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發生的黨錮之禍,在歷史上影響有多大?

所謂的黨錮之禍,一共分為兩次:第一次發生在漢桓帝期間。可以說,第二次黨錮之禍的影響比第一次更大,被牽連的無辜受害者也更多。發生在東漢桓帝和靈帝統治時期的這兩次黨錮之禍,都是由宦官挑起的。可以說,這兩次動亂,對於東漢的影響都是比較大的。其次,黨錮之禍的最大受害者可以說是那些與士大夫們關係較好的人了。

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黨錮之禍的故事,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東漢末年,皇權受到了外戚和宦官們的雙重威脅,皇帝的威嚴被無視,整個朝堂都掌握在外戚和宦官的手中,他們在其中興風作浪,肆意妄為。

為了不斷鞏固自己的勢力範圍,外戚和宦官們還拉攏官員賣官授權,任人唯親,以控制整個朝廷的人才選拔,將大批真正的能人拒之門外。而另一方面,他們更是在民間大肆斂財,令百姓苦不堪言。總之,當時整個東漢都處於一個極端混亂的狀態之下。

雖然,當時政治黑暗,管理混亂,但是,仍然有一些有識之士寄希望於那個已經毫無作為的皇帝可以改變一下現在的時局。他們不斷向皇帝上書,痛斥外戚執政,宦官專權。不過,他們這樣的做法,非但沒有任何作用,反倒讓外戚和宦官更為不滿,甚至,為了消除這些反對的聲音,發起了之後的黨錮之禍。

這裡,我們先來看看這場黨錮之禍的始末。

所謂的黨錮之禍,一共分為兩次:

第一次發生在漢桓帝期間。因為一個名為成瑨的官員處罰了一個宦官,最後,反被宦官的黨羽們誣陷,並囙此受到了皇帝的處罰。當時,朝堂內的有志之士都極力封锁皇帝處罰該官員,但是,這樣的行為引起了皇帝的不滿,並在宦官的讒言下嚴厲的處罰了這派黨人。

不過,後來遇到了皇帝大赦天下,黨人被放了出來,但終生不能再回朝堂為官。後來,黨人看到了朝廷陷入了如此混亂的局面,便决定出手除掉宦官一黨。不過,後來因為走漏了風聲,宦官們便脅迫當時年齡還不大的皇帝,假傳聖旨,以此來誅殺黨人。

由於,當時領軍的將軍並不知道這聖旨是假的,便按照詔書上的旨意追殺黨人,就這樣,很多黨人以及家人在這次追殺中死了。即便有僥倖逃脫的黨人,其結局也都非常淒慘,所以,最後這次黨錮之禍以宦官取勝告終。

第二次黨錮之禍發生在漢靈帝時期。大臣陳蕃在第一次黨錮之禍當中受到了迫害,不過,因為其與竇太后的父親竇武關係很好,所以,後來被重新任命為了太尉。當時的漢靈帝年齡比較小,還沒有辦法親自執政,政權主要由竇武、陳蕃,以及司徒胡廣等人一起執掌,囙此,一些有志之士得到了重用。

這在老百姓看來是天大的好事,但卻讓宦官們看著非常惱火。由於,無法在朝廷上興風作浪了,所以,不甘心的宦官們開始在竇太后那裡想辦法:他們利用各種阿諛奉承,遊說勸說,慫恿竇太后干涉朝綱,這更為第二次黨錮之禍埋下了伏筆。

在陳蕃等人的眼中,宦官就不應該干涉朝政,於是,開始勸說竇太后將包括曹節在內的幾個宦官除掉,但是,竇太后始終沒有同意。後來,宦官們由於洞察到了他們的計畫,便故技重施,要脅竇太后,並假傳旨意捉拿陳蕃等人,至此,第二次黨錮之禍爆發了。

這次黨錮之禍,讓陳蕃受害,竇武也被定了一個叛亂的罪名,後因為無法突圍,無奈自盡身亡。此外,與竇武關係甚密的馮述等人慘遭滅門,劉淑等人自殺身亡,李膺等士大夫被免去了官職,後又被誣陷致死。不僅這些有直系關係的人遭到追殺,就連曾經有過關聯的朋友,或者是收留過他們的人,也都遭到了連累,被終身監禁起來。

可以說,第二次黨錮之禍的影響比第一次更大,被牽連的無辜受害者也更多。

那麼,黨錮之禍都有哪些影響呢?

