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和他的子孫後代是如何寫就百年的鼎盛狀元家族的傳奇?

此前康熙多次稱讚張英具有“古大臣”的風度,這種高度評價是對張英的紀念,更是一種極高的讚譽。張英的一生始終有五個最大特點貫穿其中,影響了他的家族,甚至是當時清朝官員作風。張英認為這些都是“妄念”造成,認為當官者只有破除心中妄念之賊,才能永保家族和自己平安。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張英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康熙六年,來自安徽桐城的舉人張英考中進士,不久選為庶起士,由此開啟了文秘的仕途之路。此後的百年裏,他的兒子張廷玉、張廷璐,孫子張若靄陸續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進行高層文秘服務,堪稱“闔家頂戴,滿門朱紫”。

幾年後由於工作出色,張英被授予翰林院編修,此後陸續成為侍讀學士,併入南書房行走。由於康熙的逐漸主政,大量的文字工作需要有出色助手幫忙處理,對張英文秘工作愈發器重,為便於工作方便,囙此賜居西安門內,開清代詞臣賜居禁城之先河。

文字的道路雖然艱澀,卻因為張英的加倍努力愈加得到康熙的重用,仕途一度遙遙領先,先後拜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雍正繼位後,贈太子太傅,併入賢良祠,乾隆繼位後,加贈太傅。《清史稿》稱“英性和易,不務錶襮,有所薦舉,終不使其人知,所居無赫赫名”低調謙和的性格,深得康熙信任,加之當時缺乏文秘人才,康熙對張英的培養更是予以了特殊關注。

因為“慎密恪勤”的工作作風深的康熙重視,高級文秘工作缺乏不了謹慎、保密、堅守原則和勤勤懇懇。此前,當翰林院負責人缺位之時,康熙親自提議由張英擔任,認為,“張英為人厚重,不干預外事,補授此缺十分合適。”張英遂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職。不久又親自給吏部批示進一步明確對張英等人的培養方向:“張英和內閣學士徐乾學學問淹通,宜留在朝中辦理文章之事,嗣後不要將他們列為巡撫人選。”對於張英的培養和使用,也體現了康熙用人的獨到眼光,此後軍國大政多出其手,其《張英全書》留下了大量的當時政治生活的珍貴記錄。

張英去世的十年後,康熙五十七年(1718)四月殿試,張英的三子張廷璐被撥置一甲第二名,當時已經是禮部侍郎的張廷玉弟弟張廷璐向康熙謝恩時,康熙對他頗為感慨地說:“汝兄弟皆能如此,不愧家風矣。”此前康熙多次稱讚張英具有“古大臣”的風度,這種高度評價是對張英的紀念,更是一種極高的讚譽。

張英的一生始終有五個最大特點貫穿其中,影響了他的家族,甚至是當時清朝官員作風。

首先就是勤廉。他曾見到許多人因為想要得到某個官位而不惜花錢行賄,最後案發入獄。張英認為這些都是“妄念”造成,認為當官者只有破除心中妄念之賊,才能永保家族和自己平安。他曾總結說:“假使讓我做縣官,我絕不用銀子取悅上級。怎麼就不懂得用銀子行賄上級,比得不到上級歡心為更大禍患呢?”《聰訓齋語》。

其次就是節儉。康熙有一次問他:“廉吏之風,何近代之難也?”張英對答說:“廉生於儉,入也居處服飾,事事侈糜,用之無節,則取之安能有道?雖欲廉而勢不能也。”對於當時官員生活上的娛樂,張英較為抵觸,他曾說:“予性不愛觀劇,在京師一席之費,動逾數千金,徒有應酬之勞,而無酣適之趣。”最後他說:“還不如把這些玩樂的錢用在濟困賑急”,張英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張英60歲大壽時,他的夫人計畫專門雇一個戲班子唱一場”堂會“,並設宴款待那些前來賀壽的親朋好友。張英得知後,堅決不同意他勸說夫人放弃這一計畫,並用這筆錢做成了100件絲綿衣褲,施捨給行走在路上的窮人們。

第三就是“敬慎”二字。“敬”就是嚴肅莊重,“慎”就是慎獨修身。張英對自己的要求非常嚴格,他給自己有“四戒”之責,“友不擇便交”,“氣不忍便動”,“財不忍便取”,“衣不慎便脫”。

第四就是“忠誠”。張英40年的為官生涯,康熙深知其為人忠厚老實,經常對其推心置腹探討軍國大事,張英從始至終都能“以康熙之心為心”,做到了絕對忠誠可靠,其一生為官從未結黨營私或受到任何不良指控。

