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重量級舞蹈者,安祿山都會跳什麼舞?

但是今天我們介紹的,確是一個重量級,或者說“超重”量級的舞蹈嘉賓——安祿山。安祿山,從一介偷羊小賊,最終成為建立大燕政權的開國皇帝。胡旋舞,是從西域流傳至中原的民間舞種。上至皇上妃嬪群臣,下至老朽白丁婦孺,都極喜歡胡旋舞。《舊唐書安祿山傳》記載:“祿山晚年益肥胖,腹垂過膝,重三百三十斤……至玄宗前作《胡旋舞》,

接下來小編帶你追尋歷史上真實的安祿山,探索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歷史故事。

都說舞蹈者需要輕盈柔美的身段,顧盼生姿的神韻。才能將舞蹈的靈魂發揮的淋漓盡致。所以大多舞蹈演員窮其一生追求纖細身材。歷史上也有趙飛燕,精於舞蹈,為了保持身材,甚至不惜終生不育。可見“瘦”對舞蹈的重要性。但是今天我們介紹的,確是一個重量級,或者說“超重”量級的舞蹈嘉賓——安祿山。

安祿山,從一介偷羊小賊,最終成為建立大燕政權的開國皇帝。他的一生,終究是光芒四射,極不平凡的。人們評說他的才能、作為、學問、性情,也對他阿諛奉承,心狠手辣的行事作風褒貶不一。然而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的,除了他生前身後事,還有他獨特的身材和特殊的技能!一個300多斤的大胖子,居然能輕盈的跳出胡旋舞!

胡旋舞,是從西域流傳至中原的民間舞種。它起源於西域的遊牧民族,有著牧民特有的熱情。胡旋舞節奏歡快,節奏鮮明,動作多以旋轉和踢踏為主。故取名為胡旋舞。在盛唐時期,長安城裏一時胡旋舞成風。上至皇上妃嬪群臣,下至老朽白丁婦孺,都極喜歡胡旋舞。

喜歡的人多,學跳舞的人自然也多。安祿山就是其中一個。《舊唐書安祿山傳》記載:“祿山晚年益肥胖,腹垂過膝,重三百三十斤……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風焉。”真乃奇男子。用手抱著肚子上的贅肉才能行走的安祿山,居然能疾如風的跳舞。

其實仔細想想,330也許是一個虛數。不過安祿山一定是又高又壯的。安祿山是粟特人,屬於歐羅巴人種。身材與歐洲人類似,都是比較高大的。這種高個子人本身就比唐代的中原人重很多。加上安祿山常年從軍,武行出身,曾以驍勇善戰聞名。經常運動的人,肌肉含量遠大於文人。就算日後發福,畢竟武功底子還在,進過常年訓練,胖的好像一座肉山一樣的相撲選手都能矯健地飛向敵人,何况以命搏命的戰場中活下來的安祿山。身手敏捷可見一斑。做個胡旋舞自然不在話下。

安祿山的性格,極其擅長阿諛奉承,見風使舵。他看似粗狂的外表下,那顆心卻玲瓏細緻,專攻人心理戰。唐玄宗寵妃楊玉環精於舞蹈,除了流傳千古的《霓裳羽衣舞》,楊貴妃也精通胡旋舞。為了逢迎楊貴妃,安祿山不僅任其做母,孝順非常。發現玄宗貴妃崇尚舞蹈後,300斤的安祿山挺著肚子,專攻胡旋舞。一方面可以討好楊貴妃,另一方面可以迷惑唐玄宗,讓他對自己掉以輕心。故而就算晚年過於肥胖,依然親力親為,為玄宗作《胡旋舞》。從安祿山如此重視胡旋舞可以看出,唐代君王的心,必定十分重視文化發展,也十分喜歡音樂舞蹈。

唐代,是一個文化空前發達,民族融合空前繁盛的時代。就舞蹈而言,由於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遷徙和民族融合,讓各種藝術碰撞出了火花。而這艺文的星星之火,在經過隋朝的沉澱之後,有了唐代富足物質生活作為保障,就愈燒愈烈,最終形成了唐代的一抹絢麗的色彩。

本文標題: 他是重量級舞蹈者,安祿山都會跳什麼舞?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6516281756805
相关資料
朱元璋在燈會上看到一幅畫,為何下令殺掉畫家?
後人對馬皇后評估很高可以說,兩人相識稍晚,那時朱元璋只是一個無名小卒。後來朱元璋被誤認為元軍間諜後,郭子興命令阿兵哥抓住朱元璋並試圖殺死他。在郭子興軍隊中,朱元璋在所有戰鬥中都是第一名。為了不影響朱元璋的官方地位,她拒絕干涉法院的內部事務。
標籤: 朱元璋 馬皇后 明朝 畫家
古代攻城時為什麼不用火燒毀城門,背後有啥原因?
但是回顧歷史上的各種圍攻戰,我們發現古城幾乎沒有被大火燒毀。你為什麼不燒了它?一些專家說他們不想燒門,但不敢。即使著火了,也必須完全燃燒,城門配備了獨特的消防設施。一扇門由兩扇門組成。囙此,在古代的攻城戰爭中,進攻方主要不是進攻都市,而是通
標籤: 歷史 軍事歷史
盤點歷史上那些愛坑兒子的大佬們,你知道幾個?
在歷史上,呂布是一比特實力坑爹的主。不過咱們今天不討論坑爹,而是聊聊那些坑兒子的舉動。下麵,和小編就來看看那些坑兒的梟雄們。過分地貪戀權力,內懷不軌之心,劉焉坑害了兩個兒子。而經歷了拒絕救援關羽、逼反孟達、遺失上庸這些事情以後,劉備終於也有
標籤: 劉備 曹操 歷史 三國 劉封 張繡
楊廣李治霸佔庶母,漢趙皇帝劉聰還霸佔嫡母
霸佔庶母算什麼,看看霸佔嫡母的劉聰劉淵立年輕貌美的單氏做皇后沒多久就死了,兒子劉和繼位被弟弟劉聰弄死,劉聰成了皇帝,就把嫡母單氏笑納了,一邊尊嫡母為皇太后,一邊馳騁皇太后給他爹織帽子,劉聰也是簡直了。為了表示對單氏的愛重,劉聰捨棄兒子劉桀,
標籤: 劉聰 唐高宗 楊廣 歷史 張重華 張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