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後期的浙兵半天下現象是怎麼出現的浙兵的名聲為何如此響亮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浙兵半天下現象,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但到了明朝中期,衛所制就開始暴露它的缺點,戰鬥力不足,無法承擔保家衛國的重擔,於是,地方軍隊開始成長,為抗倭而生的浙兵屢戰屢勝,名聲大漲,開始站上了歷史舞臺。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浙兵半天下現象,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導語

明朝是歷史上受爭議較多的朝代,1368年朱元璋滅元稱帝,定國號明,明朝存在了276年。即使明朝出現了一些荒唐的皇帝,但是不可否認,明朝是一個很强盛的朝代,它有一個頭銜是軍隊數量世界第一,在巔峰時期,軍隊數量達到了270萬。在開國之初,明朝軍隊的主要來源是諸將原有之兵、被俘虜歸順的元兵、根據戶籍抽丁而來的兵員,除此之外,還有通過簡拔、抽充及收集管道組成的軍隊。這種衛所制是建國之初的主要兵制。但到了明朝中期,衛所制就開始暴露它的缺點,戰鬥力不足,無法承擔保家衛國的重擔,於是,地方軍隊開始成長,為抗倭而生的浙兵屢戰屢勝,名聲大漲,開始站上了歷史舞臺。

以戚家軍為種子的浙兵

其實“浙兵”這一詞並不是在戚家軍之後才出現,在嘉靖禦倭戰爭以前,浙兵指的是浙江衛所兵,所以本文提到的浙兵是包括戚家軍在內的成長起來成為明朝中後期極為依賴的王牌軍隊——浙兵。

倭寇是13世紀到16世紀左右侵略朝鮮/中國沿海和南洋地區的日本海盜集團的泛稱,他們主要是在這些地區劫掠和從事走私貿易,在明初,由於“海禁”政策的一些失誤,讓日本一些失意貪婪的商人和土豪鑽了空子,在中國沿海地區肆無忌憚的燒殺搶掠、武裝走私,但是由於明朝衛所兵貭素差戰鬥力弱,軟弱無能,沿海倭患越演越烈。在16世紀中葉,中國被殺害的軍民達十萬人,舉國上下的百姓人心惶惶,朝廷十分擔憂。

明朝嘉靖年間,戚繼光臨危受命,承擔起抗倭責任。在幾次與倭寇交戰之後,他意識到明軍戰鬥力不强,他需要打造一支各個方面都足够優秀的精英軍隊,這個時候他遇到了一批以馮子明為首的義烏青年,他們曾為保護當地的本地銀礦把從處州來對礦眼紅的人打的屁滾尿流。聽了李子明繪聲繪色的講述後,戚繼光很欣喜,他看得出這是一群有勇氣,不怕死的硬漢,他相信這群義烏農民經過正規訓練後一定會潛力無窮的,於是,戚繼光先後幾次親自去浙江義烏招募義烏數批農民入伍,組建一支新軍。就是這樣,明朝出現了一支戰鬥力强的精銳部隊,也是被譽為“16世紀至17世紀東亞最强軍隊”。

浙兵聲名鵲起

浙兵之所以能够有如此響亮的名聲第一個原因在於與衛所兵相比浙兵的戰鬥力强、貭素高。明朝建國後建立的衛所制,他們的目標在養兵而不耗活力,但明宣宗以後由於社會穩定,導致衛所軍開始軍心渙散,衛所軍官更是做出侵佔軍田、剝削阿兵哥的惡劣事件,軍人生活及社會地位日漸低下,逃兵也增多,軍備囙此逐漸廢馳。在抗倭戰爭中,衛所兵的表現也不盡人意,首先客兵,在總督張經指揮下打了幾次勝仗,可是隨著總督張經被奸臣害死後,各路軍隊不服管,目無軍紀,軍機渙散,甚至還有來自廣西的狼兵掠奪百姓,百姓們是苦不堪言。

