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怎麼調兵的?是真的只認虎符不認人嗎

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古代是怎麼調兵的,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其中,較早的一枚,是在西安郊區杜城村西出土的虎符,據考證是秦惠文王的兵符,被稱為“秦錯金杜虎符”。但是,根本不會聽從持右部虎符的使者的命令,因為勘驗虎符的工作是要由扶蘇和蒙恬來做的。

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古代是怎麼調兵的,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虎符,在通常印象中,是用來調兵的,只有持有虎符,將領才可以調動軍隊,否則,是無法調動軍隊的。其實,這是一個誤解,虎符只是皇帝用來下令的憑證而已,軍隊的直接軍事長官要調動自己的軍隊,根本就不需要虎符。

據傳,虎符是由商朝末年,西周初期的姜尚薑子牙所發明,作為君主授予兵權,調動軍隊的憑證。由於老虎兇猛,所以,就將調兵憑證的樣子做成了老虎的樣子。

虎符通常分為兩半,內有榫卯,相互契合,甚至還有跨越兩半的文字,用來防止偽造。虎符的右邊一半留在君主手中,左邊一半則交給掌管軍隊的長官。君主需要調動軍隊時,就派人持右半邊虎符,前往軍隊駐紮處,與軍隊長官的左半邊虎符相“符合”。通常情况下,只要虎符相合,軍事長官就可以服從調兵人的差遣。

而且,虎符是一地一符,不同地方軍隊長官的虎符,內部榫卯各不相同,互相之間無法“符合”。也即是說,一個虎符,只能調動一地的軍隊。

到目前為止,虎符的出土實物,僅有數枚。凡是使用過的虎符之上,皆有銘文,注明虎符的用途。其中,較早的一枚,是在西安郊區杜城村西出土的虎符,據考證是秦惠文王的兵符,被稱為“秦錯金杜虎符”。

杜虎符長9.5釐米,高4.4釐米,厚0.7釐米,上有嵌金銘文共40個字:“兵甲之符,右才(同在)君,左在杜。凡興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即烽火)之事,雖母(同毋)會符,行毆(同也)。”

銘文的意思就是,兵符,右部在君主手中,左部在“杜”地的軍事長官手中。凡是要調兵,50人以上的,必須有君主一半的兵符符合,才可以。如果遇到烽火等緊急軍情,則不受限制。而在秦律中,的確有相關的調兵規定,除了戰爭時期以外,調動50人以上的軍隊,必須持有相應的兵符。

實際上呢,這只是表面上看似完美的一種君主控制軍隊的方法而已,漏洞很多。虎符是君主用來調兵的憑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大臣,私自調動軍隊。對於不直接掌管軍隊的大臣有一定效果,但是對於持有左邊虎符的軍事長官而言,一點效果都沒有。

如果真有需要,持有左邊虎符的軍事長官,可以依據左部虎符的榫卯和文字,輕鬆的偽造出右半邊虎符,假借君主的旨意調動軍隊。而實際上呢,這些軍事長官,調動自己掌管的軍隊,根本就不需要使用虎符。持左邊虎符的軍事長官,要調動自己的軍隊,只要一級一級的將自己的命令傳達下去就行了。

我們舉幾個歷史上的例子,大家就很容易明白了。

秦始皇、扶蘇、蒙恬之間的兵符

秦朝大將蒙恬,遵從秦始皇的命令,在長城駐軍防禦匈奴。蒙恬應該握有一枚虎符的左半邊,秦始皇握有虎符的右半邊。蒙恬在長城駐防區內的軍事行動,根本就不需要每次都請示秦始皇,正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麼,否則,很容易貽誤戰機。蒙恬調動自己麾下的軍隊,根本不需要秦始皇的右半邊虎符。只是,大的軍事行動,蒙恬會派信史彙報給秦始皇。

那什麼時候會用到虎符呢?秦始皇如果突然要將蒙恬的一部分軍隊調防到其他地方去,那麼秦始皇就要派使者,持右邊虎符前往宣旨。詔書上寫明軍隊調動方向,然後勘驗虎符。一切符合了,蒙恬執行命令就可以了。否則,蒙恬就可以認為使者是來騙取他的軍隊,不予理睬。

秦始皇死後,趙高就偽詔讓扶蘇“以兵屬蒙恬”,然後回咸陽奔喪,後又賜扶蘇自盡。蒙恬當時就勸扶蘇:“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此天下重任也”,等確認清楚了,再自殺不遲。蒙恬為什麼敢說這樣的話,就是因為手握三十萬大軍,這些軍隊會聽從扶蘇和蒙恬的命令。但是,根本不會聽從持右部虎符的使者的命令,因為勘驗虎符的工作是要由扶蘇和蒙恬來做的。軍隊的直接指揮官,才是調動軍隊的關鍵,不是任何人拿著虎符就可以調動軍隊的。

