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比特吉林籍收藏家,偶然收藏到一面特殊的契丹金牌,一開始的時候,他認為此物是一件贗品,可是到了後來經過研究,才發現契丹金牌居然是一件寶貝。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契丹金牌的背後,又會隱藏著怎樣的秘密?
吉林省白城市的老武,是一比特熱衷於研究契丹文化的收藏家,他平日裏不打牌不喝酒,閑來無事便到古玩市場散心,尋找一些具有收藏價值的契丹古文物。幾十年來,老武的家中客廳壁櫥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遼代文物,甚至連他自己的臥室都變成了一座“文物倉庫”。
老武逛古玩市場只是為了消遣娛樂,因為在他看來,古玩市場擺出的物件,大多數都是贗品,不能被算作是“文物”,充其量是一些“藝術品”。老武蒐集文物的絕招,是下鄉收購文物,從老鄉的手中高價進行購買。值得一提的是,在縣城內的一個農村中,老武曾收到過一面特殊的金牌,也正是這面金牌,令老武愛不釋手,稱遇到它是“花光了自己一輩子的運氣”。
老武在農村所購到的金牌,牌通高78毫米,底部寬35.81毫米,厚度為3.65毫米,重約86.3克,牌上罩有樹枝紋雲紋組成的傘蓋形牌頭,下聯長方形牌體,且多有陰刻陽刻漢文與契丹文。牌上包漿渾厚,色澤溫潤自然,金質細膩精純,粗略估計來看,含金量應該在90%左右。最讓人感到詫異的是,在金牌橫楣之上,還陽鑄有漢文“大遼國”三個字,按照道理來說,契丹的文物,不應該上面有漢文,故此,初步認定它應該是一件贗品文物。老武鑽研古物已有多年,加之對方開價並不貴,索性以當時的黃金價格進行收購,囙此老武認為,即使此物為贗品,自己也不會虧太多。
老武回到家中,第一件事便是查閱相關資料,尋找金牌的來歷。可老武畢竟是業餘收藏者,所掌握的知識量有限,未能查找到與金牌相關的重要資料。有鑑於此,老武倒是有些不甘心,於是立即致電東北大學考古系的張教授,請求他幫忙為自己做一次鑒定。
張教授是考古圈中研究遼金文化的泰斗級人物,對於契丹文、金文的破譯,也有著很深的研究。作為老武的好友,張教授在下班後立即驅車趕往老武家,並對金牌認真研究起來。張教授研究的重點,是金牌面中豎刻的三個陽鑄契丹文字、左右各豎陰刻四字,以及牌背豎陰刻的六字。張教授靠著多年的豐富經驗,最終,將所有文字全部破譯完畢。它們分別是:“北樞密院”、“兵馬都監”、“楚國王”、以及“上京大安元年”。除此之外,張教授還認為,這件金牌的來歷其實並不簡單,它的主人是歷史中的一比特名人——耶律頗的。
耶律頗的,字撒版,為遼國皇室成員子孫,曾歷任遼國牌印郎君、易州知州、彰國軍節度使之職。耶律頗的一生為官清廉愛民,從不對群眾進行搜刮克扣,在其卸官離任時,當地群眾跪成長街請求其留下,最終令遼國道宗皇帝都大為感動,允許其繼續留任。
鹹雍八年,耶律頗的任彰國軍節度使時,遼國皇帝曾為宋國侵犯邊疆一事而憂愁,但是耶律頗的卻並不主張大動干戈,而是建議應該以談判的形式,合法取回所屬地界。遼道宗覺得很有道理,便將其拜任為北面林牙出使大宋。最終,耶律頗的不負眾望,成功索得其侵佔之地,並準確勘定疆界,算是去除了皇帝的一塊心病。
直至後來,耶律頗的又繼任忠順軍節度使、南院大王,被封為吳國公、北院樞密使。他一生廉潔謹慎,從不徇私舞弊,成為遼代官場中的一股清流,被後世之人多有稱頌。
據張教授稱,遼代耶律頗的金牌,是一件價值極高的文物,並且其上的“漢契雙文”結構也別具一格,對研究遼代歷史具有著重要的意義。與此同時,張教授也補充道,類似於金牌上的“漢契雙文”文物,其實也並非特殊,比如“40年前出土的“契丹文銅鏡”。
契丹文銅鏡在1971年於吉林省大安縣紅崗出土,該鏡呈正八邊形結構,直徑26.2釐米,鏡背鑄五行契丹小字,大致意思為:“時不再來,命數由天;及時解脫,天相吉人”。在鏡邊之處,刻有漢文“濟州錄事完顏通”七個字。
根據《金史》記載,在天眷三年時,金國將遼國黃龍府改稱為濟州,後又於大定二十九年更名為隆州。鏡中所稱的“濟州錄事”,應該就是金代初期的官職(金滅遼後,一直沿用契丹文),囙此,銅鏡的主人可能是一比特官僚。而這面鏡子,還有上面那塊金牌,也可以說是宋遼文化結合的一件文物。
如果說歷史是一面破碎的鏡子,那文物就是一塊塊鏡片,每一件文物都代表著一段歷史,為後人講述著逝去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