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是如何失去人心的?最後又是怎麼滅亡的

本來在清軍入關、李自成敗退的這個時間節點,清軍尚未站穩腳跟、李自成又被士紳所拋弃,南明是有很好的機會恢復中華的。雖然南明沒有抓住機會,但清廷卻很清楚現時的當務之急是什麼。到了這一步,南明實際上已經失去了人心,而多爾袞代表的大清帝國,已經得到了人心。囙此,到了後期,實際上征戰在大江南北的,大多是投降的漢人的軍隊。

接下來小編帶你追尋歷史上真實的南明,探索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歷史故事。

1644年,當多爾袞在吳三桂的帶領下進入北京的時候,很多漢人士紳和官僚群體等在北京城下迎接吳三桂的到來。

他們之中的很多人,並不知道他們將迎來的是誰。

消息閉塞的時代,他們只看到李自成匆忙撤出了北京,還以為是吳三桂率領明軍反敗為勝,在上海關打敗了李自成的軍隊,要光復明朝的江山。

然而,當這群遺老遺少看到一隊隊辮子軍向他們走過來,才知道吳三桂是投靠了清軍,而騎馬向他們走來的,是清帝國的攝政王多爾袞。

看到這種景象,很多士紳馬上閃人了,還有一部分人將錯就錯的將多爾袞迎進了明皇宮僅存的武英殿。

與兩個月前李自成進京時官僚士紳紛紛投靠的景象不同,官紳們對於來自關外的清帝國充滿了陌生與敵意。

畢竟,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再到如今的多爾袞,明帝國與後金和滿洲人進行了數十年的血戰,彼此都是敵國的身份是不可能在一瞬間抹去的。

而且,滿洲文化和中華文化大相徑庭,生活習慣、發飾服飾等等,都有著巨大的差异,短時間內怎麼可能接受。

在大多數明朝官僚士紳的眼中,已過江南的南明政權是他們的第一選擇,而西逃的李自成是他們的第二選擇,畢竟大家都是漢人,無非是改朝換代而已。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裏,清軍的軍事行動遭到了直隸、山東、山西等地軍民的强烈抵抗,士大夫也大多不願投靠這個异族政權,不願接受“亡天下”的結局。

前明官僚士紳,一批一批的南下,投靠剛剛建立起來的南明弘光政權。時人曾寫道“昨聞泛海諸臣,漂沒者七十餘艘。樂哉諸臣,幸得免於一留再留”,從70餘艘這個數位,就可以感受到南下的官紳群體數量有多大了,而後一句則可證明他們對於這件事的態度。

所以,清軍入關的一開始,是不得人心的。

然而,他們的一腔熱血在南明政權和大順政權的眼裡,卻是另外一番模樣。

李自成早些時候忙著“追贓助剿”已經遭到了廣大士紳群體的反感和厭棄,雖然李自成竭力挽回,但隨著李自成退出北京,一路上遭到各地地主團練的普遍反抗,已經沒有機會再向他們展示大順政權的善意。

而現在,初立於南京的南明弘光政權在忙什麼呢?一方面在忙著內鬥,清除有可能導致位置不穩的的宗室和實權大臣,另一方面,在忙著清理那些“從賊逆臣”們。

前明官員陳名夏曾在李自成進京的時候曾表示投靠,當清軍入關時,他沒有跟隨李自成一起西逃,而是選擇了南下效忠南明,然而當他來到南方時,卻聽說南明朝廷正在捉拿“從賊逆臣”歸案,他自己也在名單之中。嚇得陳名夏慌忙北逃,重新投入了清廷的懷抱。

事實上,對待大順政權餘部,也可以看出南明一干人等的政治短見。當清廷呈破竹之勢打敗李自成的時候,南明政權竟還幫著打擊李自成餘部,絲毫沒有意識到誰才是最大的敵人。還是李自成和張獻忠的餘部首先意識到,應該團結南明政權共同對清,經過反復的摩擦才最終被南明所接受,而那時,已經大勢已去了。

本來在清軍入關、李自成敗退的這個時間節點,清軍尚未站穩腳跟、李自成又被士紳所拋弃,南明是有很好的機會恢復中華的。

然而,勢力已經窘迫,南明朝廷卻不思振作,沒有認識到清帝國的野心,反而花費有限的精力排斥异己,追究歷史的過錯,這使得南明喪失了這個難得的短暫機會。

所以,南明的人心,是他們自己胡作非為而失去的,也怨不得誰。

雖然南明沒有抓住機會,但清廷卻很清楚現時的當務之急是什麼。

早在入京之初,清廷之中就有人意識到,現時的當務之急是“疾行徵聘,先收人望”。多爾袞接受了這個建議。

多爾袞並不是說說而已,而是為此投入了巨大的精力。

首先,多爾袞下令,留在北京的明廷六部、都察院、內閣等等官員,都以原職與滿洲官吏一起工作;

