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整個清朝歷史大多數皇后為何都沒有子嗣

縱觀整個清朝,一共有二十七比特皇后。皇太極的皇后,只有三個女兒,福臨的孝惠皇后沒有兒子。清朝的很多皇后與皇帝都是親戚或者本家,所以他們誕育出來的子嗣就無法正常的生活。因為皇后會成為全天下女子的表率。清朝皇后很多不受待見,加上皇帝公務繁忙或者寵倖其他嬪妃,就會導致很多皇后無子的情况

很多人都不瞭解清朝皇后無子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古往今來多少人為了一個皇位,不惜性命。其中,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做皇帝可以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大家皆認為,當皇帝是很幸福的事情。實則不然,明朝時有明確的規定,皇帝不可以與大臣或者貴胄聯姻。

而清朝更甚,皇家子弟只得與八旗子弟聯姻,而不能與旗外者通婚。後來,還有人囙此炮製出“滿漢不通婚”,其實是“旗民不結親”。前幾年很多宮鬥劇熱播,使得大家的目光都推移到了清朝的宮廷之中。

(一)、皇后不育,無嫡繼位

“滿清入關,為現代電視劇產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當然,這是一句調侃的話。不過清朝確實為如今的影視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尤其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比特皇帝為主。

而宮鬥劇主要還是側重於嬪妃們的爭鬥,俗話說母憑子貴,劇中有很多皇后為了封锁其他嬪妃誕育皇嗣而致使其小產的情節。主要原因還是皇后沒有兒子,否則也就不用擔驚受怕了。

1.造化弄人,無巧不成書

電視劇中總是在講妃子們如何與皇后爭鬥,其實這在現實中是完全不可能發生的。而且,皇帝也不會整日流連於宮中。但是皇后沒有子嗣,確實是為電視劇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作者們從中,大做文章。

縱觀整個清朝,一共有二十七比特皇后。而這其中,只有道光皇帝是正宮皇后所生。其他除了側室,就是從親王中過繼。皇太極的皇后,只有三個女兒,福臨的孝惠皇后沒有兒子。康熙的皇后誕育下了太子胤礽,但是兩度被廢,沒有繼位。

雍正的皇后,誕下一位皇子,但一歲時就不幸夭折。乾隆的兩位皇后之子,也相繼夭折而亡。再往後,只有道光皇帝為嫡長子。甚至到了清朝後期,就連皇后都接連早亡。光緒以及宣統,都不是皇后的兒子。

2.政治聯姻,結果不幸

古代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度,而對於妻子的選擇,皇帝必須是慎之又慎。很多時候,都不能完全的按照自己的意願而選擇。因為,他們往往需要與大臣結為姻親以保持自己的江山穩固。很多時候,在選擇妻子時都要為國考慮。

就像順治皇帝,他的孝惠章皇后,其實還有一重身份就是孝莊太后的侄孫。兩人,同屬於科爾沁草原的博爾濟吉特氏。這就是一場需要締結盟約,也為了親上加親的婚姻。完全都是由孝莊太后,所一手操辦的。

而順治皇帝,並不喜歡自己的這個妻子,因而兩人也沒有生出孩子。娶了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是非常可悲的,而福臨又是一個我行我素之人。皇后沒有孩子反倒不奇怪,如果她有了孩子才是一件怪事。

除了順治皇帝以外,其後世還有很多這種情況的。大家都是身不由己,就把皇后娶來當成一個束之高閣的泥菩薩。雙方要的是兩個家族的關係,而並不是兩人之間是否幸福。皇帝只要正宮國母的地位就足够了,也不會想著如何討好皇帝。

(二)、眾說紛紜,事出有因

“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這是中原歷代王朝所尊奉的接班人制度。但是顯然,它並不適合清朝。尤其是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事件,嫡長子剛剛失去繼承權,大家就開始暗自發力。最後鬧得兄弟不睦,不歡而散,最終老四雍正繼位。清朝的接班人,除了載淳之外沒有一個是嫡長子。其實,這也與皇后生不出孩子或者孩子早亡有些關係。

