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擁兵百萬為何還被遼夏欺負軍隊上的兩大缺陷難以抵抗

總結來講,北宋時期的軍隊領導權屬於“三權分制”,即樞密院、三衙與帥臣之間的相互制衡。由於北宋一朝受到遼、西夏等少數民族的頻繁騷擾,囙此北宋禁軍的數量常年居高不下,並且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缺陷與問題。宋太祖立國之初,禁軍規模僅有2萬餘人,但到了宋真宗年間,為了對付遼與西夏等少數民族的入侵,禁軍的規模便迅速擴張至50萬人左右。

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北宋軍隊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自西元960年趙匡胤代周建宋以來,北宋在逐步統一中原地區的同時,宋太祖趙匡胤對五代十國以來所遺留下的政治、軍事以及經濟制度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為了解决五代十國藩鎮割據遺留下來的問題,北宋一朝加强了軍事制度方面的中央集權,著重於解决國家內部的分裂,然而加强內部防範的北宋是以犧牲對外軍事實力作為代價的。儘管北宋有著規模宏大且十分完備的軍隊體系,但是卻在和遼、西夏等國家的對抗之中屢屢失敗,最終被金所滅,這誠然與北宋政治集團的腐朽無能有直接關係,但是北宋軍事制度的兩大固有缺陷才是北宋軍隊難以抵抗少數民族入侵的最終原因。

軍權三分,以文制武:北宋時期軍隊領導權的分散

北宋是一個建立在“陳橋兵變”上的國家,宋太祖趙匡胤為了解决“恃兵自據”的問題,决心以“廢藩鎮、擴兵權、罷工程、典禁軍”十二字金句對北宋軍事制度進行集中改造,從而加强皇帝本身對軍隊的絕對控制權。從具體軍事官職與機构的設立上來說,宋太祖首先設立了以樞密院與“三衙”的軍事管理機構,後來又派遣朝中文官前往地方擔任“帥臣”(類似於明代時期的巡撫總督制),直接負責對地方軍隊的調動管理。總結來講,北宋時期的軍隊領導權屬於“三權分制”,即樞密院、三衙與帥臣之間的相互制衡。

(一)、北宋樞密院制度的繼承與設立

樞密院,別稱“樞府”,其前身來自於唐代宗時期所設立的“樞密使”一職。唐朝中後期的樞密使主要由宦官擔任,他們原先的主要職責是接受四方大臣的奏疏以及代為傳達皇帝口諭。後樑時期,梁太祖朱溫改樞密使為“崇政使”,由士人擔任,主要負責軍事方面國家事務的處理,後唐莊宗又改其為“樞密院”,以樞密使為最高領袖,與當朝宰相相互制衡,只不過樞密使與樞密院的職責更加偏向於國家軍事方面。

北宋建立之後,宋太祖沿襲五代的軍事制度,也設定樞密院,是北宋時期權力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軍事管理機構,原則上來說直接對皇帝負責,接受皇帝本人的直接領導;而樞密院的最高長官樞密使,其朝中實際地位僅次於宰相,囙此它也經常與副宰相一起被稱之為“執政”,同為北宋高級行政長官的重要組成部分。

除卻樞密使之外,北宋樞密院還下設12負責具體事務或者地區防務管理,其中有5房較為重要:

北面房:負責北部邊境的防務工作與河北路、河東路地區阿兵哥的徵召調遣工作;河西房:負責北宋西北邊境的防務工作與陝西路地區的阿兵哥調遣工作;支差房:負責湖北路以及東京、京西、江淮、廣南路的軍事防務工作;廣西:負責廣西南路與兩浙路一帶的軍事防務與捕捉盜賊工作;在京房:負責京師、川陝路、福建路的軍事防務工作。

由此可見,這5房的軍事防務範圍基本包括了北宋的大部分軍事區域,屬於按照地區設立的地方軍事管理機構。而其餘7房的設立基本上是為軍隊戰鬥的需求所設立的,如“支馬房”,主要負責國家馬政,保證北宋軍隊馬匹供應的數量與質量;“兵籍房”,主掌各路將官、京都禁軍與候補阿兵哥的文秘工作,還有“吏房”、“小吏房”等等,其設定的本意都是為了保證北宋軍隊中央政治體系的正常運轉。

(二)、三衙與北宋中央禁軍

所謂“三衙”,一般是指“殿前都指揮使司”(簡稱殿司)、“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司”(簡稱馬司)以及“侍衛親軍步軍指揮使司”(簡稱步司)三者的合稱。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北宋之後,名義上仍然沿用“殿司”與“侍衛司”二者分別管理禁軍,但在“杯酒釋兵權”的過程之中,趙匡胤使用地位較低的馬司或者步司來管理“侍衛司”,這就造成了一定的混亂。故而在宋真宗年間,“侍衛司”被一分為二,步司和馬司獲得了彼此的獨立地位,“三衙”分立的局面才最終形成。

