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一詞從何而來?明朝的翰林院是怎樣的機构?

“翰林”一詞,始見於漢代。自唐以降,歷朝皆設翰林院。早期的翰林院是“為天下藝能科技見詔者之所處也”,乃網羅天下各式英才供皇帝之需,後逐漸成為參政、修史的樞要機构。明朝翰林院有三大體系。由此可知,檢討作為翰林院史官,負責檢校官修國史,是對修撰與編修二史官治史成果的最終稽核。

對翰林院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攷。

“翰林”一詞,始見於漢代。漢代楊子雲《長楊賦》中道:“聊因筆墨之成文章,故籍翰林以為主人。”本意為文學之林,即文翰薈萃之地。到了唐代,“翰林”正式成為官署名。自唐以降,歷朝皆設翰林院。早期的翰林院是“為天下藝能科技見詔者之所處也”,乃網羅天下各式英才供皇帝之需,後逐漸成為參政、修史的樞要機构。到了明代,洪武皇帝朱元璋早在西元1367年就初置翰林院,功能定位為輔政智囊團。但是丞相的存在架空了翰林院,成為皇帝掌權的掣肘,囙此朱元璋在廢中書省與丞相之後提高翰林院的地位,自此翰林院在明代的功能定位為:首先,捕手丞相的行政工作,分擔皇帝的工作壓力;其次,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供皇帝驅使,加强了皇權;再次,作為官方編史、修史機构,掌握全國輿論的話語權。

明朝翰林院有三大體系。正官為學士、侍讀學士、侍講學士,統管翰林院並是皇帝的顧問;屬官有五經博士、侍讀等,是正官的分支,即皇帝的文學、政治等顧問;史官有修撰、編修與檢討,乃為專職史官。明英宗以後由於內閣從翰林院中分化出來成為皇帝的專職輔政、內侍機构,翰林院便更多的傾向於治史,史官的地位就得以提高。據《明史》載:“史官,掌修國史。……修撰掌撰述,編修掌纂輯,檢討掌檢閱。”由此可知,檢討作為翰林院史官,負責檢校官修國史,是對修撰與編修二史官治史成果的最終稽核。三史官還參與到了各級科舉考試中,在鄉試中充當主考官,會試中充當副考官,殿試中充當收卷官。同時在帝王為講論經史而特設的禦前講席即經莛中充當展卷官。史官秉持“為君者,當以先王之禮教其臣,為臣者當據先王之禮事其君”的精神,通過直諫來監督皇帝的行為,即使觸犯龍怒也在所不惜,如成化年間的“翰林四諫”,皇帝在元宵節時一時興起,想讓翰林院寫幾首詩詞助興,史官編修章懋、檢討莊昶等翰林四官便因拒絕皇帝的要求受到杖刑且被貶官。

那如何才能成為史官呢?條件是必須為科舉考試中最高一級即殿試中前三甲方可獲得資格。同時,殿試中的二三甲也可考取庶起士後被授予史官。那何為庶起士?西元1385年正式設立,科舉考試中優秀之人才能進入,進入後國家進行為期三年“以朝臣為師,以經史詩賦為課”的培訓之後進入翰林院進而獲取擔任史官的資格。

本文標題: 翰林一詞從何而來?明朝的翰林院是怎樣的機构?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6529850263264
相关資料
嘉慶將兩位皇室宗親淩遲,是什麼罪讓他這麼憤怒?
嘉慶帝大怒,下旨將洪亮吉下獄。這兩位清朝宗室名叫海康、慶遙,他們屬於恭親王常寧的後裔。不過,嘉慶帝畢竟算是“仁君”,考慮到這兩個人都是宗室,他又下旨“猶念其究屬宗支,實不忍處以極刑”,於是將兩人絞死。嘉慶帝特意吩咐,將兩人帶到他們的祖父墳前
標籤: 嘉慶 清朝 歷史 洪亮吉 天理教 常寧
清朝入關的影響有多大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清軍入關,鼎定中原。01清朝奠定了如今中國領土主權的法理依據,這一方面是權威且客觀的。清朝前期通過一百多年開疆拓土的戰爭準備,奠定了現代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領土雛形。所以有人提出“清朝的入土中原,使得列强入侵中國的時間被延后了200年左右”
標籤: 明朝 清朝 清朝歷史 明朝歷史 中國古代史 歷史
唐高祖李淵為何看不順眼李靖,多次想要殺了他
密殺李靖但是李淵對李靖始終心存芥蒂,逮住機會就想殺了他,比如征蕭詵的那次,武德四年,李淵派李靖進攻蕭詵,這是李靖第一次獨當一面,李淵對李靖放心了?不見得,一來當時唐朝主力還在河北,二來可能李淵是想找這個機會殺掉李靖。
標籤: 李靖 李淵 唐朝 中國古代史 歷史 許紹
古人真的有那麼能喝酒嗎古人是怎麼能做到千杯不醉的
其實並不是的,古代的酒大多都是由一些果子或者糧食釀的酒,度數比較低,而隨著釀酒科技的不斷提高,我們現在的酒含酒精量比之前高的太多了,所以即便是魯智深拿到這樣的酒,也不可能像之前那樣酒罈痛飲的。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