1.陰謀之論,不攻自破

皇后沒有孩子或者孩子早夭這種事情太過普遍,所以有人會對此產生疑惑。是否有人故意而為之。因為皇后家族本就是當朝權貴,如果他們的後代上位,必然會造成外戚幹政的局面出現。所以,有擔心社稷安危之人,想要封锁這些情况的發生。

其實,這是完全不可能出現的。因為皇帝的子嗣也就是龍種,乃社稷之根本。沒有誰膽子會大到去殺害他的兒子。就算是皇后死,也不能讓皇子死。就像北魏時期的“子貴母死”制度,就是誰的兒子成了接班人,那麼誰就要死去。怕的就是外戚幹政的局面出現。

所以,皇后沒有兒子純粹就是巧合。但也不完全是巧合,這其中液壓有許多不可避免的因素夾雜其中。如果說有些皇后沒有兒子是因為其貌不揚,不受皇帝的寵倖,而有了皇子而又早夭的究竟是何緣由呢?

2.近親結婚,易成畸形

努爾哈赤憑藉著十三副遺甲起兵,之所以能够對抗林丹汗還有明朝,除了自身的原因之外,自然也少不了漠南蒙古的幫助。從此開始,滿蒙就開始了漫長的聯姻之路。不僅自己納蒙古女子,就連自己的孩子也被他要求必須如此。

自清太祖而起,至清聖祖時一共有四比特皇后都出自於科爾沁草原。而滿清皇室的格格,也有很多都嫁到了蒙古。“塞牧雖稱遠,姻盟向最親”,這其實是一種交叉式的關係。看似是為了雙方的往來互助,奠定基礎,其實是害了後代。

因為這非常容易造成近親結婚,現代人當然有這種概念。但是古代人卻沒有,他們一貫喜歡用結親的管道來保持血濃於水的親情。皇帝與皇后,大都是表親之間的關係,還沒有出五服。所以,非常容易造成胎兒畸形或者帶有某些隱性基因。

再加上,當時的醫療條件不好,又不能及時治癒,所以皇后生的兒子大都會出現早夭的情况。除卻與蒙古結婚以外,為了保持血統的純潔性,皇帝們也不斷的與八旗貴胄高官結親。娶了他們的女子,又不能只給個嬪妃。

清朝的很多皇后與皇帝都是親戚或者本家,所以他們誕育出來的子嗣就無法正常的生活。在幼時,就因為各種各樣的先天下疾病而早早的結束了生命。從此以後,皇帝心中便有了陰影。不敢再與皇后誕育龍嗣,自此便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三)、看似巧合,實則必然

不論哪個朝代,對於皇后的選擇往往是慎之又慎。除非像呂雉或者馬皇后那樣,是開國君王的結髮妻子或者是皇帝在未繼位時的正室妻子。如果是在任時選擇,就只能是為國娶妻。因為皇后會成為全天下女子的表率。尤其是清朝,必須要擇家世顯赫且在旗者。沒有人會考慮皇帝本人的意見,只是能够與她後邊的家族達成共識便好。

1.原因眾多,無可奈何

很多人提出觀點說是因為嫡長子繼承制,而導致的皇帝本人不想讓皇后生兒子。但虎毒不食子,皇帝怎麼可能會對自己的親生兒子下此毒手。嫡長子繼承制的問題,在九龍奪嫡以後就改成了秘密立儲,以免大家為了爭奪皇位而鬥個你死我活。

而且,清朝皇帝的嫡長子,正常能够活著的基本上都立了。其根本的問題還是得不到皇帝的喜愛。這些女子的家世背景顯赫,但是有些相貌醜陋。身為皇帝,自然不願意與其生子。只是把她當成一個泥菩薩那般供著便好,其他人也說不出什麼。

