鴻溝,那麼宋代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我們知道,宋代“義學”、“義莊”興起,不僅為那些貧寒學子提供經濟支持,也為他們提供讀書機會。此外還有官辦學校、書院對於貧寒子弟也會給予一定的生活補貼。對於進京趕考的貧寒子弟,政府也會發放“公券”,憑此可以在公家的驛站免費食宿。

由此,我們似乎明白了,宋代之所以能够使得“寒門出貴子”成為一種普遍現象,除了社會重視知識,制度上保障了每個讀書人的機會平等外,與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是分不開的。正是因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寒門子弟與官宦、富家子弟之間的起點鴻溝,寒門子弟才有了更大的可能性實現階層跨越。

本文標題: 在宋朝“寒門出貴子”,這背後原因是什麼呢?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6570129867913
相关資料
盤點唐朝五位因丹藥而亡的皇帝,他們分別是誰?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唐朝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可見唐朝皇帝的死,大多都是因服用過量導致。那麼既然唐朝有5比特皇帝,因服用丹藥而亡,為何後來的皇帝,還癡迷於煉丹呢?其三,唐朝皇帝向來有遺傳病,史書上記載為“風疾”。
標籤: 唐朝 唐朝皇帝 歷史 清朝歷史
歷史上有700多位狀元,為什麼當駙馬的只有一個?
中國科舉經歷1300餘年,史上共出過700多位狀元,但其中真正成為駙馬的,僅有一比特而已。在隋、唐兩朝,鄭氏家族就出過七八比特駙馬,被譽為“駙馬世家”,不過只有鄭顥是狀元罷了。可是皇命難違,他又還沒成親,加上鄭顥沒有膽子拒絕,所以就這樣接受
標籤: 歷史 唐朝 鄭顥 萬壽公主
古代銀子到底長什麼模樣丟在地上估計都不會撿
你真的瞭解銀子模樣嗎?也難怪古人還管銀子叫“雪花紋銀”,無不是對其光澤和外貌的誇讚。其實,古代的銀子也是如此,電視劇裏白花花的“雪花紋銀”基本上是不存在的。不誇張地說,就算如今扔在地上,你都不會去撿。一時間,大量白銀湧入我國,對市面上醜陋不
標籤: 中國古代史
康熙廢黜胤礽太子比特,為什麼還要厚待太子妃呢?
於是將其廢黜,同時也廢了胤礽嫡福晋瓜爾佳氏的太子妃封號。再一次廢掉了胤礽的太子之比特,並將其禁錮於咸安宮。然而事實是,康熙仍然下令,以皇太子妃的禮儀將其入葬。康熙既然已徹底對胤礽失望,為何卻如此厚待太子妃?瓜爾佳氏是康熙三十年左右,嫁給胤礽
標籤: 康熙 瓜爾佳氏 愛新覺羅·胤礽 中國古代史 清朝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