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段規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攷。
段規這個人沒有什麼爭議點,但是讀《資治通鑒》,此人是值得一提的。
段規是韓康子的家臣和謀士,“韓康子”是韓虎的諡號,諡法:“溫柔好樂曰康”,可見韓虎這個人並沒有什麼出彩之處。
但是,韓康子所處的那個時期,卻是一個非常緊張的時期。晉國的權力覈心為“六卿”,而六卿歷來都是由晉國貴族世襲擔任的。
六卿制度建立以來,晉國出現過的世族有十一個,分別是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欒氏、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但是很多世族先後都落沒了。
韓氏傳到韓虎的時候,晉國大的世族只剩下了四個,分別是智氏、韓氏、趙氏、魏氏,而韓氏是其中最弱小的一個。這個時候的晉國,被“六卿”所取代已經是早晚的事情了,可是晉國這塊蛋糕就這麼大,想要吃的更多一點,就要减少來分蛋糕的人數。

智氏的當家人智伯野心很大,他想把晉國這塊蛋糕全盤接過來,就像日後的“田氏代齊”一樣,也來一個“智氏代晋”。所以,在這樣一個嚴峻的形勢之下,如果沒有一個强有力的當家人,對於世族來說是非常危險的。
而韓虎這個人能力一般,水准有限,但是他有一個最大的優點,那就是能够聽取別人的意見。幸運的是,他有一個很聰明的謀士段規,可以隨時幫他指一條明路。
段規給韓康子獻過最重要的計策有兩條,第一條幫助韓氏逃過了滅族之禍,為後來立國打下了基礎;第二條為韓國吞併鄭國留了一條後路,日後大大地擴充了韓國的領土面積。
智氏的智伯為了削弱其他三家的勢力,就以執政的名義向韓國索要一萬戶之邑,韓氏的土地本來就小,韓康子當然也就捨不得給了。
但是受過智伯之辱的韓相段規卻力勸韓康子獻邑,因為如果不割地益智氏,智氏就有了攻打韓氏的藉口。但如果我們乖乖的把地獻出來,智伯得了便宜之後,就會更加驕傲自大,就會轉而向趙、魏索邑,而趙氏一直都是獨立發展,肯定會對智伯斷然拒絕。

到時候趙氏和智氏撕破臉,韓氏就可以坐山觀虎鬥,並且找合適的機會聯合其他兩家,趁機滅掉智氏,瓜分其地。這個策略最後得以實行,在趙氏窮途末路的時候,韓氏和魏氏臨陣反戈,一起滅掉了智氏。
到了瓜分智氏之地的時候,段規又跳出來了,他建議韓康子一定要得到成皋之地。韓康子很納悶:“成皋這個地方,面積又小,而且到處都是山石,要了也根本沒什麼用啊!”
段規卻說道:“一裏之厚而動千里之權者,地利也。王用臣言,則韓必取鄭矣”,成皋這個地方雖然小,但卻是進入鄭國這片千里之地的門戶,只要得到了成皋,到時候鄭國自然就是我們的了。

成皋自古就是戰畧要地,它在當時鄭國的西側,它還有另外一個響亮的名字,叫做“虎牢”,傳說中的“三英戰呂布”就是發生在這裡。
鄭國作為一個老牌封國,他的位置非常尷尬,它位於中原腹地,與晉國、楚國、齊國、燕國這些超級大國接壤,不管誰想往中原拓展都繞不開鄭國,所以鄭國就成了各國嘴邊上的一塊肥肉。
鄭國自鄭莊公以後國力衰落,只能是依附其他國家來自保,在夾縫中求生存,這才免於被吞併的命運,但沒想到最終卻落在了韓國嘴裡。
韓哀侯二年,韓國吞併鄭國,這得益於當初段規犀利的戰畧眼光。
所以,韓氏能够後來居上,成為後來戰國時期的“七雄”之一,段規有很大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