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為什麼要發動叛亂?他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

在檄文中,吳三桂曾明確表示立明朝後裔。這是吳三桂造反之路第一個重大的決策失誤。吳三桂迅速在湖南一帶站穩腳跟,將整個湖南納入勢力範圍。叛亂發生後,康熙對孫延齡寄予厚望,希望他牽制吳三桂的後方。吳三桂於是對孫延齡猜忌,讓人密切監視他的動向。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遙望歷史的河流,感受歷史的滄桑,和小編一起走進瞭解吳三桂的故事。

說到吳三桂其實大家也知道的,他最讓人覺得厲害的地方就是那次叛亂了,有的人也說了,其實吳三桂這一次的選擇非常的錯誤,為何這麼說大家也懂的,畢竟吳三桂不叛亂的話前途是無量的,但是這次叛亂直接導致了他的結局是有死路一條了,那麼有的人問了,這個吳三桂是不是很想當皇帝呢?這個吳三桂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下麵就著這些問題我們繼續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吧!

這場叛亂的主角無疑還是吳三桂,在整個平叛過程中,康熙對所有人都收買,唯獨對吳三桂姿態强硬,誓要滅掉吳三桂,由此可見,吳三桂實力之强大,已構成了對清朝赤luoluo的威脅。

康熙十三年(1674年),吳三桂正式自稱為周王,廢棄康熙年號,稱周王元年。一般認為,這是吳三桂造反過程中最大的失敗,吳三桂在造反初期,打出明朝後裔的口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現在自稱周王,無疑給世人野心家的感覺,而且反反復複,讓人失去信心。在檄文中,吳三桂曾明確表示立明朝後裔。這是吳三桂造反之路第一個重大的決策失誤。

這個失誤是不應該的,因為有一些門客已經指出,不應該改年號,應該奉明朝為正宗,自己仍然稱平西伯——這是崇禎皇帝封給吳三桂的爵位。門客還建議,應該像以前討伐李自成一樣,全軍縞素,昭告天下反清複明的决心,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得到普天下漢人的支持,更能得到明朝遺老遺少的輔佐。應該說,這個建議是非常好的,但是吳三桂出師順利,短短兩個月之間就拿下幾個省,以至於吳三桂集團的大多數人認為單憑武力就可以推翻清王朝,不必立明朝後裔,免得以後麻煩。這是典型為了省去小麻煩招來大麻煩。

後來,吳三桂禮聘明朝少卿李長祥,詢問他大計。李長祥讓他趕緊立明朝的後代,收攏天下百姓的心。“一定要立崇禎的後代,這樣效果最好。”李長祥說,可惜吳三桂不愛聽這話。

吳三桂的一些幕僚舉出項羽立義帝的例子,他們說:“當初項羽立義帝為主,最後義帝反而調兵遣將,讓項羽陷入困境。如果將來我們打下天下,那明朝後裔又該往哪裡放呢?總不至於殺掉吧?”

李長祥看到自己的計策得不到採用,心懷失望地離開吳三桂。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吳三桂沒有主見,在政治遠見這塊,他遠不如年輕的對手康熙。

吳三桂自立周王讓很多明朝遺老遺少感到失望,這些遺老遺少的文宣能力又特別强,無疑他們會抹黑吳三桂。說實話,吳三桂也不是傻子,他也很想得到這些人的支持,可惜這些人不跟他合作,至少在他們眼裡,吳三桂這人野心太昭然了,哪怕你作作秀也好啊!

