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路過呂伯奢家的那個晚上,曹操幹了啥?

那個晚上,曹操到底幹了什麼?在這種說法中,呂伯奢沒出場,曹操只殺了呂伯奢的兒子和賓客。第二種說法是《世語》提供: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然而曹操殺人的原因卻變成了懷疑別人圖謀自己。基於其立場,有很大嫌疑是在幫曹操推卸責任。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只能說曹操有很大可能殺了人,有可能真的對不起呂伯奢。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曹操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那個晚上,曹操到底幹了什麼?在《三國志》中,有3種答案。

三國志分為兩部分,一為陳壽的正文,二為裴松之的注。

陳壽正文並沒有提到這件事:

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出關,過中牟,為亭長所疑,執詣縣……

裴松之的注引用了3種說法,各說各話。

第一種說法是《魏書》提供:

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在這種說法中,呂伯奢沒出場,曹操只殺了呂伯奢的兒子和賓客。殺人原因也不是多疑,而是防守反擊。

按照這種說法,曹操只是個受害者,呂伯奢的兒子貪圖財物,被殺只是咎由自取。

第二種說法是《世語》提供:

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在這種說法中,呂伯奢還是不在家,被殺的還是呂伯奢的兒子。然而曹操殺人的原因卻變成了懷疑別人圖謀自己。

按照這種說法,曹操是有過錯的,他並不確認對方是要圖謀自己,僅僅是有嫌疑,就動手殺了人,殺人之後直接離去。

第三種說法是《孫盛雜記》提供:

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這種說法與上一種說法差不多,但是新增了兩個細節。

第一個細節是“聞其食器聲”,曹操因為這個原因懷疑別人要殺他。

第二個細節是殺人後的反應。曹操並非瀟灑離去,或者一把火燒了。

他殺人之後的反應是“悽愴”,可以看出頗為難過。

至於為什麼“悽愴”,則可以從他說的話看出來: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這句話體現了曹操的衝突心理。在聽到“食器聲”時,曹操也許已經明白,對方可能要殺自己,也可能是想設宴款待自己。

如果不採取行動,那麼有可能對方真想殺自己,會陷入被動,這就是“人負我”。

如果採取行動,則可能錯殺一心款待自己的故交,這就是“我負人”。

然而,人心在利益面前經不住考驗,曹操不願意博這種概率,他選擇了快刀斬亂麻:殺了再說。

這就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殺人之後的曹操可能也稀裡糊塗,他沒有得到對方要殺他的實證,也許能排除對方殺他的嫌疑,也許排除不了。

他不後悔,再來一次也會這樣,但是悲愴的心情是免不了的。

陳壽沒有提這件事,在裴松之的注中,卻有三種說法,各說各話。然而哪一種可靠呢?

陳壽是故蜀之人,離那個時代近,能接觸很多史料,親自探訪很多尚存活的人。

然而,陳壽作《三國志》,是在三家歸晋之後。晋承魏,為了晋為正統,魏必須為正統。

在這種情況下,陳壽的《三國志》並非不偏不倚,其立場與《三國演義》相反,是尊魏的,有所曲筆是難免的事。

裴松之和陳壽有點不同。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時,已經是劉宋時候,劉宋承東晉,與三國隔得稍有點遠,又不是太遠。

裴松之能看到不少陳壽看不到的資料,更重要的是,他不用受到立場的局限。

然而,裴松之的注並不能直接看,需要辨析。

裴松之喜歡“備异”,是肉就當碗裏來,至於是爛肉還是好肉,後人自己挑。

讓我們分析一下這三塊“肉”。

第一種說法來自《魏書》,其與二十四史的《魏書》並非一本,也並非《三國志》中記載曹魏的那卷魏書。

這裡的魏書,作者王忱,屬於官修史書,有人評估這本書:

多為時諱,殊非實錄。

基於其立場,有很大嫌疑是在幫曹操推卸責任。

陳壽撰寫《三國志》正文時,參攷了《魏書》,但是沒有選這段。除了其相對軍國大事無關緊要,可能也有覺得有難以辨析的因素。

第二種說法來自《世語》,其並非《世說新語》,因為《世說新語》比裴注還晚十年成書。這裡的《世語》作者是西晋的郭頒。

從時代上講,相對於王忱作《魏書》時候,郭頒的創作環境要寬鬆很多。並且郭頒的作品,只是名人軼事,並非官史,受的限制也沒那麼大。

第三種說法來自《孫盛雜記》,從名字就能看出,這並非官史。其實際是東晉的著作。從創作時代來看,他相比陳壽、王忱、郭頒受的限制都少很多。

但是,其細節過於具體,仿佛身臨其境,倒有點《史記》的感覺,反而讓人覺得是不是作者的虛構。

第二種說法和第三種說法總體上不衝突,都是說曹操因為多疑殺了人,二者的區分,就在於曹操殺人後的表現。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只能說曹操有很大可能殺了人,有可能真的對不起呂伯奢。但是,他殺人後有很大可能並非洋洋自得。

只能說,曹操是個嫌疑犯,事實的真相已經掩埋在歷史的塵埃裏。

然而,當羅貫中看到這段記載,他靈機一動,改了兩個地方:去掉了“悽愴曰”,又將曹操的兩句話擴成了“天下人”: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於是,奸雄的形象躍然紙上,曹操的這個行為,也被定格為殺人後不知悔改,朝著陳宮得意洋洋地宣揚自己的價值觀。

囙此,曹操一下子從嫌疑犯轉正為確犯,羅貫中要背很大的鍋。

本文標題: 揭秘:路過呂伯奢家的那個晚上,曹操幹了啥?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6570110817478
相关資料
漢元帝一生崇尚儒學,他在位期間國力如何呢?
漢元帝乍始登基,就受人左右,迫害死一批最有才幹的儒臣。宣帝一氣之下,將他貶去給太子教書。元帝繼位,蕭望之果然成為首輔大臣。很明顯,漢元帝失去最優秀的一批儒學人才。原因一,一些雞零狗碎的規定,沒有令國家和人民切實受益。儒學,只是他迷戀的一件玩
標籤: 蕭望之 漢朝 史高 儒家思想
古代神秘部門“欽天監”,到底是幹啥的?
中國古代幾乎歷朝歷代都有職能相似的部門,但是欽天監這個名稱一直到明朝才確定下來,而在此之前它的名稱經歷了數次變化。明代的欽天監最出名的為劉伯溫,到了清朝,欽天監監正多為外國人,出名的有湯若望、南懷仁等人。明、清兩代欽天監,設監正、監副、五官
標籤: 天文 欽天監 太史令 中國曆法 中國古代史 司馬遷
在宋朝“寒門出貴子”,這背後原因是什麼呢?
所以在唐代這種社會氛圍和制度下,寒門難出貴子是一種必然現象。之所以說宋代是“寒門出貴子”的時期,就在於其公平性。可見,宋朝的科舉考試真正實現了“取士不問世家”,以至於有這麼多“寒門出貴子”的佳話。
標籤: 宋朝 寒門 中國古代史 宋朝經濟 宋朝文化
盤點唐朝五位因丹藥而亡的皇帝,他們分別是誰?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唐朝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可見唐朝皇帝的死,大多都是因服用過量導致。那麼既然唐朝有5比特皇帝,因服用丹藥而亡,為何後來的皇帝,還癡迷於煉丹呢?其三,唐朝皇帝向來有遺傳病,史書上記載為“風疾”。
標籤: 唐朝 唐朝皇帝 歷史 清朝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