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安史之亂真的是因為楊玉環紅顏禍水嗎

不僅僅是唐玄宗時期,就算縱觀整個唐朝,安史之亂也是一個最重要的轉捩點,唐朝自此開始由盛轉衰。眾多史料都將這場叛亂的最終原因歸結到楊玉環身上,認為是楊玉環紅顏禍水,是她迷惑皇帝終日不理朝政。後續過程中,楊國忠與安祿山等節度使爭權奪利,更是成為了安史之亂的導火索。而事實上,安史之亂的發生,也確實有節度使權利過大的原因。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安史之亂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唐朝經歷唐太宗等幾任皇帝勵精圖治,到了唐玄宗時期可謂兵強馬壯,民富國強,甚至羊肉魚肉,在尋常百姓家也經常可以吃到,由此可以看出唐朝的以胖為美不是憑空捏造。就是這麼一個人口和經濟都高速發展的時期,卻經歷了一場安史之亂。這場叛亂,直接將唐朝帶到了一個命運轉捩點,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還是人口,都開始走下坡路。

司馬遷在《資治通鑒》:這樣評估安史之亂“由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塗炭。”不僅僅是唐玄宗時期,就算縱觀整個唐朝,安史之亂也是一個最重要的轉捩點,唐朝自此開始由盛轉衰。

眾多史料都將這場叛亂的最終原因歸結到楊玉環身上,認為是楊玉環紅顏禍水,是她迷惑皇帝終日不理朝政。但我認為,安史之亂無關於楊玉環,這是唐朝歷史行程的必然結果。當時的唐朝不論是在京都的朝廷之上,還是遠在邊境的朝堂之外,都存在著巨大隱患。

一、朝堂之上的隱患

宗不理朝政

剛剛登基的唐玄宗充滿著雄心壯志,立志延續歷代皇帝的盛世之舉。事實也正像他希望的那樣,經過自己的勵精圖治,唐朝在他手中到達了頂峰。開元盛世下的唐朝,曆法嚴明,官員辦事效率高,農業高度發展,人口達到了八千萬之多,各民族的融合也達到了一個高度,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天國上朝。甚至可以毫不客氣地說,開元盛世之後,沒有哪一個封建王朝可以將國家治理得與之相媲美。但到唐玄宗晚年時,看似平靜祥和的外表下,其實已經開始存在衰敗的預兆了。

或許是前半生已經實現了人生理想,又或許是唐玄宗認為此刻的唐朝已經足够强大了,晚年的唐玄宗開始疏於朝政,最後竟然完全放弃管理國家,將全部的權利給了手下的大臣。唐玄宗開始每日貪圖享樂,夜夜笙歌,花錢如流水。作為一個皇帝,不顧百姓民生,不顧國家大事,每日只貪圖自己開心,開元盛世已經有了走下坡路的形式了。

上行下效之下,朝廷的官員們也開始每天過著聲色犬馬的生活,不再履行自己的職責,像皇帝一樣,每日胡作非為,大肆斂財,購並土地。唐玄宗和朝廷的官員越來越腐敗,越來越不作為,皇帝眼下的官員尚且如此,地方的官員狀況也就可以推斷了,情况甚至更加嚴重。

我認為除了官員越來越不作為之外,更嚴重的是唐玄宗失去了對於天下情况以及官員行為的控制。唐玄宗或許一直以為他的天下還是那個開元盛世,百姓還是一直生活安樂之中,官員們也還是精明強幹的官員。正是唐玄宗對外界的這種錯誤的感知,失去了他對官員的制約作用,沒有了皇帝約束的官員,早晚也會產生异心。

而此刻每天陪他尋歡作樂的楊貴妃,在我的理解看來,不過是唐玄宗追求快樂、追求放鬆的一種形式而已。古代的女子地位低下,很少有女子能左右自己的命運,又何况是被唐玄宗看上的楊貴妃呢。縱然是楊貴妃想勸告唐玄宗勤政愛民,想必也是徒勞無功。