吳三桂曾經聘請明朝的遺老謝四新出山,謝四新給吳三桂留了一首詩:

李陵心事久風塵,三十年來詎臥薪。

複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

丹心早為紅顏改,青史難寬白髮人。

永夜角聲應不寐,那堪思子又思親。

吳三桂讀到這首詩,痛駡:“腐儒,書呆子,小人。”

這些人固然是腐儒,可吳三桂就沒有想到自己是不是太蠢,為何捷徑不走要抄遠路,陽光大道不走偏要挑羊腸小徑。

原明朝的士大夫對吳三桂可謂是恨得牙癢,有說吳三桂大逆不道,有說吳三桂愚不可及。甚至在響應吳三桂的一些地方將領中,這事也產生了不小的消極影響。其實大家都知道,就算你吳三桂立明朝的後代,將來江山還是你吳三桂的,但姿態在政治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有了這個姿態,你才能給大家仁君的感覺,大家才會遷就你很多的缺點。

如果說恢復明朝社稷,天下老百姓肯定是舉手歡迎的,大家都不願意拖著一根長長的可笑的辮子,大家都希望漢人治漢。但這個前提是有大明這個招牌,人都是戀舊的,何况國家社稷這樣的大事,誰都不願意暴發戶突然當皇帝。

吳三桂出師之初,猶如秋風掃落葉,各地聞風而降,這種架勢仿佛吳三桂就是真命天子一樣。

吳三桂迅速在湖南一帶站穩腳跟,將整個湖南納入勢力範圍。吳三桂的勝利就像一個衝擊波,所有那些對清朝不滿的人,紛紛舉起反清大旗。

襄陽總兵楊來嘉在穀城起兵,楊來嘉是福建人,以前是鄭經的都督,在康熙三年降清。隨後,鄖陽副將洪福帶領著自己的親兵投降吳三桂。更大的叛變還是在四川,吳三桂從起兵伊始,就對四川給予了高度的戰畧重視。康熙對四川也非常重視,四川與雲南接壤,吳軍很可能進犯四川,康熙派重兵把守四川各個重要關口。

康熙的援兵還沒有到達四川,就傳來四川都督鄭蛟麟和川北總兵譚弘叛變的消息。鄭蛟麟和譚弘以前都是明朝的舊臣,鄭蛟麟是明朝的都司,譚弘以前是明朝的總兵官。吳三桂封鄭蛟麟為總督將軍,譚弘為川北將軍。與此同時,四川巡撫羅森、總兵吳之茂也投靠吳三桂。

康熙急了,催促大將軍瓦爾喀火速進軍四川,同時安撫鄭蛟麟等人:“朕能够理解你們的心情,你們完全是被吳三桂脅迫,身不由己,只要你們及時回頭,朝廷絕不為難。”

叛亂之勢迅速在全國蔓延,甚至蔓延到京城,清朝的統治危在旦夕。這一切實在出乎康熙的意料之外,他萬萬沒想到撤藩會引起這麼大的連鎖反應,所以在平定三藩之後,他不僅拒絕臣子對自己的歌功頌德,反而當眾悔罪。從此以後,做出任何決策都顯得慎之又慎。其實,康熙的想法是這樣的,他認為天下太平,老百姓都不希望打仗,撤藩後,三藩就算叛亂也很難形成大的氣候。他忽略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漢人的民族精神。

在京城,一個叫楊起隆的人,自稱是朱三太子,密謀在京城發生暴動。楊起隆和部眾約好,以放火為暗號,聚眾起義。這次起義雖然被鎮壓下來,但引起了京城百姓的不安,為了避免引起更大的騷亂,康熙只懲治了鬧事的頭目,對於其他人等一律從寬赦免。四個月後,又傳來河北總兵蔡祿密謀造反的消息,康熙第一時間派遣阿密達到河北處理這事,阿密達先下手,將蔡祿全家拿住。平息了京城起義和粉碎蔡祿謀反的意義是重大的,這就等於穩固了後方,為康熙全力平叛奠定了基礎。

起兵三個月,吳三桂控制了雲南、貴州、四川、湖南四省,但是連鎖效應更大,福建、江西、浙江、廣東、陝西等地紛紛叛清,響應吳三桂。事實上,悄然之間,這場叛亂的性質發生了改變,已不僅僅是吳三桂跟清朝爭奪權力的鬥爭,而是漢族和异族統治者的鬥爭。

位於廣西的孫延齡因為娶了定南王孔有德的女兒孔四貞,掌管了廣西的軍政大權。叛亂發生後,康熙對孫延齡寄予厚望,希望他牽制吳三桂的後方。但孫延齡這個人也對清廷不滿,為了日後和吳三桂共亯富貴,孫延齡以議事的名義把一些忠於清廷的將領召集起來,然後一聲令下,早已埋伏好的刀斧手將這些將領一網打盡,手段够狠够辣。

