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是個怎樣的人?他為什麼得不到重用最後鬱鬱而終?

而太史慈最終也是鬱鬱而終的,也與他的這段經歷有很大的關係。最為關鍵的是太史慈在正史中也是近乎完美的存在。當時擔任北海相的大名士孔融,聽說了這件事後,感覺太史慈是個奇人。孔融為了表示交好之意,常常派人接濟太史慈留在家中的老母親。太史慈一片孝心,為報孔融體恤母親的恩情,一人單馬馳赴北海都昌。時年太史慈二十六歲。

太史慈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三國必然是我國古代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正所謂亂世出英雄,正是這個道理。然而卻也不是所有的英雄都能够實現自己的價值,完成自己的壯志,太史慈就是其中一個沒能受到重用的大將之一。太史慈是東吳名將,然而當東吳歸孫權捕手之後,太史慈就很少被孫權重用了,空有一身本領卻沒有辦法施展,實在是讓他感到太憋屈了。而太史慈最終也是鬱鬱而終的,也與他的這段經歷有很大的關係。那為什麼孫權不重用太史慈呢?太史慈最終又是怎麼死的,我們一起來瞭解一下吧。

1.太史慈是一個怎樣的人

太史慈在大多三國迷的心中是一比特完美的武將,尤其在東吳迷們的心中更是無可挑剔。最為關鍵的是太史慈在正史中也是近乎完美的存在。當世人和歷代的史評家都對其讚美有加。

《三國志》作者陳壽:太史慈信義篤烈,有古人之風。

漢末大名士孔融:太史慈吾之少友也。

孫策:太史子義,青州名士,以信義為先,終不欺策。太史子義雖氣勇有膽烈,然非縱橫之人。其心有士謨,志經道義,貴重然諾,一以意許知己,死亡不相負。

以上評估最多,最為世人所津津樂道的幾乎全是太史慈的忠義誠信。太史慈的優點其實遠不止這些,以下先瞭解一下史書中完美的太史慈吧。

太史慈字子義,東萊黃縣人(今山東龍口東黃城集人)。年少好學且極為善射。二十一歲那年在東萊郡署擔任奏曹史,負責處理文書。一次為了幫助本郡搶先遞送朝廷公文到公車門。略施小計,得罪了其他州郡的衙門,為了躲避報復,避禍去了遼東。

當時擔任北海相的大名士孔融,聽說了這件事後,感覺太史慈是個奇人。孔融為了表示交好之意,常常派人接濟太史慈留在家中的老母親。後來黃巾軍首領管亥圍攻孔融,太史慈正好自遼東回家探母,母親立即命令太史慈急赴北海幫助孔融。太史慈一片孝心,為報孔融體恤母親的恩情,一人單馬馳赴北海都昌。

太史慈見到孔融後,請求帶兵出城殺敵,孔融不許。當時孔融正著急尋求壯士去山東平原向劉備求救。但因城圍日密,無人敢沖出城。太史慈聽聞,不辭艱難,慨然自請。孔融說:“人人都說此事難辦,實在不願以此不可能的事情為難義士。”

太史慈說:“府君有恩於我的母親,太史慈無以為報,母親此次遣小子前來,就是要解恩人之急。今天眾人都說不可,太史慈也一樣認為不可的話,那豈不是辜負了府君昔日照料我一家人的恩情嗎?報恩之義如果盡失的話,母親遣小子來見府君的意圖也就難以達到了。小子又有何臉面複見母親大人呢?如今事情緊急,願府君只管派遣不要猶豫,以成全小子報恩之願。”孔融沒有辦法只好派遣太史慈突圍求援。

太史慈僅帶二名騎從,出城時被黃巾軍察覺,黃巾軍立即兵馬互出觀望動靜。太史慈見狀卻從容在城外表演射箭靶,遙射無不中,射畢,複回人城。如是者數日,迷惑黃巾軍。剛開始黃巾軍很警覺,但看太史慈射技如此精湛,也不敢有所騷動,只是在原處觀望,後來幾日見太史慈只是炫技,無所攻擊,也就開始麻痹大意,放鬆了警惕。

一日太史慈乘黃巾軍鬆懈之時,突然馳馬加鞭突圍而出,等到賊兵追來,太史慈已經跑遠,回頭遙射幾個跑的快的追賊,追賊一一應弦而倒,此後無敢再追者。太史慈馳抵平原,請得劉備發兵三千來救孔融,賊兵遂解圍而去。時年太史慈二十六歲。孔融無比感慨地對太史慈說:“壯士,你真是我的年輕好友。“