皇帝本人肯定是不願意自己不喜歡的人的兒子,來繼承江山大統。那麼,他就會去儘量的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而皇后一個人也生不出孩子,所以皇后就沒有兒子。當然,這其中也包含著很多種情况。

比如剛剛成親,還沒來得及要孩子,皇帝便駕崩了。就像同治的皇后阿魯特氏便是如此,而且她本人也在同治死後被慈禧太后迫害致死。而慈禧本身只是一個嬪妃,兒子死後搖身一變,奪得政權。

2.國之根本,無法動搖

清朝皇后的不育率以及孩子的早夭率一直很高,其實這就是一種巧合。而且,是多種因素造成的巧合。皇帝本身整日處理政務,比如雍正,或者喜好尋歡作樂比如乾隆,或者身體不好。他們的生育能力,必然會囙此受到影響。

再加上皇后本身也並不受其寵愛,能够臨幸的時日本就不多,而又不能保證每一次都能够生出孩子。而且皇帝的精力,也不一定能够達到。再加上近親結婚的情况時有發生,生不出孩子或者生出來的孩子早早的夭折這是很正常的情况。

總有人將這件事情與接班人制度結合起來,其實兩者並無多大的關係。而且,清朝皇室向來不注重嫡長子繼承制。如果真是如此,完全可以讓皇后從低級嬪妃那裡領養一個兒子,這便成了名正言順的嫡子。

清朝皇后很多不受待見,加上皇帝公務繁忙或者寵倖其他嬪妃,就會導致很多皇后無子的情况產生。這看似巧合,其實包含了各種各樣的因素。

結語:

皇后作為中宮之主,在後宮中自然是說一不二的。所以,那些嬪妃與其爭奇鬥豔的情况也根本不可能發生。她們沒有兒子或者兒子早夭,完全是夫妻二人一手造成的。不可能出現有人惡意封锁嫡長子長成的現象。

參考文獻:

《清史稿》

本文標題: 縱觀整個清朝歷史大多數皇后為何都沒有子嗣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6539549210091
相关資料
為何玄武門之變慘劇的發生李淵脫不了責任呢?
至此,一場極其兇險的軍事行動結束,以李世民的勝利而告終。八月初九,,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李世民。但這場玄武門之變,如附骨之疽一樣,成為李世民無法擺脫的污點。雙方在玄武門之變以前已有交鋒,都動過殺心,不過最終李世民勝出。
標籤: 玄武門之變 李淵 李世民 唐朝 中國古代史 歷史
玄武門之變最大的功臣是誰?是尉遲敬德嗎?
你知道尉遲敬德嗎?唐高祖李淵的皇后生有四子: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早亡).他先是企圖拉走李世民身邊的有生力量,用一大車金銀器物籠絡尉遲敬德,尉遲敬德婉言謝絕,尉遲敬德萬分焦急,與眾人一起鼓動李世民先發制人,
標籤: 玄武門之變 李元吉 李建成 李世民 李淵 唐朝
如果費禕沒有被刺殺,蜀漢有沒有可能不被滅國呢?
費禕對魏國降將郭循的破格提拔和過分信任,引起了蜀國將領張嶷的特別關注。可能是蜀漢封鎖了丞相費禕被刺身亡的消息,所以,魏國朝廷知道這一重大政治事件已是八個月之後。費禕被刺似乎只是個偶發事件,但對蜀漢而言,卻絕不僅僅是失去了一比特德高望重、能力
標籤: 費禕 薑維 三國人物 三國 歷史 諸葛亮
鼎盛時期的唐朝輸給小國新羅,揭秘背後真實原因
由於唐軍當時的主力部隊在高句麗鎮壓那些暴動的棒子,所以留在熊津都護府的部隊非常少,而新羅此次出兵,舉全國之力,30萬之眾。經次一敗的唐軍,開始退出熊津都護府,並逐漸採取守勢。致於新羅、百濟的存活,則是無關緊要的。
標籤: 新羅 高句麗 百濟 唐朝 唐朝疆域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