孫延齡接著脅迫廣西提督馬雄投降,馬雄不從,兩人打了起來。馬雄雖然打贏了,但勢力不如孫延齡,聽說吳三桂的大軍已經來到廣西,寧願投靠吳三桂,吳三桂遂封馬雄為懷寧公。

吳三桂企圖化解孫延齡和馬雄之間的衝突,可惜效果不大。吳三桂也是個惜才的人,他更加看重馬雄,因為馬雄還是比較能打仗的,而孫延齡仗著勢大,能力不怎麼樣。

在湖南打仗的時候,吳三桂讓孫延齡支持,孫延齡卻找種種藉口拒絕。吳三桂於是對孫延齡猜忌,讓人密切監視他的動向。

孫延齡是個左右搖擺的人,加上他的老婆孔四貞跟清廷的關係密切,在孔四貞的說服下,孫延齡又產生了歸順清廷的想法,這事也沒逃脫吳三桂的耳目。吳三桂派自己的從孫吳世琮前去做掉孫延齡,吳世琮來到桂林後,藉口找孫延齡議事,讓孫延齡來自己的大營,孫延齡不知是陰謀,前來議事,結果被殺死,胸膛被刺了個凉透心。

接著,吳世琮召見廣西巡撫馬雄鎮,作出禮賢下士的姿態勸馬雄鎮投降。哪知馬雄鎮剛烈忠貞,不僅不投降,反而對吳世琮破口大駡。吳世琮脾氣並不火爆,看自己無法說服他,便讓馬雄鎮休息,第二天又找能說會道的人勸降,置辦了盛饌招待馬雄鎮。可惜,馬雄鎮不吃這套,將桌子掀翻在地。吳世琮看招降無望,便將馬雄鎮的全家綁起來,當著馬雄鎮的面將他全家一一殺掉,當屠刀懸在馬雄鎮頭上時,馬雄鎮毫無懼色,依舊痛駡吳三桂,最後飲刀而死。馬家女-人也都是剛烈之輩,聽說男人們都被殺害,在家裡集體自盡。

殺害馬雄鎮全家後,吳世琮仍然覺得不解恨,將他們全家的屍骨暴屍四十餘日。就這樣,吳三桂控制了廣西。

在這個大動亂時代,有兩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影響到大局的走向,分別是平凉的王輔臣和甘肅的張勇,這兩人以前都是吳三桂的部將。吳三桂跟這兩人的關係都挺密切的,以前他們跟著吳三桂混的時候,吳三桂就非常欣賞他們驍勇善戰的本領。這兩人如果起兵的話,就等於可以控制陝西和甘肅一代,大西北就可以納入勢力範圍,加上兩人兵力雄厚,直接可以威逼京城。有了這兩人的支持,吳三桂問鼎天下應當不是什麼難事。

然而,令吳三桂沒有想到的是,昔日的愛將居然拒絕了他。理由其實並不奇怪,因為康熙對這兩人恩情也很深,比吳三桂還要深,在收買人心這塊,康熙比吳三桂更拿手。王輔臣不僅沒有背叛,還將吳三桂的使者押送到北京,交給康熙發落。

但考慮到王輔臣、張勇和吳三桂的關係,康熙仍然不是十分放心,派遣欽差大臣莫洛到陝西擔任經略,統領一切軍政大事。

然而,不久就發生了變故。吳三桂的軍隊兵分三路包圍了寧羌,康熙命莫洛前去救援。

莫洛到達寧羌州不遠的地方時,跟王輔臣的軍隊相隔不遠。兩軍莫名其妙就打起來了,王輔臣親自上陣,擊退莫洛。戰鬥中,莫洛當場死亡,王輔臣大獲全勝。

王輔臣叛亂的消息傳來,康熙大驚,他實在不懂王輔臣為什麼突然叛變。所以他招來王輔臣的兒子王繼貞,問他原因。王繼貞也不知道,嚇得渾身發抖。康熙安慰他說:“你不用害怕,這事跟你無關,我知道你父親忠貞,應該不至於做出謀反的事情,一定是跟經略莫洛鬧矛盾了,所以才誤入歧途。你馬上回去,宣佈朕的命令,你父親無罪,殺莫洛罪在眾人。希望你父親能够繼續殺賊。”