發生在東漢桓帝和靈帝統治時期的這兩次黨錮之禍,都是由宦官挑起的。宦官們給那些反對他們的士大夫們安上各種子虛烏有的罪名,並將本就為數不過的有識之士害的家破人亡,結局淒慘。可以說,這兩次動亂,對於東漢的影響都是比較大的。

首先,黨錮之禍讓東漢的政治時局變得更加動盪不安。各方爭權的過程,就是國力消耗的過程,宦官們只顧自己的利益,對於東漢的發展,百姓的生活完全不顧,這讓東漢的滅亡隨之加速。

其次,黨錮之禍的最大受害者可以說是那些與士大夫們關係較好的人了。在這次宦官禍亂朝綱的鬥爭中,忠臣們被追殺、陷害,就連家人也跟著遭殃。伴隨著大批有識之士的相繼被害,朝堂之上更沒有真心為國家做事的人了,臣子們的話語權也被進一步剝奪,宦官專政的局面進一步加劇。

最後,這兩次動亂讓東漢朝廷之上沒有了能主持局面的重臣,特別是漢靈帝,更是只聽宦官之言,不理會忠臣的建議。皇帝的袒護和縱容,讓宦官們的氣焰更加囂張。宦官們繼續為所欲為,搜刮百姓錢財,最終激起了民憤,引發了“黃巾之亂”。

而在這之後,東漢陷入了更加緊張的局面,隨時都會爆發的戰爭,最終,將東漢推向了滅亡。

這期間,為了儘快平定戰事,中央下放軍權至地方,使得黃巾起義的浪潮無法快速蔓延至全國,減緩了東漢覆亡的危機。但是卻造成了地方輕視中央,使得具有野心的將領或官員借著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擁有兵力割據地方,為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揭開了序幕,更為三國分立種下遠因。

本文標題: 東漢末年發生的黨錮之禍,在歷史上影響有多大?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6537634723670
相关資料
第五次北伐諸葛亮為何要先取西凉而後長安呢?
諸葛亮北伐,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興複漢室,還於舊都,而從228年春至234年冬,七年間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而諸葛亮的計畫是大軍出隴右,沿祁山而進,他的目標不是直取長安,而是先取西凉,再回過頭取長安。為什麼要先取西凉而
標籤: 諸葛亮 蜀國 荊州 諸葛亮北伐 西凉 三國
項羽論軍事還是武力都比劉邦要强項羽是怎麼輸給劉邦的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項羽輸給劉邦的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所以說對於項羽這個人物,大家的評估都特別高,而且我們也覺得像項羽這樣的人,在當時那樣一個時期是沒有辦法當帝王的,因為有些事情一定要果斷,雖然之前跟劉邦有著很好的交情,但是
標籤: 歷史 軍事歷史 楚漢戰爭 漢朝 鴻門宴 秦朝
孔子被稱為“孔老二”,孔子的真正姓氏是什麼?
有民間傳言,孔子之所以名為“丘”,是因為孔子的母親是去尼丘山祈福之後才生下了孔子。囙此,人們便以“孔子”來稱呼“孔丘”。一些批判孔子的學者根據孔子的字,編造出了一個蔑稱給孔子,即“孔老二”。為了紀念與魯昭公的情誼,孔子便把兒子的名字取名為“
標籤: 孔子 國學 孔鯉 儒家
七孔大玉刀的用途到底是什麼?七孔大玉刀是禮器還是兇器?
七孔大玉刀雖然具有戰形器的形狀,但從其紋飾的精美程度來看,應該脫離了作為戰爭用器的可能,而是作為禮儀權杖的象徵的可能性更大。玉刀為什麼會沾上血迹,既然不是用於戰爭,人們自然會聯想到與殺人有關,於是在此基礎上認為七孔大玉刀不是作為禮儀權杖的象
標籤: 七孔大玉刀 夏朝文字 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