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秦軍為什麼會邯鄲失敗且河東和太原失守?

由此,秦國與趙國發生了激烈的大規模戰爭,即長平之戰。雙方僵持多日,趙軍損失巨大。秦軍出兵襲擊趙軍,趙軍只得臨時築起壁壘自衛,等待救兵。此役,趙國45萬人被殺,秦軍死亡也超過一半。本來,長平之戰後,形勢對秦國極為有利。王陵軍進攻邯鄲受挫,將卒多有傷亡。白起死後,範雎保任私黨鄭安平為將軍,與王齕共同率兵進攻邯鄲。

時間長河不停的流淌,歷史在不停的發展,讓小編帶大家撥開歷史的迷霧,回到那刀光劍影的年代,看看長平之戰的故事。

西元前262年,秦國軍隊攻取韓國的野王(河南沁陽縣)。秦軍佔領野王后,截斷了韓國上黨郡(山西東南部長治附近)同韓國本土之間的聯系。韓國上黨太守馮亭見通往本土的歸路已絕,就以上黨投趙,求得趙的保護,趙國接受了上黨,並封馮亭為華陽君。由此,秦國與趙國發生了激烈的大規模戰爭,即長平之戰。

西元前260年,秦國左庶長王齕率兵向上黨進攻,趙國派老將廉頗駐守長平(山西高平)。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敗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秦軍又攻趙軍壘壁,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雙方僵持多日,趙軍損失巨大。廉頗根據敵强己弱、初戰失利的形勢,决定採取堅守營壘以待秦兵進攻的戰畧。趙軍在今長治縣八義鄉東坪、西坪駐兵,並在石後堡建立堡壘,扼守三關要道,與秦軍相持3年之久。

因為廉頗據險堅守,尋機待變,秦國使出反間計,散佈廉頗容易對付,而且有降秦之意,秦國真正害怕的是趙括。趙括是名將趙奢之子,雖熟讀兵書,但紙上談兵,缺乏實戰經驗,又驕傲自大,不明真相者以為趙括是軍事奇才;趙王以及一些大臣對廉頗長期堅守不戰,國家靡費良多,也頗不滿意。故趙王立即用趙括代替廉頗。而秦國暗中用白起代替了王齕。

趙王以趙括取代廉頗也是無奈之舉,因為曠日持久的僵持,趙國在軍需方面實在難以支持。從表面看,秦國軍需供應更困難,消耗更大,更應該因供給不繼而首先撤軍。事實不然。雖說史書記載秦國動用了60萬軍隊,而且從咸陽到長平長達500多公里,而趙軍動用軍隊45萬人,趙國都城邯鄲距長平的距離比較近,但在消耗戰中趙國並無優勢,長期耗下去,先垮的必是趙軍。趙孝成王並未中秦國奸計,而是從戰畧上考量,决定換將變守為攻,孤注一擲,以求解危紓困,贏得生機。趙國實在支撐不下去了,只得鋌而走險,如此長平軍還有一線生的希望,否則長平軍只能被困死,趙國也會被徹底拖垮。

秦國軍需物資走的是水路,由渭河、黃河、泌水和丹水到達目的地,趙國軍需物資的運輸需要翻山越嶺,走崎嶇難行的小路,秦國的運輸成本遠低於趙國。亞當斯密在《富國論》中對陸運與水運有一個比較。1輛寬輪馬車,2人駕馭,8匹馬驅動,可以裝載約4頓貨物,往倫敦和愛丁堡需要6個星期。在相同的時間內,一艘由6人到8人駕駛的貨船,可以裝載200噸貨物,往返倫敦和愛丁堡。如果將水運換成陸運,運送200噸貨物就需要100人,400匹馬和50輛四輪馬車。如果再加上這些人馬的路途消耗,陸運比水運的成本不知要大多少倍,况且這裡的陸運僅僅是平地運輸。

