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膺的生平如何?他對漢朝有哪些影響?

李膺一到邊境,懾於他的威望,鮮卑望風臣服。後來,又起用李膺為司隸校尉,他仍執法不避强暴。然而,李膺在士人和太學生中影響愈大,宦官就愈要置李膺於死地。在宦官煽動下,桓帝大為震怒,下令佈告天下,逮捕黨人,除李膺被捕外,還牽連了200餘人。要他在判决李膺等人的公文上簽字,遭到他嚴正的拒絕。

李膺,字元禮,潁川襄城人,出身於東漢時的官僚地主家庭。他個性孤傲,不愛隨意與人交往,惟獨與同郡人荀淑、陳定為師友。由於他學問高,為人正直,在社會上的名氣很大,一般人都以能與他交往為榮。如荀淑的第六子荀爽,因為父親的關係經常得以拜見李膺,並曾為李膺趕馬車,回到家裡,逢人便說:“我今天為李君趕過馬車了。”自以為榮耀得了不得。在今山西省河津縣西北和陝西韓城縣東北,黃河直流到此,兩岸峭壁對峙,形同闕門,水流湍急。一般的魚類都登不上去,登上去的魚,據說就能成龍,故有“鯉魚跳龍門”的傳說。那時候的東漢人,把攀登李膺的家門,比之為“登龍門”。一般士人一旦為李膺所接待,就身價十倍。

堅決與宦官作鬥爭

東漢王朝的實權,自和帝起長期為外戚和宦官所把持,從中央到地方的大部分官位都為他們所佔據。一般的官僚有職無權,不能按照自己意願辦事,仕途充滿了荊棘。下層企圖仕進的讀書人更是官路不通,他們滿腹不平,實行孔子“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的格言,對他們認為善的人,就互相推薦標榜,結合在一起;對他們認為惡的人,一概深惡痛絕。東漢時期,在朝的耿直的官僚,在野的名士和京師的太學生結合在一起,視專權的外戚和宦官為仇敵。這些人有知識、有文化,不怕風險,不怕豪强,不怕高官。不貶時政則已,一出口無不尖銳深刻,無人不怕這種“清議”。特別是在野的名士和太學生往往聯名請願,干預朝政。如建和元年(147年),由於李固、杜喬反對外戚梁冀而下獄,李固的學生王調和趙承等幾十人就分別上書請願。永興元年(153年),冀州刺史朱穆嚴懲地方上為非作歹的宦官勢力,因之得罪了當權的宦官,被桓帝下獄論罪,從而激起了太學生劉陶等為首的數千人到宮門外上書訴冤,迫使皇帝不得不釋放朱穆。當時京師有3萬太學生,他們與鯁直的官僚、名士結合在一起,勢力是不小的。

李膺飽讀詩書,滿腹經綸,能傳授學業,能帶兵打仗,曾為司徒胡廣所看中,歷任青州刺史和漁陽太守等職。當時鮮卑族屢犯邊塞,又起用李膺為烏桓校尉。他身先士卒,不避矢石,每破鮮卑。後因事免官,回家鄉綸氏,設館教書,從他學業的經常不下千人,名盛一時。永壽二年(156年),鮮卑侵擾雲中,桓帝不得不重新起用李膺為度遼將軍。李膺一到邊境,懾於他的威望,鮮卑望風臣服。

延熹二年(159年),李膺任河南尹。他曾與廷尉馮緄、大司農劉佑等一起與宦官抗爭,懲治為非作歹的宦官勢力。如宛陵大姓羊元群由北海郡罷官歸,他貪贓枉法,聲名狼藉,臨走時連廁所裏的精巧的小玩物,都要帶回家,嫉惡如仇的李膺如何看得慣呢?他上錶皇帝請依法懲治羊元群,而羊元群卻用貪污來的錢財買通宦官,反而使正直的李膺受到誣陷,與馮緄、劉佑以及地方郡太守劉質、成晋等人一同下獄。大臣陳蕃反復援救無效,劉質、成晋死於獄中,李膺與馮緄、劉佑被罰作輸作(苦工)。後來,司隸校尉應奉上疏為之求情,李膺才得免罪。

