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鄱陽湖大戰?元末兩位“王者”終極對決

於是,至正二十三年,朱、陳會戰於鄱陽湖,陳氏大敗,朱元璋解决了統一南方最大的阻礙。奪取鄱陽湖顯然有著戰畧上的必要。其次,鄱陽湖會戰之前,陳友諒已經屢屢進犯江西,對朱氏造成了相當的人員傷亡,無論是出於防衛還是為了安定軍心,朱元璋都必須對此作出回應。顯而易見,洪都是鄱陽湖之戰的導火索。

說到鄱陽湖大戰,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

在每一個朝代建立之前,總會有對前朝的滅國之戰和與曾經的“隊友”之間的爭奪,而這種爭奪,總會迎來一個關鍵的轉捩點。例如,在秦漢,有垓下悲歌,相應的,元明易代,在朱元璋爭奪天下的過程中,也會面對他的強敵——陳友諒;然後送上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鄱陽湖之戰。

不同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世運的進步,戰爭的管道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於是出現中世紀最大規模的水戰——鄱陽湖之戰。鄱陽湖之戰不只是朝代更迭中的一朵小浪花,可以成為風口浪潮。換言之,不僅是改朝易代的關鍵,更是軍事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戰前形勢對比: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1. 各方勢力範圍


元末農民起義,白蓮教魁韓山童首舉義旗,號紅巾軍。後被鎮壓,餘眾劉福通並韓林兒等人盤桓直隸、黃淮之間,逐步星火燎原。與此同時,張士誠、徐壽輝、郭子興等人紛紛響應,時有反復。

到至正二十年,曾經如火如荼的紅巾軍已經腹背受敵,早早消亡;張士誠家資最豐,據有大半江浙;陳友諒剛剛奪權,根基未穩,勢力與張士誠接壤,同時需要防備西南的叛將。

紅巾軍

至於我們的主角朱元璋,以金陵為根據地,不斷向外擴充其勢力。這時,北面的韓林兒、劉福通已經瓦解,西面是陳友諒,志大才疏;東面是張士誠,小富即安,後期已經被蒙元腐蝕,經濟實力不錯,軍事實力卻未必。

陳、張占據吳楚,惟有皖南、浙東一部分地區因為駐守的元兵勢力較弱而被朱元璋收入囊中。至於元朝政府,早已經風雨飄搖,不足為懼。南方勢力的爭奪進入了最後階段,是時候綜合所有力量與北方的蒙元政府一較高下。於是,至正二十三年,朱、陳會戰於鄱陽湖,陳氏大敗,朱元璋解决了統一南方最大的阻礙。

2.為什麼要奪取鄱陽湖?

元朝,在經濟上,是一個很令人可惜的朝代。在它之前,宋朝,出現了中國的商業革命,出現了創造性的紙幣、市場、租賃關係、雇傭關係。在它之後,明朝發展出資本主義萌芽。在這兩個朝代之間,元朝不能說毫無建樹,但確實錯失良機。相比於宋明法律和風氣上對江南經濟發展的幫助,元朝卻“窮極江南,富誇塞北”。

奪取鄱陽湖,或許是多種因素組合的必然,然而其中必不能忽視元朝時江南的經濟現狀。鄱陽湖屬江西北部,長江下游,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據有鄱陽湖,則能為軍隊減輕相當的經濟壓力。

鄱陽湖水域廣闊,朝代更迭之際常有湖寇,這既能為部隊補充兵員,又能有效地解决社會隱患,安定當地民心。另外,在古代,鄱陽湖是北方進入江西的水道,南寬北窄,地處津要。奪取鄱陽湖顯然有著戰畧上的必要。

從各方勢力割據的狀態來看,至正二十三年前後,張士誠、陳友諒的勢力已經暗通款曲,頗有聯合的趨勢,這對朱元璋是極為不利的。其次,鄱陽湖會戰之前,陳友諒已經屢屢進犯江西,對朱氏造成了相當的人員傷亡,無論是出於防衛還是為了安定軍心,朱元璋都必須對此作出回應。陳友諒是漁家的孩子,他的隊伍,水軍最强。所謂“士誠自守虜,不足慮。友諒劫主脅下,名號不正,地據上流,其心無日忘我,宜先圖之。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

這樣,朱元璋要統一南方,就要先打敗陳友諒,要打敗陳友諒,就要先打敗他的水軍。最後階段,兩者爭奪的焦點在江西,共80萬大軍決戰的戰場,選在了鄱陽湖。

大戰一觸即發

1.背景:從戰前舉動簡單預判

《明史·太祖紀》:“二十三年春……二月壬申,命將士屯田積穀。”鄱陽湖之戰之前,朱元璋穩紮穩打,屯田積穀。

這不僅能為軍隊提供充足的經濟保障,而且顯示了朱元璋對自己勢力範圍內强大的掌控、管理能力,也可作為明太祖治正清明,“百姓歸附”的佐證。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順應民心,才能事半功倍,取得“將士用命,百姓咸寧”的效果。是月,友諒將張定邊陷饒州。士誠將呂珍破安豐,殺劉福通。三月辛醜,……以韓林兒歸滁州,乃還應天。夏四月壬戌,友諒大舉兵圍洪都。