康熙讓人給王輔臣帶去一封信,在信中,康熙沒有一句責備王輔臣的話,反而誇他忠貞不二,一定是被叛賊脅迫,隨後,康熙又回憶了和王輔臣交往的一些細節,娓娓道來,就像是一封寫給老朋友的信。

王輔臣收到信後,非常感動,給康熙回了一封信,詳細闡明了自己叛變的原因。根據王輔臣的說法,他之所以叛變是因為莫洛排擠他,傷了他的自尊。

王輔臣的說法顯然不能盡信,莫洛排擠他可能是事實。但事實上,他已經收取了吳三桂的賄賂,聽說他起兵的消息,吳三桂立即給他撥了二十萬兩白銀,王輔臣呆在西北這麼窮苦的地方,第一次有人這麼大方地給他撥款,他想不動心都難。康熙雖然一再承諾不追究他,但王輔臣始終心懷疑慮,擔心這只是康熙的權宜之計。尤其是自己殺害了莫洛,康熙能這麼算了嗎?莫洛是清朝貴族,康熙的心腹,難道康熙會讓莫洛白白死掉?

所以,王輔臣表面上歸附清廷,實際上跟著吳三桂抗拒清兵。西北越來越亂,叛將越來越多,隨後,王輔臣又攻打蘭州。在西北一帶,能够撐起大樑的就是張勇了,為此,康熙封他為靖逆侯,將甘肅全省的軍政大權都交給他。

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寧夏發生兵變,張勇的得力助手陳福被亂軍殺死。張勇推薦趙良棟取代陳福的位置,張勇、趙良棟、李進寶被譽為“河西三漢將”。最終,這三人和王輔臣展開了激烈的戰爭,收復了陝甘,為康熙立下了巨大的功勞。

吳三桂飲馬長江之時,沒有及時渡江與清軍展開決戰,這是吳三桂集團的第二個重大決策失誤。吳三桂做出這個決策一方面可能真是迷信,跟那只神龜有關。但他也有自己的戰畧考慮,吳三桂這個人一生求穩,一旦渡江的話,將會冒很大的風險。一旦受挫的話,後方的根據地雲貴很可能不穩。

吳三桂停止前進,給了康熙一個很好的喘息時機,與此同時也讓自己軍隊的士氣低落,磨損了銳氣。

康熙從全國調集了二十萬兵馬,其中有很多是蒙古兵,和吳三桂展開了決戰。吳三桂的手中的兵力是二十萬,加上一些策應部隊,大概在三十萬左右。雙方都不可能輕易取勝,這再次證明吳三桂軍隊的戰鬥力還是非常强的,沒有趁熱打鐵實在是可惜。

吳三桂二十萬精銳部隊主要集中在湖南,吳三桂非常重視嶽州這塊地方,他把嶽州交給自己的侄子吳應期。吳應期是一員猛將,由他鎮守嶽州,吳三桂比較放心。就現時來說,吳三桂完全具備了劃江而治的資本。但霸業的根本就是不可能與人共亯天下,偏安一隅的結果就是滅亡。

要麼得到所有,要麼一無所有。

說實話,清軍總司令康熙這時已經捉襟見肘了,到處都有請求增兵的摺子,但康熙手中已沒有多少兵了。康熙一再敦促統帥勒爾錦奪取嶽州,結果喊了兩年,勒爾錦還是按兵不動。於是,清軍和吳軍形成了荊嶽對峙之勢,清軍守著荊州,吳軍守著嶽州。

