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晚年為何難以選擇繼承人康熙最後為什麼會選擇胤禛人

原則確立後,康熙帝在最後十年用了絕大部分的精力來選擇繼承人。康熙帝一生有子35人,除夭亡者外,序齒稱為皇子的有24人。應該說,康熙帝授予胤禵兵權,正是他為選擇繼承人而採取培養和觀察胤禵的具體措施。最終選定胤禛託付大清江山康熙帝最後在胤祉、胤禛和胤禵三人中,選擇了胤禛為繼承人。

還不知道:康熙繼承人的讀者,下麵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從康熙五十一年胤礽再次被廢,一直到六十一年康熙去世這十年間,康熙被立儲問題搞得焦頭爛額。對於如何立儲,立哪個皇子為儲這些重大問題,他無時不在考慮,但又常常推翻自己的想法。直到臨死前一年,才最終確立了皇位繼承人。

二廢太子之後康熙拒絕公開立儲

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帝駁斥了朝臣請立皇太子的奏摺,他總結了歷史上預立皇太子及自己早年立胤礽的經驗教訓,提出了今後不再實行預立皇儲的原則:

宋仁宗三十年未立太子。我太祖皇帝並未預立皇太子,太宗皇帝亦未預立皇太子。漢唐以來,太子幼沖,尚保無事,若太子年長,其左右群小結黨營私,鮮有能無事者,……今眾皇子學問見識,不後於人,但年俱長成,已經分封,其所屬人員,未有不各庇護其主者,即使立之,能保將來無事乎?

康熙帝這時雖然提出了不預立皇太子的原則,但還沒有具體的辦法。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康熙帝召集群臣,宣佈了一道長達兩千多字的上諭,總結了自己一生的功過和傳比特立儲的打算。當時康熙帝考慮到自己年逾六十,一旦猝然去世,還沒有把後事安排交代清楚,囙此提前公佈遺囑。在談到立儲時,他說:

漢高祖傳遺命於呂後,唐太宗定儲位於長孫無忌。朕每覽此,深為耻之。或有小人,希圖倉卒之際,廢立可以自專,推戴一人以期後福,朕一息尚存,豈肯容此輩乎?……死生常理,朕所不諱,惟是天下大權,當統於一。十年以來,朕將所行之事,所存之心,俱書寫封固,仍未告竣。立儲大事,朕豈忘耶?

在這段“遺囑”中,康熙帝談古論今,充分表明了他對立儲不當出現的種種不測之事的擔心,同時也表明了他不容許皇子與大臣結黨謀比特的决心。諸皇子為儲比特的爭奪,是康熙晚年面臨最棘手的問題。一個叱吒風雲的英明君主,竟屢屢敗在兒子們的手下,這不能不使他擔心日後會發生意想不到的突變。

為了實現“終於無事”,康熙帝就必須保證權力不受任何皇子和大臣的侵擾,安全移交到繼承人手中。不預立皇儲,應該說是在這種局勢下最安全的權力過渡辦法。原則確立後,康熙帝在最後十年用了絕大部分的精力來選擇繼承人。

皇子眾多可以託付江山的卻少

康熙帝二廢太子胤礽後,曾經對大臣們說過:“朕萬年之後,必擇一堅固可托之人與爾等做主,必令爾等傾心悅服,斷不至累爾諸臣也。”但這個“堅固可托”之人究竟是誰,康熙帝當時心中確實沒底。

康熙帝一生有子35人,除夭亡者外,序齒稱為皇子的有24人。康熙兩次册封諸子,第一次為康熙三十七年,封皇長子胤褆為直郡王、皇三子胤祉為誠郡王、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佑、皇八子胤禩均為貝勒。

第二次為康熙四十八年,皇三子胤祉晋封為誠親王,皇四子胤禛與皇五子胤祺均由貝勒破格晋封為雍親王、恒親王,皇七子胤佑晋為淳郡王,皇八子胤禩因與康熙關係破裂,只保持了原來貝勒的爵位。這次新受封的還有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二子胤裪、皇十四子胤禵。這四人中,除胤被破格封為郡王外,其他均為貝子。