後來,又起用李膺為司隸校尉,他仍執法不避强暴。為桓帝所寵信的宦官張讓的弟弟張朔,任野王令,仗著他哥哥的權勢,貪暴殘忍,無惡不作,乃至殺孕婦取樂。他畏罪潜逃至京師張讓家,藏於“合柱”中,李膺聞訊親自帶人逕入張宅,破柱捕張朔,經審訊錄供後,立即處死。張讓訴冤於桓帝,桓帝質問李膺為什麼不先奏而後斬?李膺回答說:“過去孔夫子做魯國司寇,上任七日就誅少正卯。今天臣到任已十天了,才殺張朔,我還以為會因為我除害不速而有過,想不到會因及時處決張朔而獲罪。我深知囙此而惹禍了,死期快到,特請求皇上讓我再活五日,除掉那禍首,然後皇上再用鼎烹煮我,我也心甘情願。”李膺一番有智有勇的回答,說得桓帝無以對答,只得對張讓說:“這是你弟弟的罪過,司隸有何錯呢?”傳說自此以後,大小宦官走路不敢伸直腰板,說話不敢粗聲大氣,假日裏也不敢出宮門玩耍,桓帝感到奇怪,宦官叩頭向桓帝哭訴說“畏李校尉。”

第一次“黨錮之禍”

李膺堅定不移地打擊橫行霸道的宦官勢力,既招來了宦官深刻的忌恨,也贏得了眾多士人和太學生的敬仰和擁護。太學生稱道:“天下模楷李元禮。”李膺實際上成了當時太學生運動的覈心人物。然而,李膺在士人和太學生中影響愈大,宦官就愈要置李膺於死地。

延熹九年(166年)宦官集團指使人誣告李膺等人籠絡太學生,交結門徒,互相聯系,結成朋黨,譭謗朝政,敗壞風俗。在宦官煽動下,桓帝大為震怒,下令佈告天下,逮捕黨人,除李膺被捕外,還牽連了200餘人。這些黨人項頸、手、脚加上所謂“三木”的刑具,頭被蒙蓋著,遭到嚴刑拷打。李膺骨頭很硬,也很機智,他的供辭大多涉及宦官子弟,宦官囙此怕惹火燒身,不敢深究。太尉陳蕃極力反對對李膺等人的迫害,他上疏說,“今天所逮捕入獄受刑的人,都是海內有聲望的人才,他們忠心耿耿為國憂慮,對他們予以十代人的優容還不够,那有無緣無故逮捕拷打他們的理由呢?”要他在判决李膺等人的公文上簽字,遭到他嚴正的拒絕。陳蕃字仲舉,太學生稱:“不畏强禦陳仲舉。”他是當之無愧的。桓帝皇后的父親竇武,向來喜歡結交太學生,他以桓帝岳父身份上疏請求釋放黨人,並以託病交上官印相脅,迫使桓帝不得不釋放黨人,但規定禁錮終身,不許再做官。這就是東漢時期的第一次“黨錮之禍”。

這次黨錮之禍平息後,不畏强禦的陳蕃也就丟了太尉這個高位。它預示著還有暴風雨在後頭。李膺的學生荀爽為此特地寫信勸導李膺說:“很久沒有去探望您,因而不能親聆教誨,我象敬重父親一樣的敬重您,一天沒有看到您,就如時隔一年。知道您因為堅持正義為時所不容,只得退居陽城,娛樂於山水之中。……最近得知桓帝大怒,罷了太尉陳蕃的官,……如今天地正氣被閉塞了,有道德的人被廢棄了,聰明的人避禍遠離。這樣雖然不負眾望,我私下卻以為未嘗不可。想您也會同意的,不會有所悔恨。但願您心曠神怡,平安度日,閉門休養,忘掉那紛繁的世事,浮沉的宦海。”苟爽這封信的中心意思:是要他老師“屈節以全亂世。”可是,荀爽沒有想到,生於亂世,在數者難逃,李膺即使“屈節”也免不了殺身之禍,何况,李膺這種人怎麼會“屈節”呢?