清軍在西北戰場上取得勝利,扭轉了局勢,圖海、張勇等人打敗王輔臣後,等於剪掉了吳三桂的一隻大翅膀。

康熙十六年(1677年),全國戰場的形勢發生戰略性的轉折。清軍經過短暫的戰略性撤退後,很快就開始了全面反攻。西北戰場收服王輔臣,將四川叛軍逐回老巢。康熙十七年十月,耿精忠投降,福建平定,清軍進一步收復東南地區。

反攻的條件已經具備了,清軍開始對吳三桂進行戰畧包圍。清軍選擇湖南的茶陵和攸縣為突破口,並迅速撕裂缺口,將戰果擴大。不久,清軍又攻克郴州、桂陽、興寧等城鎮,招撫了吳三桂的總兵王育民等人。

軍事上的失敗導致吳三桂內部軍心動搖、士氣低落,將領之間衝突凸顯。吳三桂手下有一個智勇雙全的將領叫高大傑,此人打仗非常厲害,能攻能守,曾多次擊敗清軍。但是他和另一個將領韓大任有衝突。韓大任這個人比較會玩關係,爬到高大傑的頭上,對他百般侮辱欺負,最後高大傑鬱悶而死。

韓大任鎮守吉安,結果被清軍擊敗,一路逃到湖南。途中,他聽從謀士的建議,帶領上萬精兵投靠了清廷。接著,清廷又招撫了韓大任的餘部近五萬人。可以說,韓大任的投降讓吳三桂承受了重大的損失。不久,吳三桂的水師將軍林興珠也投降。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六十七歲,造反整整五年了,吳三桂卻陷入了內外交困的境地。看到吳三桂的情緒一天比一天低落,部下為了讓他打起精神,建議他稱帝。吳三桂心裡清楚,自己很快就會走進山窮水盡的地步,稱帝不過是完成內心的一個願望而已,但他還是選擇了稱帝。

康熙十七年三月一日,吳三桂在衡州稱帝,建國號為周,改年號為昭武。吳三桂的這個舉動是毫無意義的,他放弃過江的機會,最終走到這步田地,不是因為戰術的錯,吳三桂打仗還是很厲害的。吳三桂的失敗是戰畧的失敗。

決戰終歸是要來的。在長沙大戰中,吳三桂餘勇猶在,雙方總共投入了十幾萬的兵力,吳三桂大軍分成三路,和清軍展開廝殺。吳三桂三路都旗開得勝。

清軍也展開了對嶽州的進攻,可惜沒有半點進展。在局部戰場上,吳三桂軍隊仍然表現出了驍勇善戰的一面,可惜大勢已定,縱是天神下凡也不能力挽狂瀾。

到了這時候,清軍還不敢跟吳三桂交戰,對他存著畏懼心理。

嶽州城强攻不行,清軍便將其圍困起來,嶽州城鬧饑荒。吳三桂派兵救援,可惜被阻回。吳應期沒辦法,只好派兵出擊,成功地突圍了出去。嶽州再次回到清軍手中。吳應期的這次逃跑,說得好聽點是突圍,其實是為吳三桂造反大業敲響了喪鐘。

回想吳三桂的一生,我們不必用意識形態的詞語說他是漢--奸-、賣國賊,因為他不是這樣的人。他是一個梟雄,一生轟轟烈烈,陰謀與大氣並存,金戈鐵馬,榮辱共存,他的一生深深地影響了後來的歷史。在當時錯綜複雜的形勢下,我們不能用簡單的是非觀來評估這個人。

吳三桂是一個生命力非常頑強的人,他始終在與命運抗爭,沒有坐以待斃,無論是當年保衛明朝,還是後來為自己的奮鬥,以及現在守住自己藩王的地位。

臨死之前,吳三桂也沒有選擇絕望,選擇消沉,他想進行最後一搏,至少這種愛拼的人生態度值得後人學習。

在吳三桂去世前,他佈置了一次大規模的反攻,他派遣胡國柱、夏相國帶領幾萬人分別進入廣東和廣西。這兩人也非常給力,奪取了大量城池,尤其在廣西,幾乎將廣西全境收復。

可惜,局部的勝利並不能改變什麼,吳三桂的人氣指數直線下降,部屬們紛紛離他而去。六月份,他的結髮妻子張氏病死,吳三桂的精神再一次遭受沉重打擊。不久,他就病倒了。重病中,他讓孫子吳世璠來衡州,吳世璠是吳應熊的兒子,吳三桂將帝位傳給孫子。說是帝位,其實是個爛攤子。