康熙五十一年再廢太子後,皇長子胤褆和皇二子胤礽已為康熙所深惡痛絕,沒有東山再起的可能;皇八子胤禩也與康熙斷絕了父子之情;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追隨胤禩而被康熙所憎惡;皇十三子胤祥不知何故,也為康熙所厭,比他小兩歲的胤禵被封為貝子,他卻一直沒有得到爵位。

皇十五子以下諸子,年幼且無爵位,根本不會在康熙考慮的範圍之內。這樣,他就把選擇繼承人的注意力,集中到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佑、皇十二子胤裪、皇十四子胤禵六人身上。

皇五子胤祺和皇七子胤佑,在康熙三十五年征噶爾丹時,曾分別受命領正黃旗大營和鑲黃旗大營。但是康熙五十一年後,除去隨駕熱河、京畿之外,幾乎沒有被任命過什麼重要的差事。

皇十二子胤裪的情况稍微好一些。胤裪曾在康熙五十六年孝惠太后喪葬期間,受命署理內務府總管,第二年,又辦理正白旗三旗事務,康熙六十年時,還與皇四子一道,被派往盛京典祭三陵。但總的說來,康熙對他的信任和重視,遠遠比不上胤祉、胤禛和胤禵。可以這樣說,康熙是在這三個人裏培養、鑒別和選擇繼承人的。

康熙對三比特皇子的不同認識

皇三子胤祉很受康熙帝的寵愛。康熙二十九年康熙帝親征噶爾丹時,胤祉僅十三歲,曾受命隨皇太子胤礽一同前去行宮請安,康熙三十五年又受命領鑲黃旗大營,隨康熙帝再次出征噶爾丹。

胤祉在天文數學等方面長於其他皇子,康熙帝曾交給他一些別的皇子不能勝任的工作,如康熙四十二年西巡秦晋時,特命胤祉去勘察黃河三門峽。康熙五十二年,又命胤祉率庶起士何國宗等纂修天文及算灋諸書。書成後受到康熙帝的褒揚。

胤祉受康熙帝寵愛,還表現在初廢胤礽時,康熙帝明知他與胤礽素來親密,但卻不治罪,反為他開脫:“胤祉與胤礽雖昵,然未慫恿其為惡,故不罪也。”使胤祉避免了與皇長子胤褆一樣的下場。

皇四子胤禛,是逐漸受到康熙帝重視的。青少年的胤禛,並沒有受到康熙帝特別的寵愛,康熙命他參與的活動,一般都是與胤祉或其他皇子同行的。如康熙三十二年與胤祉一同去拜謁孔廟,三十五年又與胤祉、胤祺、胤佑等一同隨征噶爾丹,三十七年册封諸皇子時,胤禛同胤祺、胤佑、胤禩一樣,同封貝勒,而長他一歲的胤祉卻被封為郡王。

胤禛得到康熙帝的賞識,始於康熙四十七年一廢太子。當時康熙帝心神耗損,形容憔悴,眾臣不過空有虛文,此外別無良法。惟有胤祉、胤禛極力勸慰,康熙帝才開始服藥,使病情有所好轉。儘管康熙帝認為胤禛有些“喜怒不定”,但仍稱讚他“似此居心行事,洵是偉人”。

康熙五十一年二廢太子後,康熙對胤禛逐漸器重,曾數次委任他一些重要差事。但更多的時候,康熙還是命他與胤祉共同處理政務,以保持一種平衡。

康熙晚年對皇十四子胤禵的信任和重用,集中體現在他任命胤禵為撫遠大將軍,領兵征討策妄阿拉布坦這一決策上。胤禛即位後,說康熙帝這一決策意在將胤禵與胤禩一夥隔離,削弱皇八子的勢力,以備不測。

這種看法當然是胤禛為鞏固自己的地位而發。其實以當時康熙帝的權威,如要防備胤禩一夥,用任意藉口即可將他們監禁,完全不必玩弄這種聲東擊西的權術。應該說,康熙帝授予胤禵兵權,正是他為選擇繼承人而採取培養和觀察胤禵的具體措施。

最終選定胤禛託付大清江山

康熙帝最後在胤祉、胤禛和胤禵三人中,選擇了胤禛為繼承人。他這一態度逐漸明朗,是康熙六十年冬天以後。他首先排除了胤禵。康熙六十年十月,胤禵應召回京述職,其黨羽發現這是康熙帝宣佈胤禵為皇儲的前兆,曾在京中大肆忙亂了一番。