右虎符只是給掌管軍隊的將領,發命令的憑據而已,基層阿兵哥才不會管虎符不虎符。至於領兵的將領聽不聽,自己决定。這一點,在另外一個故事中也可以得到證明。

魏王、信陵君和晋鄙之間的兵符

眾所周知的“信陵君竊符救趙”,其中的符就是虎符。

秦國攻打趙國,圍困了趙國都城邯鄲,趙平原君向魏信陵君求救。魏王令老將晋鄙率10萬大軍援趙,但是魏王又擔心得罪强大的秦國,下令晋鄙駐軍觀望。魏王下令給晋鄙時,就需要派使者持右部虎符前往,宣完命令,使者再帶著右虎符返回。

右虎符在勘驗過後,根本就不用交給帶兵將領保管,還是要收回的,這也說明後續調兵根本就不需要合在一起的虎符,就給主帥看一下就行了。但是虎符返回也要時間,所以後來變成了其他形式,比如皇帝金牌,召嶽飛回師的就是連續十二道加急金牌。

信陵君為了假傳魏王的命令,讓晋鄙進攻秦軍,就偷出了虎符。可是,晋鄙懷疑信陵君帶來的命令是偽造的:“今吾擁十萬之眾,屯於境上,國之重任,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能够做10萬大軍統帥的將領,哪裡是那麼好騙的,一看信陵君單車而來,就不像是魏王派來的。

信陵君不得已,“四十斤鐵椎,椎殺晋鄙”,才奪了10萬大軍,並大破秦軍,救了趙國。

再次證明,聽不聽調兵命令,帶兵的直接長官有自己的決定權。信陵君也就是殺了晋鄙,再加上自己在魏國的威望,其他的將領一看,我們不想死,就當這個虎符是國君發來的吧,也就從了信陵君。

虎符失效的事情,在漢朝的七國之亂,以及唐朝的安史之亂,趙匡胤的陳橋驛兵變中,都有發生。沒有右部虎符就不能調兵了?如果真是那樣子,七國就亂不起來,安祿山也起不了兵,趙匡胤也做不了皇帝了。特別是安史之亂中,唐玄宗避居蜀川,唐肅宗掌國。玄宗用原來的虎符給將領們下達命令,已經不管用了,願意追隨肅宗的將領都說玄宗的虎符是假的。

所以說,只認虎符不認人,或者是拿著虎符就可以調兵的說法,並不完全成立,更多的還是看對軍隊的實際控制能力。

本文標題: 古代是怎麼調兵的?是真的只認虎符不認人嗎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6532215004115
相关資料
長平一戰後趙國都能恢復元氣五國伐齊趙國為何一直都在衰落
在戰國這一歷史階段,長平之戰和五國伐齊,可以稱之為重要的轉捩點。在長平之戰前,趙國的兵馬實際上能够和秦國一較高下的。對此,在筆者看來,長平之戰後趙國能恢復元氣,五國伐齊後齊國卻一直衰落,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標籤: 趙國 齊國 長平之戰 齊國君主 春秋戰國 三國
明朝為什麼沒有出現後宮亂政的現象?真相是什麼
但是這一切並沒有改變朱元璋多疑的性格,在他設立的典章中,明令禁止後宮和宦官干預政權。明朝的皇帝儘管多次讓宦官專權,但是遵從了限制後宮的規定,從未出現一次後宮亂政。所以明朝的時候不是後宮們沒有野心干預朝政,其實她們根本得不到任何的機會。
標籤: 明朝 明朝歷史 中國古代史 歷史 朱元璋 元朝
為何百姓都特別害怕皇帝出遊呢?他們不想見皇帝嘛?
如果是皇帝出行,動靜更大。清朝的皇帝每年例行北狩,即到熱河避暑。但兩位所謂的聖主康熙、乾隆偏要南巡,這下麻煩大了。乾隆簡直是刻意張揚,所到之處都要設行宮,護軍營盤,大片的農田被佔用,樹木被砍伐。在史家眼裡,康熙的六次禍害不大,但乾隆的六次簡
標籤: 太監 中國古代史 清朝 歷史 乾隆 清朝歷史
有那麼多前車之鑒,朱元璋為何要大封藩王?
分封制弊端頗多,為何朱元璋還大封藩王?不過自古以來分封諸王導致諸侯作亂的例子不少,如西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西晋時期的八王之亂等等,無不表明分封制的弊端,既然有這麼多的前車之鑒,朱元璋為何還不顧勸阻大舉分封藩王呢?
標籤: 朱元璋 明朝 中國古代史 歷史 明朝歷史 元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