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死前只有24歲順治是怎麼在十年裏生下14個孩子的

順治皇帝進入狀況比較早,他在十四歲就有了自己的皇長子,並且在此後10年間共生育了14個孩子!順治六歲登基,到了順治八年他十四歲的時候,就有了皇長子愛新覺羅·牛鈕,此後更加一發不可收拾,在10年間共生育了14名子女,基本上保持著1.4人/年的產量。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順治兒子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順治皇帝進入狀況比較早,他在十四歲就有了自己的皇長子,並且在此後10年間共生育了14個孩子!每年生育1.4個孩子,這對於老百姓來說是天方夜譚,但對於有三十多位後妃的皇帝來說,無非是灑灑水啦!而且以生育能力排名,順治在帝王中只能算是渣渣!

民間百姓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說法,表明了對傳宗接代的重視,對於帝王來說生育的意義更非比尋常,那可是關係到家國天下興亡的大事。所以歷代帝王除了明孝宗朱佑樘這樣宣導並踐行一夫一妻制的奇葩之外,基本上都在子嗣問題上下過苦功夫,順治皇帝自然也不例外!

順治六歲登基,到了順治八年他十四歲的時候,就有了皇長子愛新覺羅·牛鈕,此後更加一發不可收拾,在10年間共生育了14名子女,基本上保持著1.4人/年的產量。這對於擁有30多名後妃的皇帝來說,根本不是什麼稀奇事兒。

但順治有個特點,就是他打死也不和博爾濟吉特氏的女人生孩子,這和他與母親孝莊太后的恩怨有很大關係。博爾濟吉特氏(孛兒只斤氏)是蒙古至高無上的大姓,他們都是黃金家族的後人,滿清為了拉攏蒙古部族,加强了愛新覺羅和博爾濟吉特這兩大家族的聯姻,孝莊皇太后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和她的姑姑、姐姐一股腦嫁給皇太極的。

順治登基之後基本就是個傀儡,權力都在多爾袞和孝莊太后手中,他們為順治選定了博爾濟吉特氏的女子(孝莊太后的侄女、廢皇后)為後,順治對這個頤指氣使的皇后十分討厭,認為她是母親掌握自己的工具,所以在親政之後很快就力排眾議,將這位皇后廢為妃子。但是孝莊皇太后也不是善茬,又把另外一名博爾濟吉特氏的女子(孝惠章皇后)迎娶來,給順治做了皇后,同時還一股腦地給他納了4名博爾濟吉特氏女子為妃。

順治仿佛掉進了博爾濟吉特氏的海洋,這種被包圍的窒息感讓他十分不爽,但又礙於孝道之大義,不能和母親公然决裂,所以只能用身體表示反抗:我絕不和博爾濟吉特氏女人生孩子!於是詭異的一幕就出現了:他的眾多子女中,沒有一個是博爾濟吉特氏後妃所出。話說這絕對屬於失傳的高科技啊!

但很顯然,孝莊皇太后的某些想法,在順治的不配合下徹底流產了!

同時我們必須強調一點,順治的生育情况和一些高產的帝王相比,那是麻繩穿豆腐——根本提不起來!大家耳熟能詳的生育高手們,簡直比比皆是:著名的俘虜皇帝宋徽宗,子女多達60多人,這哥們當了俘虜之後還生了10多個;失敗皇帝李隆基,子女人數也達到了59個,再努力一下就能凑個整了;順治的兒子康熙,那也是高產皇帝,子女共有55個;而排名第一的,當數劉備的祖宗、中山靖王劉勝,這厮光兒子就多達120多個,簡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當然,如果順治不英年早逝,戰績更輝煌也說不定哦!

在最後說明一點:有人統計順治共有17個子女,這其中有三個女兒情况比較特殊,她們原本是滿清貴族的女兒,順治將她們收為養女後再嫁給三藩,只是意在拉攏耿精忠等人罷了!

本文標題: 順治死前只有24歲順治是怎麼在十年裏生下14個孩子的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6538438172121
相关資料
列强哄搶圓明園的時候為何清朝百姓也跟著搶呢?
火燒圓明園,歷史上圓明園遭到劫掠的事曾發生過兩次,第一次為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入侵北京時,第二次為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入侵北京,為消贓滅跡,掩蓋罪行而再次火燒圓明園。幾天後,英法聯軍召開軍官會議後最終決定動手,圓明園迎來了百年浩劫。基於
標籤: 圓明園 清朝 中國古代史 清朝歷史 歷史 英法聯軍
五代十國結束之後長安為什麼再也沒有成為都城的機會
你真的瞭解長安都城嗎?五代十國結束以後,趙匡胤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首都的問題就提上了日程。在這之前,長安地區基本上是天下最富庶的區域。但經過五代十國的戰亂之後,陝西的經濟已經嚴重落後於全國。從秦漢時期到隋唐時期可以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的關中時代
標籤: 五代十國 宋朝 趙匡胤 歷史 關中 國產車
歷史上真實的“八百裏加急”究竟多快呢?
“八百裏加急”不僅是朝廷向地方傳達旨意,官府上傳緊急奏本的綠色通道,也有著不可替代的軍事意義。這是歷史上首個得勝於“八百裏加急”傳遞情報戰例。
標籤: 歷史 中國古代史 明朝 古代驛站
古代造錢的東西叫什麼古人又是怎麼對付造假幣者的
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古人造錢的文章,歡迎閱讀哦~古代的印鈔機叫錢範,錢範是古代鑄造金屬貨幣的模子,一般稱為錢模。早期錢範的錢模直接刻劃在石、銅質的範材上,也有用陶質刻劃的。王莽時期多次推行幣制改革,幣形花樣翻新,這也促使了鑄幣工藝的
標籤: 中國古代史 文化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