第二次“黨錮之禍”

永康元年(167年),桓帝死,十二歲的靈帝繼位,竇太后臨朝聽政,大將軍竇武掌握實權,起用陳蕃,以太傅身份錄尚書事,也掌握相當一部分實權。竇武和陳蕃在蓄意剪除宦官勢力這一點上是一致的,既然兩人均握有實權,採取行動的時機也有了。在陳蕃和竇武的商議下,起用志同道合的尹勳為尚書令,劉瑜為侍中,馮述為屯騎校尉,又徵召曾被廢黜的李膺、劉猛、杜密、朱寓、荀翌、陳蹇等人為官。到了第二年五月,陳蕃勸竇武說:“往日蕭望之死於宦官石顯一人之手,前不久李固、杜喬又遭族滅之禍。現在靈帝乳母趙嬈以及後宮女官,日夜在迷惑竇太后,而這些人又與宦官勾通一氣。應當趕快退絕他們,我欲為將軍除害,請將軍考慮呀!”於是,竇武向竇太后建議說:“按舊章程宦官只限於管後宮瑣事,聽使喚,守門戶,收發財物而已。而今他們參與政事,握有重權,他們的爪牙遍佈全國,盡幹貪暴殘忍的事。人情鼎沸的原因就在此。應當將這些人全部廢誅掉。”竇太后不同意全部廢誅,尤其不肯誅她所信任的宦官曹節。這時年高德重的陳蕃,親自勸說竇太后說:“臣知道言不直行不正,則上欺蒼天下負人望,然而冒險直言,則必遭群小忌恨,導致死難臨頭。我寧肯殺頭,也不敢欺天負人。今京師囂囂,道路喧嘩,都在議論宦官侯覽、曹節、公乘昕、王甫、鄭颯以及趙夫人諸後宮女官亂政的事。附從他們的人才得昇進,忤逆他們的人就遭陷害。如今滿朝群臣,同河中的木材,隨波逐流,以保祿位。陛下剛即位殺了宦官蘇康、管霸,不僅活著的人高興,地下冤鬼也要含笑,但是,不過數月又重用和寬容左右宦官,再大的禍害也不過如此了。”竇太后還是不聽,但是,陳蕃與竇武决意剪除宦官的消息已傳出去了,使得宦官大為震恐。形勢迫人,陳蕃、竇武和他們的親信抓緊密謀誅除宦官了。建寧元年(168年)八月,先抓宦官鄭颯拷問,辭連及曹節、王甫,正準備奏請逮捕曹節等人,宦官朱踽私自偷看竇武奏章,有意公開大罵說:“宦官中放縱不守法的人,當然可以殺,我們這些人有什麼罪呢?都應當被族滅嗎?”一下子把所有宦官仇恨的火點燃了,然後反誣竇武、陳蕃要廢帝謀亂,以曹節為首的宦官劫持竇太后和靈帝,糾集官兵,竇武因寡不敵眾,自殺,陳蕃亦被捕遇害。

竇武、陳蕃剪除宦官是得到社會名士和太學生的支持的。竇武、陳蕃身亡,殺害社會名士和太學生的第二次“黨錮之禍”,也就接著降臨了。這次黨錮之禍,從建寧二年(169年)起?一直延續了十餘年,株連之廣,遠遠超過了前次。

在這之前,在朝反宦官的勢力與在野的名士以及太學生結合得更緊了,勢力也更大了,這些人互相標榜,互立雅號。他們稱李膺、荀翌、杜密、王暢、劉佑、魏朗、趙典、朱寓為“八俊”,“言人之英也。”稱郭林宗、宗慈、巴肅、夏馥、範滂、尹勳、蔡衍、羊陟為“八顧”,“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稱張儉、岑至、劉錶、陳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為“八極”,“言其能導人追宗者也。”稱度尚、張邈、王考、劉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為“八廚”,“言能以財救人者也。”在這三十五人中,李膺的地位是顯赫的,除了“三君”(即竇武、劉淑、陳蕃)外,他就是首屈一指了。

第二次黨錮之禍,是由“八極”之一的張儉,被投機的小人朱並誣告而引起的。

張儉,字元節,山陽高平人。延熹八年(165年)曾被任為山陽督郵。時大宦官侯覽家在防東,殘害百姓,作惡多端,張儉檢舉侯覽及其母親的罪惡,請誅之。侯覽匿錶不上報,事未發,但心深恨之。建寧二年(169年),張儉同鄉人朱並,見陳蕃、竇武被殺,李膺被革職,宦官重新得勢當權,正在排斥屠殺异己。他就趁機上書告發曾經廢棄過他的張儉,稱張儉與同郡二十四人結黨,分別立號,與他周圍的“八俊”、“八顧”,共同商議,“圖危社稷。”於是,靈帝下詔捕張儉。宦官曹節暗中指使有關的人奏請擴大追捕範圍,李膺、杜密、範滂等百餘人被捕死於獄中,六、七百人被禁錮,太學生被捕一千餘人。這種追捕迫害,一直延續到中平元年(184年)才最後停止。

