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歷史上的一場悲劇,揭秘薊州之變的起因結果

時間長河不停的流淌,歷史在不停的發展,讓小編帶大家撥開歷史的迷霧,回到那刀光劍影的年代,看看薊州之變的故事。萬曆二十三年,戚家軍被殘酷鎮壓的事件,被稱為薊州兵變,不僅是明朝歷史上的悲劇,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樁悲劇。雖然人數上有差距,但是事件的口徑卻是一致的,那就是戚家軍要求朝廷加軍餉,最後引發嘩變。

時間長河不停的流淌,歷史在不停的發展,讓小編帶大家撥開歷史的迷霧,回到那刀光劍影的年代,看看薊州之變的故事。

萬曆二十三年,戚家軍被殘酷鎮壓的事件,被稱為薊州兵變,不僅是明朝歷史上的悲劇,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樁悲劇。

大概是由於不光彩,當局者並不想將這件事大書特書,在《明神宗實錄》中只有寥寥數筆,萬曆二十三年十月二十日:“已未,防海兵以要脅雙糧鼓噪,薊鎮督、撫、道臣擒其倡亂者正法,餘黨盡驅南還,奏聞兵部覆請,報可。”

這也就是明朝官方對薊州兵變的定論,防海兵(大體是戚家軍)要求雙倍糧餉,囙此“鼓噪”,於是被督撫把鬧事的殺了,剩下的都給攆回老家了。

至於具體殺了多少人,《明神宗實錄》中沒有寫,而在這場禍亂的始作俑者王保的傳記中記載為:“鼓噪,挾增月餉,保誘令赴演武場,擊之,殺數百人”

但是由於這個事情發生在明朝萬曆抗倭援朝期間,朝鮮方面的史料記載是三千三百多人。雖然人數上有差距,但是事件的口徑卻是一致的,那就是戚家軍要求朝廷加軍餉,最後引發嘩變。

如果不知道真相的人,看了這個事後,可能會覺得戚家軍雖然能打,但是也不能在國家戰爭期間“坐地起價”,要漲軍餉,但是如果詳細考察的話就會發現,被殺的戚家軍死得太不值了,難怪大明朝最後一個能打的軍隊都沒了。

很多人認為戚家軍是私軍,其實這是有失偏頗的,戚家軍雖然因為戚繼光的領導而出名,並且被稱為戚家軍,實際上真正的名字應該是“浙軍”,是戚繼光以朝廷的錢糧招募的一支職業化軍隊,並不等同於私軍。

為什麼戚繼光的軍隊能打呢?就是因為明朝末期的軍隊實在是太菜,這又要說起古代的軍制,軍制要麼就是世襲軍戶制,要麼就是募兵制,所謂世襲軍戶制就是給軍人土地,平時為農,戰時為兵,能够减少國家的財政負擔。

比如曹操實行的屯田制後,打仗基本沒缺過糧,唐朝初期的府兵制也是這種世襲當兵,很是強勁,但是後來均田制瓦解了,有的阿兵哥把田賣了,後代還要當兵,這就有點吃不消了,所以最後府兵制崩盤了。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全面實行募兵制的朝代是宋朝,結果當然是有點悲催,不是制度不行,是遭遇的敵手太强,指揮兵的體系不行,明朝自然也不敢再用募兵制。

明朝軍制是朱元璋在吸取了前代軍制的基礎上,採納劉基的建議設立的衛所制度,其實也是傳統的世襲軍戶制度,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前期的時候明朝軍隊威震四方,結果到明英宗時候就不太行事了。

越到後來,明朝的軍隊越完蛋,倭寇在東南沿海橫行,明軍竟然不能抵擋,於是才有了戚繼光招募戚家軍的試探,效果是良好的,在抵抗倭寇方面是得心應手,取得了不錯的結果。

實際上,衛所制度下的阿兵哥都不喜歡打仗,都想老老實實當個農民,還有軍餉發,而募兵制本身就是,想要賺錢的就來當兵,這種自願來當兵的都是不怕死的,囙此作戰很勇敢。

本來戚繼光的軍隊作為抗倭專業部隊,在南方待得很好,但當時風頭正勁的張居正,想要以此為契機,改革全國的兵制,加强大明王朝的實力,就將戚家軍調到了北方,一方面是想要作為“模範軍”改革北方軍制,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抗擊北方遊牧民族。