這是說朱元璋腹背受敵,二月、三月、四月、五月,接連應戰,損失慘重。太祖的應對管道是:反間計。“朕以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他讓一名書生給陳友諒寫信,寫一封註定只被張士誠看到的信。在此之前,陳、張已經有了聯合的迹象,在此之後,這聯合有了裂痕。

“秋七月癸酉,太祖自將救洪都。”顯而易見,洪都是鄱陽湖之戰的導火索。這一點,後文可以佐證。首先,“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在旬月征戰的狀況下,讓主持大局的朱元璋奔赴洪都“救”,已經能看出戰局的危急。這是有根由,在洪都,陳友諒吃了苦頭。

陳友諒的身份,官方說法是“大漢”的皇帝。定都江洲,也就是現在的江西九江,而洪都,是現在的江西南昌,這個地方屬實是臥榻之側。但是,鎮守洪都的將領叛變了朱元璋,於大局,奪洪都是保衛“京師”,於個人,這也是陳友諒復仇之戰。

對朱元璋來說,洪都同樣重要。一者,是威脅“大漢”的橋頭堡,二者,它不僅距離江洲很近,也距離應天不遠。我們囙此可以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這次決戰,不是朱元璋理想的狀態,朱元璋也許會勝,也是慘勝。除了“人心”,朱元璋並沒有什麼明顯的優勢。

2.經過:兩方綜合實力的較量鄱陽湖之戰是一場慘勝。“友諒兵號六十萬,聯巨舟為陣,樓櫓高十餘丈,綿亙數十裏,旌旗戈盾,望之如山。”

在武器裝備上,朱元璋的小船面對“望之如山”的戰艦,不僅仰攻不利,而且隨時有被人威脅中軍的危險,十分狼狽。但運氣和人品也是實力的一種。大風起東北,風助火勢,陳友諒的“聯巨舟為陣”的大木船於是成為拖累。

這一幕如此熟悉,以至於我們不得不相信,那時候的苦孩子沒有什麼娛樂活動,連三國的說書都沒有聽過。下一次歷史的重演要等到女真人的到來了,這是後話,姑且不提。

另外,同樣是對待俘虜,陳友諒殺了,朱元璋不僅救了,還送回去——“友諒勢益蹙,忿甚,盡殺所獲將士。而太祖則悉還所俘,傷者傅以善藥,且祭其親戚諸將陣亡者。”

那麼,朱元璋有沒有殺人呢?也殺了,但他殺的是自家軍隊,激勵士氣了。這讓阿兵哥對兩者有了一個最直觀的印象,朱元璋的阿兵哥發現投降也得死,不拼命也得死,拼命還可能活,那不如拼命。陳友諒的阿兵哥則發現,拼命了,被對面殺死,不拼命,被自家老闆洩憤殺死,被俘虜了還可以活著,甚至家人同伴還能被祭祀。

儘管從表面上看,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人數,陳友諒都有碾壓式的優勢。但在隱形方面,無疑是朱元璋佔據不敗之地。朱元璋軍隊的令行禁止,後方的安定,對全域的掌控,對將領的調度,陳友諒都是不如的。不僅如此,上文提到,陳友諒有叛將,他是殺掉徐壽輝然後上位,也並沒有展現出一個上位者應有的大度,他的勢力內部隱患是可以想見的。

陳友諒鄱陽遺愛,流譽千載

基本的戰前形勢,前文已備,這裡簡單介紹一下鄱陽湖之戰之後對朱元璋謀劃中原的影響。首先,陳友諒在這場戰役之中“空國而來”,他的軍隊主力已經飛灰湮滅,他本人中流矢而亡,利益集團內部“山頭林立”,幾乎是完全憑藉個人能力維持著這個“大漢”的存在,他本人死亡,勢力也於是被分化瓦解了。

朱元璋幾乎踢掉張士誠就可以與元朝政府展開決戰了。在朱元璋消化了陳友諒的遺產,解决了內部問題之後,截止到至正二十五年,張士誠逐漸淪為蘇杭的小地主,朱元璋已經將他趕出長江以北。彼時的張士誠,阿兵哥驕矜,沒有忠臣良將,儘管佔據了最富裕的蘇杭地區,但幾乎是一隻沒有什麼防範能力的肥羊。

元朝有四大汗國,軍隊强大,大範圍的北方地區都處在他們的掌控之下。但是,在解决了張士誠之後,以整個南方的經濟實力和軍事鬥爭經驗,將元朝政府驅逐出關外,維持傳統漢族王朝政權的基本盤並不算太難。

可以說鄱陽湖之戰對朱元璋來說最大的好處,就是啃掉了硬骨頭,將自己坐江山最大的競爭對手消滅掉。其次,朱元璋還擁有了陳友諒範圍內的經濟、軍事助力,對張士誠形成威懾,讓朱元璋沒有了後顧之憂。