據記載,秦國與匈奴戰爭期間,每消耗192石糧食才有1石供應到軍隊。即使近代美國在南北戰爭前,穀物的運送距離只要超過40公里,運費就會超過貨價。在長平之戰的三年中,秦國依靠渭河、黃河、泌水、丹水運輸,趙國依靠崎嶇的陸路運輸,消耗更大,45萬人按每天消耗一斤糧食,日耗糧食就45萬斤,還不包括副食、蔬菜,再加上運輸過程中人吃馬喂,而且是三年的耗費,這真是個天文數位。

從秦國人口、勞力、兵員及糧食生產儲備看,趙國也不及秦國。當時秦國人口最少500萬人,而趙國最多200萬人,秦國的兵員、勞力遠多於趙國;秦國關中、巴蜀、河東都是糧食生產基地,加之秦鼓勵農耕的政策,使得秦國的糧食生產與儲備遠多於趙國。

孫子說:凡興兵十萬,征戰千里,百姓的耗費,國家的開支,每天都要花費千金,前後方動亂不安,戍卒疲憊地在路上奔波,不能從事正常生產的有七十萬家。曠日持久的大規模戰爭,需要經濟實力、軍事實力支撐,趙國綜合國力不如秦國,故趙王抱怨靡費良多,國家已無力承受。

趙括統兵後,果然輕易出擊,秦軍佯裝敗走,暗地裡埋下伏兵。當趙軍追逐秦兵時,秦軍退入城內,同時又以一支部隊斷絕趙國糧道,另一支部隊則進擊趙國後方,將趙軍截斷在兩處。秦軍出兵襲擊趙軍,趙軍只得臨時築起壁壘自衛,等待救兵。秦軍斷絕趙軍糧道,使趙軍被困。自七月至九月,趙軍四十六日無糧,因饑餓以致人相食。趙括和趙軍無奈,只得拼命突圍。趙括被秦軍射死,趙國軍隊瓦解,四十萬人向白起投降。投降後,白起竟然命令將這些降卒全部活埋,只留下幼小的240人歸趙,以宣揚秦的聲威。此役,趙國45萬人被殺,秦軍死亡也超過一半。

本來,長平之戰後,形勢對秦國極為有利。白起準備乘勝滅趙攻韓。西元前259年10月,秦軍再次攻佔上黨,接著白起命王齕率一路軍攻趙武安皮牢,命司馬梗另率一路軍攻太原。白起自己則率主力留在上黨,準備進攻邯鄲。但是,等了兩個月,得到的卻是罷兵的命令。原來,昭襄王聽從了範雎的話,認為秦軍在外已久,應讓阿兵哥休息,並允許韓、趙割地講和。白起無奈,只好班師回國,乘勢滅趙的計畫成為泡影。白起即將到手的戰功被範雎搞掉,對範雎更是心存嚴重不滿甚至仇恨。從此,兩人的衝突日益尖銳。

秦國約定的退兵條件是:割韓垣雍、趙六城。但是,秦國退兵後,只是韓國獻出垣雍,趙國則不願意割六城,還聯合齊等國以抗秦。為此,秦王又要派白起率兵伐趙,但白起一方面因為對範雎不滿,另一方面認為伐趙的最佳時機已經喪失。趙軍有備而守,同仇敵愾,且趙四處活動,結親魏、燕,連好齊、楚,其國內實,其交外成,當今之時,趙未可伐也。白起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但昭襄王主意已定,根本不聽白起的勸告,派五大夫王陵率兵伐趙。王陵軍進攻邯鄲受挫,將卒多有傷亡。這時,秦昭襄王又想起了白起。可白起一則由於負氣,二則看到這次貿然進攻取勝無望,索性稱病不起。昭襄王令白起代替王陵,白起託病不肯,而前線節節失利,昭襄王心急如焚,便令範雎親自勸說白起。白起雖然很反感範雎,除託病不就以外,還是以大局為重,客觀分析了此次伐趙絕無得勝可能的原因。範雎早就準備用自己的私黨鄭安平代替白起,所以範雎沒有按白起的分析失敗原因,勸說昭襄王退兵,反而曲意以激怒昭襄王。昭襄王在範雎的煽動下,大發雷霆,表示沒有你白起,我照樣能滅趙,立即派王齕代替王陵,並新增軍隊,繼續進攻邯鄲。可事與願違,趙國防禦極强,各國援兵陸續而至,王齕在邯鄲胶著八九個月之久,毫無進展,兵卒死傷甚多。