吳世璠還沒趕到衡州,吳三桂已經病逝。康熙得知後,立即全面進剿吳軍。在清軍的威逼下,吳應麟帶著吳世璠從貴陽逃到雲南,接著,吳應麟在交水糾集兵力,打算廢掉吳世璠,自立為帝。大將郭壯圖得到消息後,率軍到交水,誘惑吳應麟出城犒軍,將吳應麟當場勒死。

這次內亂還只是一個開始,接著,內亂越來越多。一些將領密謀擒拿吳世璠和郭壯圖獻給清軍,吳世璠得知這個消息後自殺,郭壯圖父子也雙雙自刎。清軍進入雲南後,到處尋找吳三桂的屍骨,有一天挖出了十三具屍骨,全都焚燒成灰。其實,這些都不是吳三桂的屍骨,吳三桂的屍骨只有少數人知道。後來,吳三桂的侄子出面,供出吳三桂的屍骨所在。康熙對吳三桂充滿了刻骨之恨,將他的屍骨銼成灰,分發給各省。

歷經八年的削藩戰爭,康熙終於險勝,清帝國度過了最驚險的時刻,康熙仍然心有餘悸。所以,臣民們要求給他上尊號的時候,他斷然拒絕。這不是什麼帝王的品德,什麼謙遜治國,是他對過去所作所為的反思。他沒有想到撤藩會引起那麼大的危機,拋開將黎民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不說,他差一點就為自己的衝動葬送了清帝國。

本文標題: 吳三桂為什麼要發動叛亂?他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6349298839708
相关資料
為了放鬆秦始皇的警惕,王翦是如何保全自己的?
為了讓秦始皇放下對自己的戒備之心,王翦開始偽裝自己。在秦始皇一再邀請之下,王翦才鬆口表示,倘若秦始皇願意給自己六十萬大軍,可以一試。為了放鬆皇帝的警戒,王翦在出征之前,讓嬴政賞賜他的兒孫們良田和豪宅,因為自己這一去,或許就回不來了。正是因為
標籤: 王翦 秦始皇 中國古代史 歷史 西漢
樓緩對趙國有什麼影響?他是個怎樣的人?
不過樓緩後來選擇投靠秦國,並且多次損害趙國,將趙王顯得一無是處。西元前298年,秦昭襄王正式任命樓緩為秦國丞相,秦、趙兩國進入甜蜜期,至少表面上是這樣的。比如樓緩為了破壞齊國和秦國的聯盟,一擔任秦國丞相,便下令逮捕在秦國入仕的孟嘗君,準備選
標籤: 趙國 趙武靈王 歷史 三國 春秋戰國 秦昭襄王
紀曉嵐的官職有多大紀曉嵐與和珅權力相差很大嗎
而紀曉嵐雖然一生為官都沒有太大實權,但是紀曉嵐也是為數不多不依附和珅的官員之一,不過紀曉嵐可沒有劉墉、阿桂那樣的實力,敢跟和珅明目張膽對著幹。所以從品軼上來說紀曉嵐的從一品與和珅的正一品待遇和地位相差不多,但是權力和乾隆帝寵信度可差了很多。
標籤: 和珅 劉墉 大學士 乾隆 歷史 清朝
關於成吉思汗的死因,都有哪些說法?
關於他的死因,有很多種說法:第一種說的是他是因病去世。據《蒙古黃金史》記載,鐵木真在晚年遠征西夏時,由於年紀大的原因,已經被病魔纏身,最後在六盤山下痛風病發作,最後不治而亡。第四種說法是在遠征西夏的過程中毒箭而死。第五種說法是被西夏一白袍小
標籤: 成吉思汗 西夏 歷史 六盤山 軍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