不料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開始入侵朝鮮,並且想要以此為跳板攻打明朝,明朝自然不能坐視不管,於是派兵支援。

引發兵變的原因自然是待遇問題,明朝軍制下的阿兵哥軍餉是一年18兩,但是由於這次戰爭戰場是在國外,囙此首任東征經略宋應昌以雙倍待遇激勵阿兵哥,這樣下來一個南軍的俸祿一年可達43兩之多。

可以說,這筆錢花得還是很值得,當時豐臣秀吉的軍隊很厲害,明朝軍隊往往不支,這是顯而易見的事情。

只有以戚家軍為主的南軍屢建軍功,人家南軍本身就是抗倭起家的,打起倭寇自然是得心應手,而且由於阿兵哥素質較高,在作戰期間受到朝鮮方面的好評。

為此,在作戰中,宋應昌還曾許諾只要有軍功,後面還會加響,結果是這場戰爭打得時間太長,明朝的國庫被掏空,朝廷的錢明顯不够用。

宋應昌的調任,讓事情變得更加戲劇化,以前承諾的待遇變得撲朔迷離。

北方軍人由於是衛所制度,即使沒有軍餉還有屯田,但是南軍駐紮在薊州,應該是沒有土地的,一旦失去糧餉,生活就困難了。

而且南軍本來就是募兵制而來,說白了就是雇傭軍,我是為了錢才來打仗的,跟衛所的軍戶不一樣,軍戶世代都是軍人,不當兵不行,南軍是兩碼事。

囙此,明廷的這種“白嫖”自然三番五次的激起南軍的不滿,隨著張居正被清算,戚繼光被調離,南兵在薊州遭受越來越不公正的待遇,朝廷的想法竟然是把這支軍隊瓦解了。

錢不給發了,還要把人攆家去,自然會引發嘩變,新調任薊州的領導王保為了表現自己,乾脆以薊州兵變為由來一個大屠殺,將帶頭鬧事的南兵殺個遍,然後再給攆家去,白嫖計畫順利完成。

薊州本來就是明朝最重視的軍鎮,如今在這裡發生這樣慘絕人寰,自相殘殺的悲劇,是否意味著明朝的軍制已經爛到骨子裡了呢?

似乎從這個角度也可以理解,為何李自成的農民軍皆是草包,卻能够肆意橫行;滿洲八旗不過幾萬人馬,卻能對明作戰百戰百勝。

本文標題: 明朝歷史上的一場悲劇,揭秘薊州之變的起因結果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6539977496358
相关資料
三家分晉後最大的受益人是誰秦國才是最大的受益人
可以說,三家分晉,受益最大的是秦國!而三家分晉後,這種戰畧上的被動完全被打破,秦國獲得了東出之道。囙此,三家分晉後,也為後來的統一掃清了最大障礙。三家分晉,魏趙韓成為新的諸侯,當然比較開心,當然受益最大,最為開心,差點笑死的絕對是秦國,有時
標籤: 三家分晉 晉國 秦國 歷史 商鞅變法 東周
歷史上的汴京城在哪裡?宋朝為何選其為都城?
宋朝老百姓對汴京應該是充滿自豪的,可惜一場靖康之變直接終結了汴京作為都城的歷史,宋代之後,汴京的地位下降,到如今的開封已經成為四線都市。在靖康之耻發生後,但凡以歷史馬後炮姿態發言的學者也都責備北宋定都汴京乃是自尋死路。
標籤: 宋朝 歷史 宋朝經濟 開封 中國古代史 宋朝文化
朱棣當初為什麼要遷都朱棣究竟是出於什麼考慮才遷都的
當時的燕王朱棣就是抵擋蒙古大軍的主力。這樣的軍事背景下朱棣最終遷都北京也是必然的事情,最終在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而且朱棣發起靖難之役,朱允炆下落不明。終上所述,這是我認為朱棣會遷都北京的原因。
標籤: 明成祖 明朝 中國古代史 歷史 朱元璋 明朝歷史
古代人都是如何看待二十四節氣的?都有哪些儀式?
和吃湯圓、餃子的冬至相比,如今的夏至看似只是個單純的節氣,並無任何慶祝儀式或活動,不過,夏至對古人來說卻是非常要緊。古人根據太陽照射而產生的陰氣、陽氣消長的理論,以冬至與夏至分屬陰陽,其“至”有極點之意。唐代尚無現代周休二日的觀念,不過有規
標籤: 二十四節氣 文化 端午節 北斗七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