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時,關羽在哪裡?他為什麼沒有出現?

除非說,關羽是有意停留在漢津接應劉備。既然關羽不能及時掌握劉備軍情况,有事時也就無法進行支援,他停在漢津根本沒有意義。如果這一推測成立的話,關羽應該是打算經由揚口運河直插江陵。在這之前,他命令將無法帶走的物資付諸一炬,尤其是焚毀停泊在江陵水寨的大批艦船。

關羽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劉備兵敗當陽,“弃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劉備面臨生死存亡之時,他的頭號大將關羽關雲長哪裡去了?

《先主傳》和《關羽傳》都說“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也就是說劉備是分兵兩路,自己帶大隊走陸路,關羽別軍沿漢水走水路。長阪坡大敗後,劉備率殘部逃往漢津(今湖北省沙洋縣),在那裡與關羽會合,同往夏口投奔劉琦。

一、為什麼關羽恰好會在漢津?

當然不會是偶然。從襄陽到漢津水路充其量不過六百裏,關羽是順流而下,就算他的船都是重載要悠著走,最慢一天也能有五六十裏;等劉備用十幾、二十天時間龜速到達當陽,關羽船隊早該過漢津幾百裏了,更何况劉備從長阪坡逃到漢津還得三兩天。有道是兵貴神速,江陵並不在劉備控制下,要搶佔還得趕時間,他的大隊是快不起來,關羽既然能快,就沒有行動遲緩的道理。

除非說,關羽是有意停留在漢津接應劉備。

從地圖上看,劉備南下路線與漢水走向是漸行漸遠的,到當陽時距漢水橫向距離超過百里,距漢津更是將近二百里;在沒有電臺手機的中世紀,靠人馬遠距離驅馳聯系,時效性極差。既然關羽不能及時掌握劉備軍情况,有事時也就無法進行支援,他停在漢津根本沒有意義。難道說關老爺一早就預料到劉備必敗,特意留下來看笑話?

當然不是這樣。大傢伙有沒有注意到,我們現在如果從襄陽坐船去荊州,要先沿漢水順流直下到到武漢,然後沿長江上溯很長一段才能到達,繞了一個大彎子,相當不便。一直有人在提開通江漢運河的設想,裁彎取直連接長江江陵段到漢水沙洋潜江段水路,可這樣以减少近千公里路程。

其實這不是什麼新鮮事,古人也想到這點,早在上古春秋時期,楚國名相令尹孫叔敖就主持修建了由郢都(大致相當於今荊州市)至揚口的運河,稱為“揚口運河”或“揚水運河”,從而得以將江漢平原糧食物產迅速轉運到楚國覈心地區。

所謂“揚口”就是揚水匯入漢水的入口,有人認為在今湖北省潜江市,也有人認為就在沙洋,很可能就是《三國志》所謂漢津。如果這一推測成立的話,關羽應該是打算經由揚口運河直插江陵。

運河畢竟是古典人工水道,航道狹窄船隻需要謹慎通行,某些河段甚至可能需要拉纖才能通過,一旦情况有變將會進退兩難,囙此關羽必須在確認劉備控制運河沿線才敢進入。結果無心插柳柳成蔭,無奈的等待反而變成接應妙手。

二、關羽水軍實力幾何?

前面說過關羽船隊規模為數百膄,要在漢水這種大河上航行,不可能都是些小舢板,照常理推測平均每船裝載一二十人應該是有的,那就意味著關羽部船員水兵可能超過五千人!

這種情況和後來諸葛亮說服孫權時提到的“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也對得上——雖然水軍精甲排在後面,但收攏的潰兵不太可能超過建制完整的關羽部。

五千水軍,在中世紀是一支相當强大的力量。臺灣史的重要一頁,吳黃龍二年(230年),孫權“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這個規模的船隊必要時是準備打滅國之戰的!後世南宋韓世忠不過八千水師(其中可能還包括婦孺),也能懟得兀術數萬精騎沒脾氣。

如果劉備掌握數千水師,那麼就住在漢水邊的劉錶蔡瑁怎麼睡得著覺?不怕新野水師突然反水,沿白河突進襄陽城下?