在無可奈何的情况下,一意孤行的昭襄王又親自到白起府邸,强令白起出山。昭襄王甚至說:“君雖病,强為寡人臥而將之”。話說到這個份上,白起不得不把自己的看法和盤端出,他說:“願大王覽臣計,釋趙養民,以諸侯之變。撫其恐懼,伐其驕慢,誅滅無道,以令諸侯,天下可定,何必以趙為先乎?”但是昭襄王根本聽不進去,以為白起傲慢故意看他笑話,當即削去武安君之爵位,貶為士伍,並遷之陰密(甘肅靈台縣西)。由於有病,白起當時未離咸陽,過了三個月,秦軍在前線失敗的消息傳來,昭襄王更是遷怒於白起,命他立即起行,不准留在咸陽。白起只得帶病起程,範雎和其同黨又對昭襄王說,白起心中不滿,其意怏怏。昭襄王令使者立即追趕白起,在咸陽西十裏之杜郵將白起趕上,使者按照昭襄王吩咐令其自殺。白起乃引劍自剄而死。

白起死後,範雎保任私黨鄭安平為將軍,與王齕共同率兵進攻邯鄲。趙與魏已結為同盟,魏王曾應趙王之請,派大將晋鄙率十萬大軍救趙,但在秦國的恐嚇下,魏王又下令晋鄙停止進發。後來出現了歷史上著名的魏無忌竊符救趙,魏無忌挑選八萬精兵,去解邯鄲之圍。平原君趙勝又帶領賓客出使楚國,曉以利害,使楚國派大將景陰率領救趙大軍趕往邯鄲。韓國則趁機向秦國進攻,“救趙新中”。多數國家站在趙國一方,並有實際行動,這使得秦趙戰爭形勢開始有利於趙國。

秦軍主力在王齕、鄭安平率領下進攻邯鄲,並以偏師攻魏,攻魏軍隊取得一些勝利,這使邯鄲城內更加緊張。楚、魏援軍尚未趕到,邯鄲城“民困兵盡”,“炊骨易子而食”。本來就不想救趙的魏王,又派人前來勸降,讓趙王尊秦為帝,以使秦國撤兵。但魏王的投降論調受到了魯仲連的痛斥,趙國軍民也不願向秦國低頭,為鼓舞士氣,平原君趙勝將家財散給士卒,令夫人以下編入軍隊,表示共赴國難。由此,征得敢死之士三千人,大大加强了趙軍的戰鬥力。

趙國邯鄲城內軍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一直堅持到魏、楚援軍的趕到,才開始了一場激烈的會戰。西元前257年,秦、趙、魏、楚在邯鄲城下鏖戰,趙軍在內,軍民同仇敵愾,奮勇衝殺,魏、楚援軍在外,猛烈攻擊秦軍,在內外夾擊之下,秦軍大敗,主將王齕敗逃,鄭安平所率兩萬秦軍被圍得水泄不通,只得投降趙國,後來被趙封為武陽君。

西元前256年,秦又繼續向韓進攻,取陽城(河南登封東南)。這時秦國駐守河東的是王稽。範雎入秦時,曾依靠王稽進見昭襄王,故範雎特任王稽為河東守,但王稽卻與諸侯國私通,出賣秦國,囙此,在邯鄲大敗不久,秦國在河東也遭到魏、楚聯軍的打擊,以致於河東和太原郡皆從此失守。

