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都是禪讓為何到了劉裕這裡會是趕盡殺絕

兩百年前的220年東漢最後一比特皇帝漢獻帝劉協禪讓帝位給曹丕,一百多年前的265年曹魏末帝曹奐禪讓帝位給司馬炎,不過劉協和曹奐禪位後都得到很好的待遇,比如曹丕封劉協為山陽公,食邑萬戶;司馬炎封曹奐為陳留王,同樣食邑萬戶,而且兩人都得以善終,那麼同樣是禪讓,為何到了劉裕這裡,他卻要先殺晋安帝、再殺晋恭帝以斬草除根?

還不知道:劉裕殺司馬氏的讀者,下麵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東晉是一個弱勢王朝,權臣王敦、桓溫、桓玄、劉裕等人都有不臣之心,其中王敦失敗了,桓溫還沒來得及篡位就病死了,其子桓玄廢晋安帝建立桓楚政權,過了一把皇帝癮,不過僅僅兩年就兵敗被殺,真正獲得成功的是劉裕:419年劉裕殺晋安帝司馬德宗,改立其同母弟司馬德文為帝,史稱晋恭帝;第二年(420年)六月,司馬德文禪位於劉裕,東晉滅亡,同年九月劉裕再殺晋恭帝。

兩百年前的220年東漢最後一比特皇帝漢獻帝劉協禪讓帝位給曹丕,一百多年前的265年曹魏末帝曹奐禪讓帝位給司馬炎,不過劉協和曹奐禪位後都得到很好的待遇,比如曹丕封劉協為山陽公,食邑萬戶;司馬炎封曹奐為陳留王,同樣食邑萬戶,而且兩人都得以善終,那麼同樣是禪讓,為何到了劉裕這裡,他卻要先殺晋安帝、再殺晋恭帝以斬草除根?原因其實並不複雜。

第一,劉裕生於363年,419年已經56歲了,年近60歲花甲之年對於戎馬一生的劉裕來說很有一種時不我待的迫切感,更為關鍵的是劉裕老來得子,406年他43歲的時候才有了長子劉義符,也就是說419年他最大的兒子也才13歲(很多人會對417年劉裕攻下長安後因為劉穆之病逝匆忙南歸,為何留下年僅11歲的劉義真鎮守長安?劉裕是被逼無奈,因為劉義真是次子,其他幾個兒子年齡更小)。

自己已年老,兒子們還小,萬一哪天自己駕鶴西去,司馬氏還有可能捲土重來,所以劉裕不僅誅殺了晋安帝和晋恭帝,連在建康的司馬氏皇族也全部被他屠殺乾淨,劉裕的出發點粗暴又簡單,就是要斬草除根,以絕後患。

第二,東晉立國已逾百年,雖然孱弱但是在朝野仍有相當的號召力,十幾年前的桓楚代晋就很不得人心也說明了這一點,而且東晉的門閥政治根深蒂固,有司馬氏在,世家大族仍有很大可能會團結在司馬氏身邊。

還有一點不同的是,無論是曹魏代漢還是西晋代魏,在此之前都有比較長時間的鋪墊和積累,比如曹魏有曹操和曹丕兩代,司馬氏有司馬懿、司馬師和司馬昭、司馬炎三代人的經營,朝野上下基本上都是自己人,而劉裕不同,白手起家根基又不深,朝廷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這也是劉裕攻下長安後聽到劉穆之病逝後就不管不顧匆忙返回建康的原因所在。

第三,在殺晋安帝和晋恭帝之前,劉裕已經殺過兩位皇帝了:一個是410年第一次北伐攻滅南燕,南燕末帝慕容超被押送到建康,在街市被斬首;另外一個是417年第二次北伐攻滅後秦,後秦末帝姚泓同樣在建康鬧市中被斬首。

對於劉裕來說,殺皇帝也不是第一次,殺晋安帝、晋恭帝和殺慕容超、姚泓也沒什麼區別,這也是晋安帝和晋恭帝死於非命的另外一個原因。

至於說劉裕殺盡司馬氏是為了替劉氏復仇(劉裕是西漢楚元王劉交之後),這個原因就有點牽強了。

本文標題: 同樣都是禪讓為何到了劉裕這裡會是趕盡殺絕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6547644889091
相关資料
南漢跟北漢都在歷史上出現過他們和漢朝之間是什麼關係
獲得歸屬和認同。南漢跟北漢,都是歷史上存在過的王朝。南漢建立政權的時間,早於北漢。不過跟漢朝皇室沒有什麼關係。劉採取漢朝國號,唐朝制度建國。南漢在戰爭中,獲得多次勝利,奠定在亂世中站穩腳跟的基礎。南漢最大的問題,在於後繼無人。南漢最終在北宋
標籤: 漢朝 歷史 中國古代史 唐朝 宋朝 劉崇
趙雲本來投奔到公孫瓚賬下,為何最後又離開呢?
所以,這次只是一次普通的軍事行動,劉備與趙雲都是公孫瓚的部下,趙雲隨劉備前去作戰,這個是很正常的事情,畢竟劉備並不是一去不回來。劉備與公孫瓚同為盧植弟子,有同門之誼。後來劉備率人投靠公孫瓚,公孫瓚也並未因劉備落魄而將他拒之門外,反而多加關照
標籤: 公孫瓚 趙雲 劉備 三國 歷史 赤壁之戰
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為什麼不敢進攻蜀漢
而且諸葛亮最後一次明明有能力全殲司馬懿。司馬懿也沒有占到什麼便宜。那麼司馬懿究竟為什麼不敢攻打蜀國呢?這才導致司馬懿唯一一次想進攻蜀國的良機就此作罷。所以是滿意在諸葛亮死後唯一一次有能力攻打蜀漢的一次,被魏明帝曹睿攔了下來。
標籤: 司馬懿 諸葛亮 蜀國 三國 曹爽 曹魏
鄧艾心高氣傲,雖建立大功為何結局卻不好?
西元263年,鄧艾率先攻破成都,滅亡蜀漢,結束三國鼎立的天下局勢,完成曹魏數代遺願,功蓋天下。鄧艾的悲慘遭遇首先還是居功自驕的惡果。但其實鄧艾直到此時還是有機會扭轉局勢的,如此大功,老闆就是想殺,也不是那麼容易的。鄧艾建立大功,司馬昭授意魏
標籤: 鄧艾 三國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