其次,多爾袞不追究出身,不管是曾經明朝的官吏,還是李自成任命的官吏,更不問閹黨還是東林黨,只要願意效忠清廷,一律錄用,不僅是官複原職,甚至是加官進爵;

第三,多爾袞還經常命令降清的明朝官員相互舉薦,借用明朝大量形成的士紳、師生群體擴展官僚隊伍,以取得更多人的投效。

不僅如此,多爾袞還一改明朝敵國的態度,一進北京,就為與他們打了一輩子仗的崇禎帝“具禮安葬”,還下令官民一律為崇禎皇帝“服喪三日”。這一招實在誅心,蒙住了很多人的眼睛。

在多爾袞一系列高難度的操作下,清廷很快就扭轉了在官僚士紳中的敵意,建立了他們投效的基礎。

南明拼命的往外趕,而清廷準備好高官厚祿拼命的籠絡他們,結果可想而知。很快,大量的前明官僚、軍官就帶著他們的門生、帶著他們的軍隊,投入了清廷的懷抱。

到了這一步,南明實際上已經失去了人心,而多爾袞代表的大清帝國,已經得到了人心。

囙此,到了後期,實際上征戰在大江南北的,大多是投降的漢人的軍隊。有了高官厚祿,他們甘於效命,而滿洲八旗也就樂於成為監軍和後援。

但清帝國的异族政權的面貌,哪是那麼容易抹去的。一旦有了優勢,清帝國的本來面目就露出來了,當年7月多爾袞就開始推行“剃髮易服”,這一舉動引起了廣大百姓的強烈反對,已經征服的漢地境內頻頻騷動。

然而,這竟然沒有影響清廷的統一事業,或者說影響幾乎微乎其微。

這一現象說明,清廷得到的所謂人心,是那些官僚士紳的人心,對於普通老百姓,他們並沒有那麼在乎。

囙此,從某種角度來說,清廷的成功,也揭示了所謂的“人心”真正含義。

本文標題: 南明是如何失去人心的?最後又是怎麼滅亡的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6526409157924
相关資料
長安天子,魏府牙軍是什麼意思?中晚唐時期為什麼會存在這種說法
以至於,史料中都有著“長安天子,魏府牙軍”的說法。首先,我們能够瞭解到的是,根據《新唐書·藩鎮魏博》中的記載“長安天子,魏府牙軍”的說法,屬於當時流傳的時語。以至於,歷經百年無論唐朝是用兵亦或是銷兵都始終都無法動搖牙兵在魏博鎮的統治地位,成
標籤: 唐朝 晚唐 歷史 魏博 安史之亂 五代十國
揭秘:曹魏宗室將領八虎騎為何會英年早逝?
在曹魏建立過程中,曹氏和曹操本家夏侯氏,宗室之中湧現了8比特傑出將領。曹純,210年去世,年僅31歲,大約是感染了急病而逝。曹丕代漢稱帝之後,八虎騎中夏侯惇、曹仁、夏侯尚3人去世。曹仁是第一代將領中獨當一面時間最長的名將,同時也是曹魏宗室將
標籤: 八虎騎 曹操 曹魏 三國 夏侯淵 曹洪
揭秘:為何古代的農民起義大多以失敗告終?
然而,這樣的農民起義,都已經被扼殺在搖籃中了。但他們還是沒能建立長期穩定的政權,最終以失敗告終。所以,大多數農民起義,最終仍舊逃不過失敗的命運。所以很多農民起義的成果,最後都被他們竊取了。
標籤: 元末農民起義
韓休為何只當了十個月的宰相就被罷免了呢?
韓休被提拔為宰相有點戲劇性。韓休義無反顧地堅持自己的意見,飽經宦海險象的老吏說這樣做會得罪宰相。韓休對玄宗也敢提出不同意見。玄宗不許,而韓休仍堅持自己的意見:“陛下如不罷免程伯獻,臣是不敢奉命處理李美玉的。”
標籤: 韓休 唐朝 歷史 玄宗 蕭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