接著說當地州兵,則以前的浙江兵員,浙江兵魚龍混雜,貭素參差不齊,衛所兵由於平常毫無訓練,戰無號令,戰鬥力極低;麗水兵來自山區,身體素質過硬,作戰非常勇猛,敢衝鋒向前,卻缺少智謀,太計較得失;台州兵是一群母老虎,遇弱則强,遇强則弱;紹興兵確實有勇氣和衝勁,但過於精明算計,為搶功出現自相殘殺的現象,不團結的軍隊是不值得信任,也不可能打敗倭寇。

反觀新組建的浙兵面貌可是完全不一樣,戚家軍原本是樸實的農民和礦徒,心地善良,不會壓榨百姓,再者在戚繼光的言傳身教下,嚴格訓練,短短幾個月,就脫胎換骨,成為大明朝軍紀最嚴明、英勇無敵、裝備最先進的軍隊。戚家軍還加入陣法元素,這是以前明軍所缺乏的,陣法在戰爭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戚繼光為戚家軍量身打造了鴛鴦陣,與敵對陣偏重於四四編組的方塊陣型,參照戚繼光著述的兵書也說明了這個情况,這是戚繼光的作戰特色。

另一個原因是浙兵百戰百勝的戰績和高達十餘萬的斬首記錄實在是聞所未聞、前所未有的。在抗倭戰爭中,浙兵大放异彩。自成軍起,浙兵就所向披靡,大小數百戰未嘗敗績。浙兵在浙江、福建、廣東剿滅的倭寇、海盜無數,令人吃驚的是他們與敵人的傷亡比例基本上是1:500以上,更有0傷亡的輝煌戰績,這是歷朝歷代的其他威武雄獅都無可比擬的,這也折射出浙兵的嚴謹軍紀和團結一心。在歷史是赫赫有名的大戰有:嘉靖四十年的台州大捷、福建之役、橫嶼之戰等等,這些只是他們戰功的冰山一角。

浙兵半天下之成因

浙兵在抗倭中英勇殺敵、保境安民、且傷亡人數少,這暗示著他們不會只為抗倭而存在。義烏兵自從嘉靖招募農民礦工入軍後,從軍尚武成為了民俗,他們慢慢規模擴大,也慢慢成為明朝最依賴的王牌軍隊,這支隊伍開始走向神州大地。

隆慶元年,朝廷派戚繼光任職薊遼,總督戚繼光請募三千名浙兵,從富饒的江南調往苦寒的北方邊境。隆慶六年,戚繼光複請調募浙兵六千多名。劉效祖在《四鎮三關志》中記載了隆慶三年請兵,與長城邊軍一起訓練、一起守衛中國的屏障。廣東用浙兵是在嘉靖四十五年,時海寇吳平猖獗,戚繼光奉命治理倭患,結果毋庸置疑,自然是把倭寇打的落花流水,在戰爭結束後,殷正茂提請浙兵留營,因為怕倭寇又東山再起,而是希望浙兵能够做兵哨隊的隊長,來訓練他們招募的土兵。廣西調募浙兵則是在隆慶至萬曆初年,主要是因為“獞猺”亂起。福建除在抗倭時候留戍的浙兵,依然陸續調募浙兵。南直隸初募浙兵是在嘉靖倭患時期,之後亦有調募浙江義烏善水者充營兵。當然其它地方也因為一些原因調募了浙兵。

所以說明中後期“浙兵半天下”是浙兵的名聲打響後,浙兵就跟著戚繼光南征北戰,因為浙兵變成了各個地方的守護神,哪裡有需要就哪裡有他們的身影。他們幫忙鞏固各個地方的國防,提高軍隊的實力。更是作為帝國的主力,在萬曆朝鮮之役發生後,第一時間出征。“烏武勇之名甲於天下,而南禦倭北禦虜盡召烏兵矣”。總的來說,“浙兵半天下”的現象是多重因素促成的,一方面是浙兵樂於應募,第二方面是浙兵的名聲大,實力强,而多數省份的主兵未練或練而未的效果,所以遇事就請求調募浙兵成為了一種風氣。

