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芪又名岩黃芪、黑芪、真盤子。載《內蒙古中草藥》。系豆科植物多序岩黃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的乾燥根。春秋二季采挖,洗淨,除去鬚根及根頭,曬乾。
【炮製方法】1.紅芪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清水浸泡、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2.紅芪取定量煉蜜,加入紅芪片,拌勻稍悶,用文火炒至深黃色,不粘手為度。紅芪每100kg用煉蜜25kg。
【飲片性狀】紅芪為類圓形厚片,周邊灰紅棕色,具縱皺紋及少數支根痕,皮孔橫長,色淺,略凸出。切面纖維性且富粉質,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棕色,形成層區呈棕色環。質堅硬而緻密,氣微而特异,昧微甜。炙紅芪形如紅芪片,表面深黃色,略帶黏性,有蜜香氣,味甜,嚼之有豆腥氣。
【質量要求】紅芪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項下的熱浸法測定,用45%的乙醇作溶劑,不得少於30.0%。炙紅莨照紅苠測定法測定,不得少於40.0%。
【炮製作用】紅芪性味甘,溫。歸肺、脾經。具有補氣固錶,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的功能。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錶虛自汗,氣虛水腫,血虛萎黃,癰疽難潰,久潰不斂,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等。蜜炙紅芪補中益氣,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