然而,胤禵回京後,康熙帝並沒有任何暗示,以至胤禵黨羽大為沮喪。胤禟就曾發過牢騷:“皇父明是不要十四阿哥成功,恐怕成功之後難於安頓他。”胤禵此次回京一無所獲,於康熙六十一年四月又奉命返回軍中。

康熙帝此時年老體衰,並不避諱死,多次向大臣談到“人生之有生必有死,如朱子言:天地迴圈之理,如晝如夜”。他對自己隨時離開人間的可能性這點看得很清楚。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他預立胤禵,不可能毫無迹象,亦不可能再讓他遠離京城。很明顯,康熙並不打算立胤禵,才在半年之後,又命他離京前往西寧。

接著,康熙帝在胤祉和胤禛之間選擇了後者為繼承人。康熙六十年春,康熙帝對胤祉和胤禛還是同事委以使命,看不出對誰有所偏愛。但是這年冬至祭天,卻委任胤禛單獨代祭。冬至祭天,是重大的禮儀活動,康熙帝向來重視。

自即位至康熙五十六年,凡祭天他都躬親行禮。康熙五十六年太常寺以皇上年高為由,提出請大臣代祭。當時康熙帝身體和精力確實不佳,考慮再三,同意了這個請求。囙此,康熙五十六年、五十七年都是由內大臣瑪律賽代祭。

康熙五十八年冬,他的身體略有好轉,冬至時又親臨天壇,不過這次帶了胤祉,命他代為向天行禮。康熙五十九年則又由瑪律賽代祭。康熙六十年冬至,便把這個重任交給了胤禛。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又繼續命胤禛單獨承擔一些使命,如六月和十一月命他帶領諸臣勘察通州京城糧倉,冬至時繼續委任他天壇祭天。康熙帝交給胤禛的這些政務,决不是隨意指派的。這可被視為康熙帝欲立胤禛為繼承人的重要迹象。而胤禛以往的恪守孝道,小心謹慎,不結朋黨,這些特徵也都符合康熙帝選擇繼承人的條件。

此外,很多史料中都認為康熙帝因疼愛皇孫弘曆,愛屋及烏所以才將皇位傳給胤禛的。這種說法是否成立有待商榷。事實上,對於一個執政六十一年、擁有豐富政治經驗的皇帝來說,通過層層篩選、層層考驗,才是康熙帝下定决心傳比特胤禛的根本原因。

本文標題: 康熙晚年為何難以選擇繼承人康熙最後為什麼會選擇胤禛人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6536674875117
相关資料
宋朝皇帝為何都為尋找繼承人發愁?是因為所謂的因果報應嗎?
宋朝皇帝的怪圈“尋找皇位繼承人發愁”,趙光義的報應嗎?今天筆者給大家講述發生或曰貫穿整個兩宋的一個關於因果報應的故事!
標籤: 宋朝 宋太宗 趙匡胤 宋高宗 宋徽宗
兩大陽謀歷經數千年都無人能解,除了推恩令還有哪個?
圍魏救趙、推恩令,我國歷史上人盡皆知的兩大陽謀。最終,龐涓在得知齊國進攻大樑的消息後,無奈之下只能就地撤軍。而這種地方政權尾大不掉的現象,也開始威脅到了漢朝的中央政權。此時,主父偃便將“推恩令”這項措施推薦給了漢武帝。畢竟,絕大多數人都有著
標籤: 推恩令 漢朝
古代為何很多人把剪鬍子認為是很嚴重的侮辱呢?
據瞭解,髡刑是一種把犯人頭髮給剃掉的行刑管道,因為古代封建社會受到儒家禮教的影響,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以隨便修剪,囙此剃髮等於是不孝,也是對父母大不敬的表現。除了髡刑之外,把鬍鬚剃掉的「耐刑」也同樣是罪犯們最厭惡的刑法之一。
標籤:
歷史上亡國皇帝那麼多崇禎為何會得到福斯的同情
但讓福斯普遍同情的亡國之君,明朝的崇禎帝朱由檢可謂是當之無愧的。這樣的客觀而詳細的記載,更是使後人瞭解到崇禎帝身死之時依然心系百姓的行為,所以更是博得福斯同情。
標籤: 崇禎 明朝 崇禎帝 歷史 中國古代史 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