從具體權力上來說,“三衙”並不僅僅負責東京禁軍的訓練和管理工作,並且對地方禁兵也有著間接的管理權,彼此之間地位平等,互不干涉,只對皇帝一人負責。通過“三衙”的設立,禁軍將領的統兵權力被分散,消除了禁軍將領“擁兵自重”的危害,從而保障了禁軍對皇帝的絕對忠誠,故而該體制一直延續到北宋滅亡。

(三)、帥臣

帥臣,又稱“率臣”,是每逢北宋有重大軍事行動時,由朝廷委派中央文臣前往地方的臨時軍事主官。那有人就會問了:既然有了“三衙”負責禁軍的統一指揮,那麼為什麼中央還要另外派人統轄禁軍或者地方軍隊的行動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三個和尚沒水吃。”由於“三衙”彼此之間地位平等,那麼映射到即將要出征的軍隊之中就會出現無人領導的現象,囙此北宋中央政府需要額外指派一名中央文官負責對軍隊全域的指揮與掌控。從名義上來說,中央賦予“帥臣”的臨時頭銜是多種多樣的,比如說安撫使、經略使、都部署、都監等等,這些官職多屬於臨時任命,相互之間也並沒有嚴格的從屬與等級劃分。

西元994年,為了鎮壓四川地區爆發的王小波、李順農民起義,宋真宗指派參知政事趙昌言為都部署,統一節制川陝地區所有的武將,以便對起義軍進行包圍與鎮壓,從此之後,“帥臣”的設立趨向於固定化與常態化。至宋仁宗時期,皇帝開始在西部與北部設立安撫使、經略安撫使為地方軍隊的最高長官,此時的“帥臣”已經由地方文官兼任,他們通常被稱之為“帥”或者“帥守”。

由於“帥臣”一般由皇帝或者樞密院直接任命,“三衙”無權過問與指揮,在縱橫交錯的北宋軍隊指揮體系之中,這一設定極大的削弱了地方軍隊的指揮權與管理權,從而加强了北宋皇帝對全國軍隊的控制權;而另一方面,指派中央或者地方官員擔任“帥臣”,也是北宋“以文制武”,防止地方武將權力過大的集中體現。

臃腫陳冗,將不專兵:北宋禁軍設立與指揮體系的巨大缺陷

北宋一朝,禁軍是北宋軍隊實力的主體體現,它們是國家的常備軍,隸屬於“三衙”管理,除了駐守京師之外,還要負責邊境防務與對敵作戰。由於北宋一朝受到遼、西夏等少數民族的頻繁騷擾,囙此北宋禁軍的數量常年居高不下,並且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缺陷與問題。

(一)北宋禁軍的劃分

1.京師宿衛軍

京師宿衛軍隸屬於“三衙”之中的殿前都指揮使司,他們通常按照人數劃分為“班”或者“直”輪流駐守,囙此又被稱之為“班直”。作為皇帝的親衛部隊,他們主要負責京師的安全與皇帝的保衛工作,遇到緊急情况時,也可以奉命出戰。北宋初期,“班直”人數往往超過數萬人,到宋神宗時期才被裁為3600人,自“澶淵之盟”後,他們從不外出打仗,成為了北宋“冗兵”的重要來源之一。

2.京師禁軍

除卻護衛皇帝的京師宿衛軍之外,東京還有著大規模的常駐禁軍,他們號為“天子之衛兵”,常年駐紮在東京附近守備京師,一旦邊境有戰事,京師禁軍就需要屯諸位外敵。一般而言,京師禁軍出京駐守外地有以下三種情况:

一、地方兵力不足,急需京師禁軍進行補充。在這種情況下,京師禁軍在到達駐地後會暫時受到當地地方長官的節制與管轄;二、國家遭遇緊急戰事,急需禁軍進行增援。在這種情況下,京師禁軍往往受到“帥臣”的節制與調動;三、由於東京地區常年供養禁軍,囙此當地糧食不足以供養規模龐大的禁軍,囙此京師駐軍往往需要移動到糧草較為茂盛的地區進行駐軍。

(二)北宋禁軍的人數規模

有宋以來,禁軍人數長期處於臃腫陳冗的狀態,宋太祖曾經認為“養兵乃為百代之利”,故而北宋皇帝們都將“養兵”作為北宋的基本國策之一,囙此北宋的禁軍規模常年處於飽和狀態。宋太祖立國之初,禁軍規模僅有2萬餘人,但到了宋真宗年間,為了對付遼與西夏等少數民族的入侵,禁軍的規模便迅速擴張至50萬人左右。