陳友諒被射殺

簡單來說,至正十六年,張士誠稱吳王,定都平江(蘇州),至正二十三年,鄱陽湖之戰,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稱王,定都應天(南京)。應天與平江之間,許多年勉强相安無事,大家欠陳友諒先生一個“和平獎”。

2.明朝水軍建設

基於鄱陽湖之戰的慘烈教訓,有理由懷疑這給朱元璋先生留下很大的陰影,以至於明朝的水軍不僅空前,而且在封建社會絕後。明朝前期的鄭和下西洋,中後期的壬辰衛國戰爭,甚至末年收復臺灣,都倚仗了强大的海上實力。

在鄭和下西洋之前,明朝洪武年間還曾進行過長達20餘年的從江南太倉到遼東的海運。在這樣大規模的運輸也鍛煉了明朝官兵的海上實力。

舉例來說,洪武年間的那些海運參與者,儘管他們的事業不顯著,但他們的犧牲和鑽研,成就了鄭和下西洋。到鄭和一下西洋的時候,他所能倚仗的,就是國朝發展二十餘年積攢的海船建造的經驗、內陸官兵和江南健兒出海的經驗。

另外,明朝基本的軍事制度是衛所制度。水軍也必定出現在衛所之中——當時許多衛設有水軍所。當時參與海運的衛最多時有40個.

鄭和下西洋洪武二十九年時就曾“命中軍都督府都督金事朱信、前軍都督府都督金事宣信,總神策、橫海、蘇州、太倉等四十衛將士八萬餘人,由海道運糧至遼東,以給軍晌”。

當然,參與海運的並非只有水軍所,除了如金吾後衛水軍所和府軍衛水軍所一類建制之外,還有如江陰衛前所、橫海衛後所、金山衛左所、高郵衛左所和鷹揚衛右所一類的普通所。

洪武年間的海軍,因為皇帝的重視,也因為現實的需要——遼東屯田,防備北元——就這樣從無到有地發展出來。制度的設定和現實的磨礪迅速地增强了明朝水軍的力量。

水軍不僅在衛所之中占比較多,而且分佈廣泛,承擔著重要任務。從人員構成上看,水軍內部有著元朝和其他農民起義軍的殘兵敗將,他們擁有豐富經驗。但基層軍官多半由內陸人構成,也有很多最初跟隨太祖起兵的子弟兵。總結

鄱陽湖之戰有天時地利人和的綜合作用,這一戰之後,張士誠、元朝的勢力,也就不足為慮了。鄱陽湖地廣千里,雙方參戰人數達八十萬之眾,戰船高數十丈,綿延數千里,規模空前。在戰畧上,鄱陽湖之戰是奠定國運的一戰;在戰術上,鄱陽湖之戰也有了意料之外的創新。至於朱元璋先生本人之後報復性地造大船以致於促進了明朝的海上實力,這又是意外之喜了。

本文標題: 什麼是鄱陽湖大戰?元末兩位“王者”終極對決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6518335925374
相关資料
古代皇帝為什麼不喜歡御駕親征失敗的例子太多了
皇帝是古代地位最高的人物了,一般這種身份都是養尊處優,好好待在後方就好了,不過世界史上西方就有很多皇帝比較喜歡御駕親征,像古代希臘、波斯的國王,其實中國也有,但是失敗的例子真的太多,嚴格意義上全勝的只有一個。古代皇帝也不例外,除卻春秋戰國時
標籤: 中國古代史 御駕親征 歷史 中國歷史 唐朝 劉邦
古代御駕親征到底是什麼樣的難不成皇帝也親自去打仗嗎
你真的瞭解古代御駕親征嗎?以前看電視劇尤其是古裝劇裡面,會出現皇帝御駕親征的場面,這觀眾一聽,難道是皇上還親自去打仗嗎?古代是沒有遠程武器的,所以他們只要保證皇帝所在的營帳在敵人攻擊不到的範圍就行了。保證敵人無法攻擊到,就能保證皇帝的安全。
標籤: 御駕親征 歷史
元朝和清朝相比最差的朝代究竟是哪一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元朝和清朝,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這兩個朝代的中國都是十分强盛。元朝,這個由遊牧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他打下了中國有史以來最廣闊的疆土,元朝是有蒙古的遊牧民族所建立的。正是因為清朝的愚昧無知才讓我國在近代簽訂了
標籤: 清朝 元朝 中國古代史 清朝歷史 元朝歷史 歷史
清朝對漢人到底是什麼樣的為何會有那麼多的反清複明現象
而且令人驚訝的是,他們喊出的口號都是“反清複明”。由於,這項政策涉及民族文化認同,原因之一是為了消弱反抗意識,鞏固清朝統治者的至高地位,引起各族人民的強烈反對與抵抗,結果導致清政府的血腥鎮壓。元朝建立之後,蒙元統治者對於漢族文人沒有那麼多的
標籤: 清朝 中國古代史 明朝 歷史 漢人 漢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