秦國失敗,與範雎用人不當有很大關係。範雎當初想為魏國建立功業,因家貧無法得見魏王,範雎投在中大夫須賈門下當門客。魏昭王使須賈出使齊國,範雎隨往,憑雄辯之才深得齊襄王敬重。齊王欲留他任客卿,並贈黃金十斤,牛、酒等物,均謝絕。須賈回國,不僅不讚揚他的高風亮節,反向相國魏齊誣告他私受賄賂,出賣情報。魏齊將他拷打得肋折齒落,體無完膚,又用席裹弃於茅廁,讓賓客往上撒尿。範雎裝死,被拋於郊外。返家後即托好友鄭安平將自己藏匿,化名張祿,並讓家人舉喪,使魏齊深信自己已死不疑。半年後,秦昭王派使臣王稽訪魏。鄭安平設法讓範雎暗同王稽會面。經交談,王稽發現範雎是難得之才,將他和鄭平安帶回秦國,範雎得以脫險。

範雎入秦後,貢獻了“遠交而近攻”的統一天下的策略,並取得了初步勝利;他主張强化王權,限制封君貴族權力,結束了魏冉家族的專政,强化了中央集權,功績很大。他自己也登上了相位,“天下之事皆决於相君”,權勢炙手可熱。昭襄王對其極為尊寵,曾對平原君說:“昔周文王得呂尚以為太公,齊桓公得管夷吾以為仲父,今範君亦寡人之叔父。”

範雎能够位極人臣,並受到君王尊崇,鄭安平、王稽功不可沒,為了報答鄭安平、王稽,範雎推薦保任鄭安平為將軍、王稽為河東守。

因為鄭安平、王稽都是範雎保任的,按照秦律“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王稽私通外敵,鄭安平率部投降,都是死罪。囙此,在西元前255年,範雎就同王稽一起被處以死刑。

本文標題: 長平之戰後,秦軍為什麼會邯鄲失敗且河東和太原失守?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6528077131387
相关資料
“八府巡按”是個什麼官職?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職務?
“八府巡按”,又稱“八府巡撫”,在古代的官制體系中,這一官職名稱並不存在,僅出現於古代的戲文或者小說中。在明清時期,“八府巡按”雖然並不存在,但卻存在一個名為“巡按禦史”的官職,與之大體類似。也就是說,這個傳說中的“八府巡按”,基本類似於現
標籤: 八府巡按 中國古代史 明朝 清朝 歷史 秦朝
張居正改革為何會失敗?改革失敗的原因到底有哪些?
對張居正改革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攷。明神宗時期,內閣首輔張居正為了挽救明王朝,緩和社會矛盾進行了一場變法革新。對於張居正改革失敗的原因,本文認為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隨著張居正的身敗名裂,他所推行的改革也因失去制度支
標籤: 張居正 張居正改革 神宗 明朝
宋朝是如何確保人口的穩定性的?大多數採取的措施是以補助的管道
為此,在古時,有一些朝代都會想盡辦法來確保人口的穩定性。宋朝便是如此,在宋朝時期,地方的官員考核,“以生齒增减,為殿最之首”,也就是說,朝廷將當地人口的增長最為最重要的官員靠考核項目之一。為此,在宋朝時期,為了保證人口的穩定性,大多所採取的
標籤: 宋朝
開國功臣劉伯溫為何要上錶辭官歸隱田園?
劉伯溫對自己的才華頗有信心,可朱元璋卻不能憑藉一面就認定一個人的才華。此時,朱元璋正在吃飯,隨手拿起筷子,示意劉伯溫以此為題,作詩一首。囙此就上錶辭官歸鄉了。可是在吃飯的時候,縣令透露了自己的身份,當場把劉伯溫給驚住了。只是伴君如伴虎,劉伯
標籤: 朱元璋 明朝 歷史 明朝歷史 元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