至宋仁宗年間,西夏屢次騷擾北宋西北邊疆,宋軍往往敗多勝少,加之這一時期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囙此北宋禁軍的規模在慶曆年間達到了82.6萬人的高峰,可見《水滸傳》“東京八十萬禁軍”絕非妄加猜測。如此龐大的北宋禁軍帶來了嚴重的“三冗”問題,並且還長期的拖累了北宋的財政收入,使得北宋軍費常年處於捉襟見肘的地步。

(三)北宋禁軍的指揮管道

1.更戍法與“將不專兵”的惡果

宋太祖開國以來,為了防止將帥們稱霸一方、割地為王,囙此創立了“更戍法”來削弱阿兵哥與將領之間的親密關係。所謂更戍法,就是派遣京師禁軍輪流戍守各地,每隔一年或者兩年進行變更和調動,其真正的目的是“兵不識將,將不專兵”,將禁軍的控制權牢牢掌握在皇帝一個人的手中。

然而問題在於,“更戍法”往往會打亂禁軍的原有編制,再加之“帥臣”等臨時委任的官員,最終導致北宋禁軍各部之間通訊能力與協調能力極差,一旦出現突發事件,往往不能及時產生應對,最終導致軍事上的一敗塗地;另一方面,士兵們前往各地戍守,往往使得士兵們經常處於跋山涉水的旅程之中,特別是北方士兵們前往南方戍守時大多水土不服,甚至出現了“一往三年,死亡殆半”的慘狀,士兵們往往顧戀家眷,一旦遇到戰事,將士們的士氣必然極為低下。

2.曇花一現的“將兵法”

宋代中後期,一批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了“更戍法”所帶來的危害性,對此北宋名臣范仲淹首先開始軍事改革:他將自己所統轄的鄜延路分為六隊兵馬,每隊三千餘人,設“監教”一職,負責每隊兵馬的教導和統禦工作;每隊又分配兩名軍隊教官,負責對軍隊阿兵哥的教導和訓練,戰鬥時便讓監教率軍出征,長久以來就達到了“兵將相識”的目的。

宋神宗即位之後,大力推崇新法,而“將兵法”就是北宋軍事變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果斷廢除了長達數百年的“更戍法”,並且諸路將兵擁有了統禦管轄軍隊的實權。儘管“新法”的實施從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北宋禁軍的戰鬥力,但是神宗去世之後,新法的實施卻戛然而止。至宋哲宗即位,雖然也曾一度恢復“將兵法”,但往往只是有名無實,北宋禁軍改革在曇花一現的“將兵法”之後終歸陷於沉寂,在醉生夢死的寧靜中走向了腐朽與衰亡。

本文標題: 北宋擁兵百萬為何還被遼夏欺負軍隊上的兩大缺陷難以抵抗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6546339852646
相关資料
剛直不阿的海瑞得罪過皇帝,他最後結局如何呢?
既然海瑞把所有人都得罪光了,為何最後還能善終呢?首先海瑞雖然得罪了富豪、大臣,甚至是皇帝,但他深受百姓愛戴,也就是有了民心。其次海瑞曾得罪過嘉靖皇帝,但嘉靖最終也沒有追究他,反而還稱讚他是比干。胡宗憲的兒子被海瑞處置後,他也沒有追究,這就證
標籤: 海瑞 明朝 中國古代史 歷史 嘉靖 明朝歷史
古代中國四個兵家必爭之地得到之後就可以奪取天下
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古代兵家之地,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歷史上,古人們在河南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重要戰役和歷史故事,所以,河南對兵家來說,很重要。參考資料《兵家必爭之地-中國曆史軍事地理要覽》
標籤: 歷史 中國古代史 漢朝 戰爭
一代戰神李存勖,揭秘他最後是怎麼死的?
但歸來後,卻為李存勖的兒子魏王李繼岌身邊的宦官們所嫉,竟夥同劉皇后偽造聖詔,被陷害至死。李存勖只能執戟奮起,召喚他已經為數不多的衛士,登內牆而戰。可憐一代戰神,就這樣死在絳宵殿的廊道裡。
標籤: 李存勖 劉皇後
朱棣登基後,那些朱允炆的舊臣都如何選擇的呢?
緊接著,朱棣登基為帝,這時建文一朝的臣子,就要做出一個重要的决定,就是要不要歸順朱棣。朱棣登基後,將練子寧綁上朝堂,練子寧寧死不屈,當場痛駡朱棣大逆不道。這邊練子寧選擇寧死不屈,最終被朱棣殘忍殺害,而好友金幼孜則是選擇歸順朱棣,為他效力。
標籤: 明成祖 朱允炆 明朝 金幼孜 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