第五就是“學習”一生。張英出於學業,從始至終而不離書本學習,他說,“書卷乃養心第一妙物”,如果不能堅持學習,就會“起居出入,身心無所棲泊,耳目無所安頓,勢必心意顛倒,妄想生瞋。”就是說,做官的一生雖然繁華,不讀書,就會失去本心,人不能在流浪的心境之中度過一生,那麼讀書學習就是最好的歸宿。

最後就是“家風”過硬。張英在書房有一副牌匾,上面寫著“惟肅乃雍”就是要求子弟們要嚴肅約束自我作為,這樣才能永葆家門生機,“但己身無大譴過,而外來者平淡視之”,“人能知富之為累。則取之當廉,而不必厚積以招怨。”其一生經典的“六尺巷”,就是很好的一個家風縮影。可以說張英對自己的嚴肅約束,最終讓康熙越來越對其重視,甚至將這種重視轉移到他的兩位兒子身上的重用和提拔。

他的兒子張廷玉在約束自我身上,做的更是延續其父家風風格。在做主考官時,有人通過關係想要打通他做一點照顧,用細微言語進行探視,張廷玉用一句詩做以回絕:“簾前月色明如晝,休作人間暮夜看”。

在他名位登峰造極時,他的大兒子張若靄考取了一甲三名探花,張廷玉聽說後“驚懼失措”,立刻向雍正“免冠叩首”,懇切請求雍正降低其兒子榜上名次。張廷玉的理由是“天下人才眾多,三年大比莫不望鼎甲,官宦之子不應占天下寒士之先。”雍正聽後非常感動,認為張廷玉思想境界和心胸都非常人可比,於是同意張廷玉懇求,將其子改為二甲一名,並把這件事在諭旨中公佈,表揚他的高風亮節。《張廷玉年譜》

由於掌管吏部,對當時雍正想要任用或處罰的官員一清二楚。但是卻經常發現雍正剛剛想重用的人突然遭到彈劾或是得病死亡,結果也沒能使用上,而雍正根本不想重用的,竟然連他都搞不懂什麼原因,最後陰差陽錯得到重用。為此他感歎運命無常,認為這些事“有一定之數”。囙此他常教導字輩們除了要刻苦學習,同時也不要妄求“以義命自安”老老實實聽從安排。

1699年,康熙將張英提拔至相位,任命其為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至此張英走上了仕途巔峰,卻在第二年,張英以衰病再次乞退休回老家,康允准以原官致仕。轉年的九月份,張英在家病逝,走完了其一生平凡而又光彩照人的一生,其子張廷玉全面接過他的衣缽,更是成了雍正一朝最被信任的文臣,寫就了百年的鼎盛狀元家族的傳奇。

本文標題: 張英和他的子孫後代是如何寫就百年的鼎盛狀元家族的傳奇?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6461560158685
相关資料
鐘會之亂經過如何?鐘會的結局怎麼樣?
鐘會之亂是三國時期曹魏司徒鐘會在新亡的蜀漢的將領薑維的幫助下,於264年反對曹魏的一場起事。而受到鐘會厚待的薑維聯絡劉禪,勾畫出誘使鐘會作亂,削弱魏軍,然後殺鐘會,奪取軍權,再次宣佈蜀漢獨立的計畫。
標籤: 鐘會 鄧艾 司馬昭 薑維 三國 衛瓘
武則天被逼退位後,為什麼沒有立即被清算?
最後,李顯手中無權,這也是為什麼武家後人沒有被清算的原因。另一方面當時李顯當了14年的廢帝,回朝以後手中沒有任何實權,只能依靠武則天的餘威和餘澤來控制朝堂,所以於情於理,武則天都沒有被清算的理由。
標籤: 武則天 唐朝 歷史 李顯 李旦 中國歷史
雍正是如何評估老十三胤祥的?雍正有多信任他?
雍正登基的第八個年頭,45歲的康熙十三子允祥因病去世,雍正為此异常悲傷,在眾多兄弟中,早年全力支持他的是手足兄弟唯此一人而已。雍正迅速認同允祥提出的意見,對允禮從處理轉向使用,日後成了為數不多掌握權利的一比特親王。
標籤: 雍正 和碩怡親王 愛新覺羅·胤祥 中國古代史 清朝
朱元璋為了扭轉大臣貪圖享樂的局面,做了哪些舉措?
此後,朱元璋親自持續做出節儉表率,認為“上能崇節儉,則下無奢靡”。成了朱元璋的口頭禪。對於勤儉朱元璋貫穿了一生。此外,朱元璋對待兒子的教育也基本延續了這一作風。正是這種苦心孤詣的引導,讓朱元璋成了大明農民和簡譜的代言人,至今這些事還讓人頗受
標籤: 朱元璋 明朝 歷史 明朝歷史 元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