退一萬步說,即使劉錶有所倚仗,那也要在漢水部署荊州水軍主力以防萬一,那麼劉備的烏合之眾怎麼過得了江?關羽又怎能大模大樣順流直下?

作者按:荊州水軍主力肯定不在襄陽周邊。劉琮是不戰而降的,他直屬的軍隊大部分也會跟著投降,如果這其中有可觀水軍的話,完全可以追擊關羽威脅夏口。但事實上曹軍僅從江陵順江而下,並無漢水一路偏師。

如果說赤壁戰時曹操拿不准降軍思想動態,不願輕易使用;甚至說赤壁戰後,怕這些人反水,不敢調水軍支援江陵曹仁部。那麼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荊北襄陽地區歸附已久,就算是從零開始也可以組建起一支强大水軍,可是當關羽水淹七軍兵臨樊城時,曹仁只能困守愁城,並沒能拉出水軍抵抗。

只有一種可能,襄陽當時的水文條件不適合駐紮大量水軍。既然土豪曹操劉錶都沒能在襄陽附近部署較大規模水軍,當時還是喪家之犬的劉備又怎麼可能做到?

所謂“關羽水軍精甲萬人”莫非是諸葛亮大言不慚?

三、關羽之前在哪裡?

我們知道,劉錶對劉備且用且防暗藏戒心,很可能採取手段對他進行限制削弱,比如說要求借用關羽。

劉錶真實意圖在於分化劉備部將,於是拿出冠冕堂皇的藉口,說荊南諸郡不穩,需要一員猛將前往彈壓。這話還真不假,當年長沙太守張羨公然起兵叛亂,情况甚至嚴重到劉錶軍“圍之連年不下”,後來張羨身死兵敗,但江南“宗賊”仍然不服管轄時常作亂。

人在矮簷下不得不低頭,劉備再不情願,也只能同意。

有道是禍福相依,關羽雖然被丟到了荊南,在地理上遠離劉備,難以互通消息,但卻得到了一個重要機會:實踐操練水軍——關羽是河東郡解縣人(今山西省臨猗縣),雖然北方人不見得是旱鴨子,但之前關二爺肯定沒有機會指揮水軍,正是通過駐防荊南實戰錘煉,為劉備帶出一支強悍水師。

在此我有個大膽揣測:也許劉錶死亡前後,關羽駐地離江陵不遠,比如就在洞庭湖上,囙此一接到劉備通知,馬上就起兵前往江陵。注意,是逼近而非强行奪取,劉備一直不願意跟劉琮撕破臉,關羽是通過擠壓守軍坐實軍事存在,從而實現部分接管該地囤積的軍需。正因為有這麼一支接應部隊,奪取江陵十拿九穩,劉備才敢慢慢走,盡可能將積攢的力量帶到新地盤。

關羽和平進入的是江陵水寨,而不是江陵城,當地守將還沒有决定站隊,關羽並不能真正控制這裡,他迫切需要劉備大隊人馬趕來,形成壓倒性優勢。囙此關羽不顧揚口運河通航條件有限,親率部分快船,冒險從江陵上溯東北接應劉備。也可能是關羽派部將前往,《三國志》說的是“適與羽船會”,未必是關雲長本人。

結果歪打正著,在雪崩亂局中搶救下劉備一行。當陽慘敗前劉關應該已經聯系上,當時關羽停留在揚口運河中段等待,劉備也有意識往這個方向敗逃。會合後大家一合計,失敗消息很快就會傳開,即使劉備他們能够搶在曹操前面到達江陵,立場曖昧的守軍幾乎不可能接納,囙此他們决定改變計畫,轉向漢津往江夏投奔劉琦。

不管關羽是否親自去接應劉備,他都沒有一同前往夏口,因為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做。關羽趕回江陵,或者在江陵接到消息,馬上下令水軍做好出發準備,帶上盡可能多的物資起航趕往夏口。在這之前,他命令將無法帶走的物資付諸一炬,尤其是焚毀停泊在江陵水寨的大批艦船。

囙此曹操雖然順利進佔江陵,取得大批軍需物資,但卻沒能得到至關重要的大量艦船,也就是《英雄記》(王粲撰?)所謂:“曹操進軍至江上,欲從赤壁渡江,無船,作竹篺,使部曲乘之”的由來。曹操兵敗赤壁與此也有很大關係。

四、關羽的功勳

後世羅貫中感到遺憾的是,為何堂堂關羽關老爺,在决定歷史行程的赤壁大戰中,人影子都沒出現?