2.劉繇為何不重用太史慈

解圍孔融以後,太史慈到同郡人揚州刺史劉繇處供職。當時孫策和劉繇正在爭地盤。劉繇、孫策雙方對峙在牛渚。手下有人向劉繇建議讓太史慈擔當將軍之職以拒孫策。劉繇不聽,只派太史慈擔任偵察巡行的工作。後來劉繇在牛渚失利,逃奔丹徒。

劉繇不重視太史慈的原因是因為太史慈不是世家名門出身。僅僅是一名寒門武人,輕俠之士。在那個時代劉繇不願重用太史慈無可厚非。因為漢末三國是一個講究門第出身的時代,尤其在世家大族的圈層裏,注重門第之風盛行。劉繇本身就出身世家豪族,還沾著那麼點皇親。當時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像曹操那樣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舉。要不怎麼曹操能成功呢,只有非常之人才能行非常之事。

史書記載,劉繇說:“我若重用太史慈,許子將豈不是要笑話我?”許子將就是許劭。每月初一在京都洛陽搞月旦評,品評人物的那哥們。兵亂之下,許大名士品評人物的活動開展不下去了,跑到劉繇這裡避難來了。

清談評議,品評人物是當時的一種風尚,囙此許劭這種大名士在當時很受歡迎。因其能“以言拔士”,經他們點評過的人,都會身價大漲,所以非常受士人的敬仰和敬畏。劉繇也不敢輕易得罪許劭,生怕被許劭給個“差評”,一世英名也就毀了。

太史慈在劉繇的手中雖然未得到重用,但是一次機緣巧合他還是和號稱江東小霸王的孫策遇上了。這也許就是天意。

3.孫策重用太史慈

當時太史慈正在神亭巡行警備,與孫策和他的從騎遭遇。太史慈不顧敵强己弱,獨自上前同孫策搦戰。孫策和太史慈從馬上一直打到馬下,然後各弃兵器,開始赤手空拳,肉搏厮鬥,鬥到最後,孫策搶了太史慈背上插的短戟,太史慈搶到孫策的頭盔,二人還是不分勝負。直到雙方增援的兵馬趕到,才不得不罷手歸營。

經過此番厮鬥,二人心中頓起默契之感,心生欽佩之情,正所謂英雄惜英雄,豪傑愛豪傑。後來劉繇在孫策的猛攻之下戰敗,太史慈被執。孫策親解其縛,拉著太史慈的手說:“壯士還記得神亭相搏時否?那時如果是我被執,不知你會如何見待?”

太史慈說:“各為其主,未可知也。”孫策大笑說:“俱往矣,以後我們一起來幹一番大事如何?”太史慈早有欽佩孫策之意,既然得不到劉繇的重用,如今孫策如此肝膽相照,遂許美意,願為驅馳。

孫策先任命太史慈為門下督。回吳郡後又分兵給太史慈,拜為折銜中郎將。劉繇不久病死在豫章,其部眾萬餘人未有所屬。孫策命太史慈前往招撫,左右都說:“太史慈此去恐不復還也。”孫策說:“子義勇敢有智略,肝膽照人,非縱橫易變之人,他讀書知義,素重言諾,一旦許知己,死亡不相負,諸君可勿疑。”

孫策在吳縣間門送別時,把腕問太史慈:“何時能還?“太史慈慨然曰:“不超過六十日。”果然不出兩月,太史慈完成任務而返。而且把豫章現時鬆散無備治的情況彙報給了孫策。孫策據此决定對豫章用兵,結果大勝。孫策據有豫章後,分出廬陵郡,任太史慈為建昌都尉,駐屯海昏。

針對劉繇死後太史慈收撫劉繇的部下,《吳曆》中有另一番記載。【《吳曆》記:慈曰:“州軍新破,士卒離心,若儻分散,難複合聚;欲出宣恩安集,恐不合尊意。”策長跪答曰:“誠本心所望也。明日中,望君來還。”諸將皆疑。】

按《吳曆》的說法,是太史慈主動向孫策提出要去收撫劉繇的餘眾,而不是孫策的命令安排,囙此孫策諸將皆疑太史慈會一去不返。孫策給了太史慈極大的信任,太史慈不負信任,按期而返。

如果按《三國志》的記載,是孫策命令太史慈去收撫劉繇的餘眾,然後同部下們商議,部下們覺得不可,孫策力排眾議覺得太史慈肯定會回來,則表明孫策對太史慈是有把握控制的。《三國志》記載: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還。”策曰:“子義舍我,當複與誰?”