張儉事起,有人勸李膺逃走。李膺回答說:“臨事不怕危難,有罪不避刑罰,這是做臣子的氣節。我年已六十,死生聽從命運,往哪裡逃呢?”他自動赴詔獄,被拷掠而死。妻子徙往邊遠地區,他的父兄門生故吏均受牽連下獄。李膺】(110~169)中國東漢大臣。字元禮。潁川襄城(今河南襄城)人。初舉孝廉,屢遷青州刺史、漁陽太守、蜀郡太守。屬官畏其威明,多弃官而逃。後任烏桓校尉,出擊鮮卑,身先士卒,所到之處,敵方無不望風懼服。李膺聲振邊庭。後任司隸校尉,懲辦不法宦官,《後漢書》稱:“諸黃門、常侍皆鞠躬屏氣,休沐不敢複出宮省。”延熹九年(166)因捕殺交結宦官、教人殺子的方士張成,被誣告蓄養遊士,交結生徒,共為部黨,誹謗朝廷,被桓帝處以終身禁錮,赦歸田裏不得做官。桓帝並下令郡國大捕“黨人”,共達200多名,被赦歸田裏後,皆禁錮終身,這就是黨錮事件。靈帝繼位後,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共謀誅除宦官,引用天下名士,起用李膺參與政事。失敗後,竇武、陳蕃皆死,李膺再次被免官禁錮,後終於被曹節奏捕考殺。李膺人品高潔,太學生推崇他為“天下模楷李元禮(膺)”,凡能受到他賞識、接見的太學生都自認為如“登龍門”,身價十倍,對東漢末期的清議風氣影響很大。

本文標題: 李膺的生平如何?他對漢朝有哪些影響?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6469397961428
相关資料
李陵都有哪些人生經歷?後世是如何評估他的?
長期困擾歷代中原統治者的一個重大問題,即北部邊患。名將李陵也正是在這個背景下,登上了歷史舞臺。事實上,李陵一生的悲劇從這一時刻開始,就已經正式上場了。以李陵之才能,本當擔任一方要職,衝鋒陷陣;然而李廣利卻準備讓他專管後勤輜重。
標籤: 李陵 漢朝 冒頓單于 答蘇武書
枚乘是西漢著名的辭賦家,他都有哪些作品呢?
西漢辭賦家枚乘,字叔。七國之亂平定後,枚乘囙此而顯名。武帝即位後,以“安車蒲輪”征之,因年老,死於途中。枚乘文學上的主要成就是辭賦。首段為序,借吳客之口,分析了楚太子患病的緣由:貪逸享樂、荒淫奢侈的宮廷生活所造成,指出這種病非藥灸所能治,唯
標籤: 七發 西漢 漢朝
旻寧是如何登基當上皇帝的?他的治國理政之道是怎樣的?
問題是,道光是如何繼位的?但是,他信賴的大臣,都是曹振鏞這樣的提倡多磕頭少說話之輩,前有曹振鏞,後有穆彰阿,都是這樣一副穩重、持重卻平庸的袞袞諸公。道光曾向一名即將上任的官員推心置腹地談到他的治國理政之道,堪稱“裱糊理論”的完整表述:國政就
標籤: 道光 道光帝皇后 中國近代史 清朝 歷史 嘉慶
武吉是薑子牙的徒弟,為何封神榜上卻沒有他?
因而薑子牙再度出場,應武吉老母之求收了武吉做徒弟,並告訴了武吉要如何化解這場劫難。不過武吉雖為薑子牙的徒弟,戰功赫赫,卻始終都沒有將重心放在修仙一時上。所以在最終封神之時,武吉雖然奉薑子牙之命前去岐山擺卦佈陣,卻沒有登上“封神榜。
標籤: 薑子牙 龍鬚虎 封神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