其實他不明白,關羽戰前建立的功勳便已足够耀眼。

不說別的,單看當陽戰後,如果沒有關羽這一支別軍,劉備幾乎就是光杆司令,再無本錢參與諸侯爭霸。而這支水軍是關羽一手拉起來的,很難說劉備在其中有多少影響力,假如關雲長稍有异心,劉玄德就只能提前領便當退場了。

正因為有這支船隊,以及裝載的大量物資,劉備才能在與劉琦的合作中反客為主。黃祖兵敗後,江夏殘破物資短缺,蔡瑁等人又多方刁難不肯撥付足額軍需,劉琦這個太守當得相當苦逼,結果劉備通過揮灑財富,輕易拉攏了江夏群僚。這一切的基礎正來自關羽。

此後戰事關羽事蹟不顯,其實是他聰明而又識大體的表現:一方面他的功勞已經够大,應該把表現機會留給別人;另一方面,他既然交出了嫡系部隊,那就應該暫時隱身,以免影響主子劉備的威信。

關雲長成為劉備頭號重臣,靠的不是資歷,也不是匹夫之勇,而是實實在在的奠基勳勞。關羽雖然有驕矜自負的毛病,但也不是我行我素不會做人,《三國志》說他“驕於士大夫”,未免有所誇大。

本文標題: 赤壁之戰時,關羽在哪裡?他為什麼沒有出現?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6451793866456
相关資料
元朝和明朝之間有一個朝代是真的嗎這個朝代為何不被人認同
一直到元朝和明朝的時候,這個制度也沒有發生改變。其實,在元朝和明朝之間還有一個朝代,這個朝代就是大夏國。雖然大夏國確實真實的存在國,但是在歷史上面,還是屬於不被承認的那一個。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個朝代不被人認同呢?至於所謂的“大一統
標籤: 明朝 元朝 元朝歷史 中國古代史 明朝歷史 歷史
劉秀的父親是劉欽,他為何尊劉奭為父呢?
簡而言之,劉秀尊漢宣帝劉詢為祖父,尊漢元帝劉奭為父親,史書中提到的“南頓君”,本是劉秀父親劉欽,因曾任南頓縣令,故劉秀尊稱為南頓君。群臣討論之後,給出的建議是:劉秀尊漢宣帝為祖父,尊漢元帝為父親,不能追封父親劉欽為皇帝,在別處為劉欽建立宗廟
標籤: 光武帝劉秀 漢朝 父親 劉欽 漢宣帝 劉徹
古代兩軍交戰的時候對方掛免戰牌另一方為什麼不打
在中國古代,戰事是非常頻繁的,往往一個朝代的更替都會通過戰爭來結束,贏的一方自然佔據天下,而輸的一方就只能俯首稱臣。就算最早中國古代的確有這樣的事情存在,但在發展之中,也慢慢發生了變化,畢竟依靠著遵紀守禮,這場戰爭將永無寧日。
標籤: 軍事歷史 歷史 戰爭 君子
光武帝劉秀的第四子,劉莊是怎麼當上皇帝的?
光武帝劉秀共有十一子,即劉强、劉輔、劉康、劉莊、劉延、劉焉、劉英、劉蒼、劉荊、劉衡、劉京。劉莊(漢明帝)是第四子,母親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美女陰麗華。新婚燕爾才三個月,劉秀接到鎮撫河北的凋令,於是劉秀將陰麗華送回新野娘家,自己前往河北,並在河
標籤: 光武帝劉秀 陰麗華 郭聖通 漢朝 歷史 東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