所以說,唐玄宗的不作為不能怪到楊貴妃頭上,要知道的出現只是一個意外,縱使楊貴妃沒出現,唐玄宗也會沉迷於另一個人、另一件物。但安史之亂的爆發,卻不僅僅是由於唐玄宗不理朝政。

奸臣當道

由於唐玄宗不理朝政,將所有事物都交給李林甫去打理,唐玄宗也越來越信任李林甫,越來越依賴李林甫。《十八史略》中記載的“口有蜜,腹有劍”,說的就是李林甫。而李林甫也有一定的能力,最起碼將唐朝事務打理得看起來井井有條。但李林甫有一個缺點,就是嫉賢妒能,這個缺點導致的一系列後果,都為安史之亂的爆發埋下了伏筆。

李林甫初期將事務打理的僅僅有條,省去了唐玄宗很多時間和精力,而當時一心想過退休生活的他,正需要李林甫這樣的大臣為自己“排憂解難”。嘗到甜頭的唐玄宗將更多的時間用來享樂,李林甫的權利越來越大,野心也越來越大。

我猜想,可能是擁有得越多的人,反而害怕失去,李林甫或許就是這樣。位極人臣的李林甫害怕失去自己的錢財和權勢,所以一邊貪污受賄,一邊打壓有能力的人,所有與自己作對的人都被李林甫以各種名義陷害。同時,李林甫更擔心有能力的人超過自己,所有精明強幹的官員也都沒有逃過李林甫的毒手。可以說李林甫在位時,就已經架空了整個朝廷的官員。李林甫之後的楊國忠更是不堪,本就已經形同虛設的朝廷,經過楊國忠之手,更加滿目蒼夷。後續過程中,楊國忠與安祿山等節度使爭權奪利,更是成為了安史之亂的導火索。

朝堂之上皇帝不作為,大臣全都不堪重用,癱瘓的朝堂導致的更大的後果,就是唐玄宗漸漸失去對各大節度使的震懾。擁兵自重又失去控制的節度使早晚會發生叛亂,這一點就連宦官高力士都看了出來。

《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一十七》記載,“邊將擁兵太重,陛下將何以制之。”

二、朝堂之外的隱患

權利過大的節度使制度

從唐朝建立之初,一直到開元盛世時期,唐朝才逐漸停止了戰爭,也停止了對外擴張的脚步。為了更好的守衛邊疆安寧,更好地抵禦外族侵犯,唐朝設定了節度使制度,一共九大節度使負責帶兵鎮守邊關。但我認為,這種節度使制度比較適合戰亂時期的需求,一旦發現敵情,可以讓將領及時做出反應,領兵禦敵。若是在太平時期依舊沿用這種制度,極有可能出現周朝那種諸侯割據的局面。而事實上,安史之亂的發生,也確實有節度使權利過大的原因。

唐朝徵兵制度一直沿用府兵制,但到了開元時期,府兵制度逐漸被破壞,募兵製成了徵兵的主要管道。正是因為這種制度,各個節度使也就有了名正言順的徵兵權利。各個節度使大量徵兵,人員新增,花銷也就新增了。之前的節度使只負責軍事,不負責地方政務,軍隊人數的新增,就導致節度使以為了守衛邊關的名義接管了轄區的所有財務及行政。

又有錢,又有兵,皇帝大臣都不理朝政,可以說當時的節度使已經可以和周朝的諸侯比肩了。當時長安城補充守衛軍的管道,也是募兵制,招募上來的阿兵哥很有可能就是哪個節度使手下的阿兵哥。換句話說,本身人數就遠遠少於節度使私兵的守衛軍,其中還有一部分與各大節度使有著密切的關係。這部分人在我看來說是節度使安插在都城的眼線也不為過,不論有什麼風吹草動,或者節度使有什麼其他心思,這些眼線都可以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而對長安城來說,就可能是滅頂之災。

而此時的朝堂上,各大臣還都害怕邊關將領入朝為官分權,尤其是李林甫在位時,蠱惑唐玄宗給與節度使更大的權利,同時又阻攔了節度使的晋昇之路。一個個節度使手中掌握著兵權,心中卻懷着對朝堂的不滿,後果可想而知。可以說,節度使的過大的權利,為安史之亂提供了可能。