從孫策的言語中能看出他知道太史慈除了他以外,沒有其他可以投靠的途徑,囙此才放心讓太史慈北歸撫眾。那麼孫策和太史慈意氣相投的成分則顯得不是那麼强烈,信任程度也大打折扣。

太史慈和孫策的這一段交往,我是更願意相信《吳曆》中的說法。後來的史例也表明太史慈和孫策之間的關係很大的成分是感念知己,意氣相投。

4.孫權為何不重用太史慈

孫策死後,孫權對太史慈的人事安排比照孫策沒有任何改變。依舊是督諸軍拒劉錶的侄子劉磐,使磐絕跡不敢再犯。終太史慈一生也沒有改變。依照太史慈的能力,孫權的這個安排顯然是不重用太史慈。

以孫權的用人之明,忽視太史慈的能力,不符合其一向用人的原則和慣例。這種結果只能說明孫權不信任太史慈,怕控制不住,不敢用。孫權畢竟沒有他哥哥孫策和太史慈之間的這份武人之間不打不相識的交情。

按年齡來說,太史慈比孫策大十歲,孫策被人暗算時,太史慈已三十六歲。孫權以十九歲繼位,比太史慈年幼十七歲。太史慈畢竟和張昭、周瑜這些孫策舊部不能比,孫權以“不變應萬一”的人事安排,在太史慈身上也許是最恰當的安排。

《三國志》記載,曹操聽聞太史慈的名氣和能力,也想籠絡一下,於是寄出中藥材當歸一味。曹操此番行為純屬裹亂挖牆腳,知道太史慈不被孫權重用,想趁機挑撥離間。太史慈在深陷孫權的懷疑中,抑鬱不得志之時,能不為曹操所動,凸顯了其難能可貴的忠臣名節。

宋代著名文史學家洪邁評估太史慈光明磊落,說:“三國當漢、魏之際,英雄虎爭,一時豪傑志義之士,礌礌落落,皆非後人所能冀,然太史慈者尤為可稱。”

《吳書》中記載了一段太史慈的臨終遺言,陳壽在《三國志》中卻沒有錄入。太史慈臨死喟然而歎說:“男兒在世,當帶七尺之劍,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伸,奈何而死乎!”太史慈的臨死嗟歎之詞充滿了壯志未酬的遺憾,不能不說心裡對孫權的安排沒有不滿情緒。

太史慈去世時年僅四十一歲,不甘心的死亡不能說跟抑鬱的心情無關。一個渾身充滿武藝的高人,在滿腔的憤懣之中,在有如曹操這樣的明主的誘惑之下,還能因為同一比特故人的意氣相投而堅守臣節,其忠義烈名真心是可敬可歎!

“話說給懂得人聽,事做個懂的人看。”一千年以後,元初著名的政治家郝經有感而發:“太史慈篤於信義,以氣相許穿徹,勁挺克復。其言亦田疇輩流也。終委身孫氏,受其驅防,以不能為王爪士咄唶自恨,銜憤以死,其志可哀已。”

本文標題: 太史慈是個怎樣的人?他為什麼得不到重用最後鬱鬱而終?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6355015241722
相关資料
戚家軍的成員主要來自哪裡?他們最終的歸宿如何?
戚家軍是由戚繼光親自打造的一支軍隊,也是整個明朝名氣最大的軍隊之一。戚家軍能有如此戰鬥力,除了戚繼光出色的軍事思想以外,好的裝備部署也是必不可少的。那戚家軍主要成員都是來自哪呢?在戚繼光的一再堅持下,胡宗憲最終同意他招募新兵。戚繼光死後,戚
標籤: 戚家軍 戚繼光 倭寇 明朝 中國古代史 歷史
九門提督是幹嘛的?和兵部尚書比地位如何?
九個城門的最高官員就是九門提督。九門提督負責保衛九座城門的門禁和守衛。簡稱九門提督或者步軍統領,這個官職就是負責京城安全的。九門提督本是正二品,到了雍正帝即位後,九門提督成為了從一品。清朝時期,九門提督管理的阿兵哥大約在三萬人。現如今看來,
標籤: 九門提督 清朝 中國古代史 歷史
為什麼說韓信是軍事天才?他也是“紙上談兵”嗎?
這個職位已經說明韓信完全有單獨領軍的資歷。“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既證實了韓信的能力,也證實了蕭何的眼光。我們也不得不說,韓信就是一個天才,而且天才得很沒道理。韓信的第3戰是陳餘。
標籤: 韓信 項羽 章邯 歷史 三國 趙括
劉邦打進咸陽時,秦軍的主力在哪裡呢?
要知道,此時距離秦國一統天下才過了15年,那麼劉邦打進咸陽的時候,秦軍的主力又在哪裡呢?秦軍一分為三,分別是鎮守百越的南方軍團、鎮守河套的北方軍團以及拱衛京畿的中央軍團,秦軍的總人數大約在80萬左右。
標籤: 劉邦 咸陽 中國古代史 歷史 中國歷史 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