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煥死前曾預言過什麼?這個語言最後竟然成真了

崇禎十三年,年僅五歲的朱慈煥病重,崇禎帝愛子心切,趕緊前來探視,沒想到這位年幼的皇子居然當眾“預言”父皇將會斷子絕孫,更神奇的是,這個預言最後竟然成真!說完這些話,朱慈煥就死了。不過,這個預言最終還是成為了現實,明朝滅亡後,崇禎帝的兒子無一倖免,全部遇害。崇禎帝大怒,削去李國瑞的爵位,結果李國瑞驚懼而死。

你們知道崇禎帝的愛子臨死前,為何“預言”父皇斷子絕孫?接下來小編為您講解。

田貴妃是崇禎帝最寵愛的妃嬪,她先後生下四比特皇子,不過其中三比特都夭折了,其中就包括皇五子朱慈煥。崇禎十三年,年僅五歲的朱慈煥病重,崇禎帝愛子心切,趕緊前來探視,沒想到這位年幼的皇子居然當眾“預言”父皇將會斷子絕孫,更神奇的是,這個預言最後竟然成真!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關於這件事有兩個版本,咱們先說第一個。崇禎帝探視兒子時,朱慈煥忽然開口說話,“九蓮菩薩言,帝待外戚薄,將盡殤諸子”。意思是說,九蓮菩薩對我說,陛下對待外戚太刻薄,囙此你所有的兒子都會夭折。九蓮菩薩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菩薩,而是萬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也就是崇禎帝的曾祖母。由於李太后崇信佛教,在宮中設有九蓮座,囙此被稱為九蓮菩薩。

再說第二個版本,這個情節就更加離奇了。“悼靈王病篤,上臨視之。王指九蓮花娘娘現立空中,歷數毀壞三寶之罪,及苛求武清云云,言訖而薨”。意思是說,朱慈煥病重,崇禎帝前來探視。朱慈煥指著空中,說九蓮花娘娘“顯聖”,歷數崇禎帝的毀壞三寶之罪,以及他刻薄對待武清侯一家。說完這些話,朱慈煥就死了。

那麼崇禎帝做出了什麼反應呢?據記載,崇禎帝非常害怕,“上大驚懼,極力挽回,亦無及矣”,然後加封朱慈煥為孺孝悼靈王玄機慈應真君。同時,崇禎帝還下詔,“命禮臣議孝和皇太后、莊妃、懿妃道號”。不過,這個預言最終還是成為了現實,明朝滅亡後,崇禎帝的兒子無一倖免,全部遇害。那麼這個預言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其實,所謂的預言不過是外戚、宦官串通一氣,欺騙崇禎帝的把戲而已。原來明朝末年,財政陷入困難,為籌措軍餉應付戰事,大學士薛國觀向崇禎帝提議“借助”,就是向大臣、外戚們“借錢”。薛國觀對皇帝說:“在外群臣,臣等任之;在內戚畹,非獨斷不可”,然後就提到了武清侯李國瑞。

當時,李國瑞與庶兄李國臣的關係很差,於是李國臣向皇帝說:“父貲四十萬,臣當得其半,今請助國為軍貲”。崇禎帝在薛國觀的慫恿下,“欲盡借所言四十萬者”,如果到期不借就予以治罪。李國瑞把錢藏起來,然後砸鍋賣鐵,在大街上叫賣,表示自己手裡沒錢。崇禎帝大怒,削去李國瑞的爵位,結果李國瑞驚懼而死。

崇禎帝並沒有因李國瑞之死而停止“借助”,搞得明朝這些外戚人人自危,於是他們聯合起來,重金賄賂宮內的太監、宮女,利用皇五子病重這件事,製造了“孝定太后已為九蓮菩薩,空中責帝薄外家,諸皇子盡當夭,降神於皇五子”這一幕鬧劇。崇禎帝被蒙在鼓裡,他還真的以為是真事,“帝大恐,急封國瑞七歲兒存善為侯,盡還所納金銀”。

崇禎帝趕緊叫停了“借助”,然而明朝財政危機依然沒有得到解决。通過這件事,我們不難發現,明朝的外戚集團已經徹底墮落,他們原本是與朝廷休戚與共的,手中握有大筆財富,可是卻一毛不拔。明朝覆滅後,李自成用“拷餉”的手段,從這些人手中搞出不少銀子,不知道這個時候,他們是否曾經後悔過。

本文標題: 朱慈煥死前曾預言過什麼?這個語言最後竟然成真了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6528869544357
相关資料
南郡的戰畧位置十分關鍵,孫權為何會將其借給劉備?
赤壁之戰後,孫權奪取荊州南郡,他為何將其借給劉備?南郡是整個荊州最發達的地區,人口眾多、經濟富庶,戰畧地位十分關鍵。可是,孫權卻轉手將其送給劉備,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在這種情況下,魯肅力主借荊州給劉備。為對付曹操,鞏固孫劉聯盟,減輕自身的軍事
標籤: 劉備 孫權 荊州 三國 曹操 赤壁之戰
李建成曾給李世民下過毒,為何李世民沒被毒死?
也就是說,李淵意識到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不和,打算將李世民封到洛陽。之後,李建成、李元吉又不斷在父皇面前詆毀李世民,李世民為求自保,最終才釀成了玄武門之變。既然李建成决定殺死李世民,已經在酒中下毒,為何李世民飲酒後卻沒死呢?我個人傾向於第二種
標籤: 李建成 唐朝 中國古代史 玄武門之變
順治帝是如何處理順天鄉試舞弊案的?這件事留下了什麼影響?
在這一年,順治帝在全國範圍內舉行科舉的鄉試。最後,順治帝做出裁决,將五位考官、兩位舉人處斬。就在順天鄉試弊案被揭發的同時,江南鄉試又起風波。
標籤: 順治帝 清朝 歷史 江南 清朝歷史 剃髮易服
李振的報復心有多重?曾鼓動朱溫發動白馬驛之變
在途經汴州時,李振拜訪了當地的節度使朱溫。此時,宦官劉季述發動政變,廢掉唐昭宗,立皇子為帝。劉季述在發動政變前,派人與李振聯絡,希望能夠得到支持,到遭到了李振的拒絕。李振認為,“行正道則大勳可立”,力勸朱溫乘機入京,誅殺宦官,奪取大權。
標籤: 李振 唐朝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