心有反叛的安祿山

安祿山原本是一個跳舞很好的人,在給唐玄宗跳舞時得到賞識,不斷給皇帝表演舞蹈,得到召見機會。同時安祿山出手大方,用金銀財寶賄賂皇帝身邊的人,想讓他們在皇帝面前為自己美言幾句。憑藉自己的為人處世能力,安祿山認了楊貴妃當乾娘,得到了當大官的機會。但我猜想,此時的安祿山或許沒有反叛之心,只是想當個大一點的官,然後多搜刮一些錢而已。

隨著安祿山的官越做越大,當了節度使,憑藉著楊貴妃的關係,此時的安祿山或許已經開始有了其他的心思。再加上楊國忠看不慣安祿山一路青雲直上,開始與安祿山進行爭權奪勢,二人勢同水火。直到安祿山當了三個主要地區的節度使,楊國忠已經將安祿山得罪的很徹底,導致了安祿山仇恨逐步加深,最終引起了安祿山發動叛亂。

一個跳舞的小人物,最後當了三個重要地區的節度使,而唐玄宗到最後也沒想到安祿山會謀反,可見安祿山平時的偽裝多麼成功,心思多深沉。雖然稱作安史之亂,但我眼裡,安祿山才是這場叛亂的主導因素,因為他,盛唐從此開始走向衰敗。

總結

安史之亂是皇帝及其手下大臣共同作用的結果,也是唐朝發展到頂峰後,各個衝突的激化表現。哪怕現在沒有安祿山反叛,也會出現其他人進行起義。但將安史之亂歸結到楊貴妃身上,確實有些牽強。

在我的心裡,楊貴妃也是一比特可憐之人。嫁人後又被强娶不說,最後以自己的性命為這場叛亂買單,死後依然被後人冠以禍國殃民的稱號。歷史從不會被一個人改變,更何况是一個什麼都做不了的女人。

參考文獻:

《資治通鑒》

《十八史略》

本文標題: 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安史之亂真的是因為楊玉環紅顏禍水嗎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6560639506348
相关資料
獨孤氏與宇文護互相愛慕,卻有殺父之仇,他們結局如何?
獨孤信長女、北周明敬皇后獨孤信的長女獨孤氏,嫁給了北周明帝宇文毓。獨孤氏與宇文護有著殺父之仇,所以宇文護並不願立獨孤氏為後。可惜獨孤氏念著殺父之仇,又日日擔心丈夫的安危,不久就抑鬱成疾病逝了,諡號明敬皇后。獨孤信的第七個女兒叫獨孤伽羅,嫁給
標籤: 宇文護 獨孤信 獨孤皇后 歷史 伽羅 鮮卑族
漢朝為什麼會成為當時的霸主帝國這個軍制制度有這很大的關係
而漢朝的主要戰畧對手就是草原帝國,而草原帝國最强大的力量就是其騎兵部隊。
標籤: 漢朝
唐朝時期為什麼會出現入幕之風入幕對進士真的有很大吸引力嗎
入幕的舉子及第進入幕府後為藩鎮勢力做了大量工作。中晚唐時期,朝廷利用與藩鎮之間靈活的用人關係,最大限度的去拉攏這些入幕的進士及第以及舉人及第,借用他們對於朝廷的忠心和對希望回到朝廷做官的渴望,讓他們為朝廷效力。
標籤: 唐朝 歷史 晚唐 幕府 安史之亂 五代十國
三家分晉的基礎是如何奠定的趙氏孤兒是如何崛起的
好景不長,趙氏因為一件家中醜聞,瞬間從巔峰跌落低谷,僅有十歲的趙武活了下來。趙氏又如何從晉國一卿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的?趙氏起起落落,趙氏孤兒趙武為家主,作為大宗的最後倖存者,趙武肩頭的重擔可想而知,他雖然無大才,但對趙氏的崛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
標籤: 三家分晉 趙氏孤兒 晉國 中行氏 春秋戰國 晉國六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