“浙兵半天下”帶來的消極影響

浙兵大規模外調,它的影響是雙面的,浙兵確實及時有效的解救了各個省份的燃眉之急,可是也帶來了諸多問題。因為調募浙兵成為一種時尚,所以一些省份不考慮適用問題,跟風調募浙兵,產生一些不好的結果。比如浙兵去北方征戰,由於北方的地形和南方與南方完全不同,地形平坦,適合騎兵作戰,但是南方都是步兵,所以實際上步兵對騎兵,所以雖然最終打敗敵人,但是都是用傷亡換來的。其次是對浙江省的一些負面影響,外省向浙江調募持續時間長、數量大,所以說在明朝中後期“浙兵半天下”時,浙江已成“疲省”。據記載,浙江出現水澇,儲蓄空虛,壯丁遠戍等令人堪憂的事情。所以就開始有軍官請求停罷調募浙兵。

調募浙兵駐防的省份也產生諸多問題,一是浙兵糧餉較他兵後,所費糧食巨大,而是浙兵調募太多,浙兵戰鬥力和貭素良莠不齊,紀律變壞,擾害地方。後來儘管朝廷禁止再調募浙兵,可是每逢邊防和海防出事,他們依然調募如故,浙江與各省其實都有被調募所累,可惜浙兵調募沒有减少,一直持續到明滅亡。

結語

浙江義烏兵憑著嚴明的軍紀、職業化的訓練水准、先進的裝備、有勇有謀的性格特點,在抗倭戰爭中一戰成名,他們驚人的戰績在冷兵器時代絕對是史無前例的。戚家軍的豐功偉績感染了浙江百姓,自此從軍尚武成為當地風俗。

浙兵跟著戚繼光南征北戰,自隆慶時期,各個省份多發戰事,浙兵被調募到薊鎮、遼東、福建、廣東、南直隸、兩廣等地區,以至於有了“浙兵半天下”之說。浙兵也變成明軍的王牌軍隊,為大明立下赫赫戰功。

但是由於明中後期,調募數量太大,調募對於浙江省和其他省來說其實是弊大於利,更由於後期招募的兵員良莠不齊,各省也是受害不小,比較可惜的是,直到明亡前夕依然存在著大量浙兵被調募的現象。浙兵調募對明朝的貢獻是毋庸置疑,但是它在後期產生的消極影響我們也不可忽略的。

參考文獻:

[1]張廷玉.《明史》

[2]戚繼光.《練兵實記》

[3]劉效祖.《四鎮三關志》

本文標題: 明中後期的浙兵半天下現象是怎麼出現的浙兵的名聲為何如此響亮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6556034143497
相关資料
古代盔甲防禦力真的很强嗎封建王朝為何對鎧甲如此看重
鎧甲為何在封建王朝如此重要,以至以死罪論處?而藤甲穿著不方便,很影響步兵的靈活性,從而導致了皮甲的普及。歷代封建王朝為何禁甲不禁兵?威力巨大的火器尚不禁止,而單單禁止甲胄,足以說明朝廷對於盔甲的重視。
標籤: 盔甲 中國古代史 歷史
諸葛亮設七星燈續命為何不找人嚴加看管?
我們來分析一下,諸葛亮七星燈續命事件大事情,魏延作為蜀國的一員主力戰將,自己家的主帥續命這種大事情會不知道,你信嗎?說完諸葛亮就有模有樣的點上了燈,還吩咐不讓人打擾。諸葛亮這時已經確定了魏延的野心,迫不及待得到兵權的野心。諸葛亮臨死前曾點燈
標籤: 諸葛亮 魏延 蜀國 三國人物 七星燈 三國
窩闊台皇后乃馬真:稱制蒙古5年,史稱“乃馬真攝政”
窩闊台病死,她稱制5年。窩闊台病死時,其子貴由正隨軍西征在外,幼子失烈門又無力管理國事,皇后乃馬真氏便自行於西元1242年春稱制。窩闊台死後,脫列哥那違背其生前意願,决心立自己的兒子貴由為汗。西元1246年,乃馬真氏還政於貴由,但仍然主持朝
標籤: 元太宗
秦朝為什麼會針對上門女婿其實道理很簡單
但是這與秦朝悠久以來對於贅婿這一類人的觀念影響是離不開的。從法律制度上打擊贅婿,變成了刻不容緩的問題。這也就能够解釋為什麼秦朝的制度會針對這樣一個群體的原因了。
標籤: 秦朝 群體行為 中國古代史 秦始皇 贅婿 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