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木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ixa orellana L.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3-7cm。幼枝棕褐色,密被紅棕色短腺毛,具明顯早落的托葉痕。胭脂木葉中所含的异高山黃芩素對大鼠晶狀體醛糖還原酶具强的抑制活性。退熱;截瘧;解毒。主治發熱;瘧疾;咽痛;黃疸;痢疾;丹毒;毒蛇咬傷;瘡瘍。

【拼音名】Yān Zhi Mù

【來源】

藥材基源:為紅木科植物紅木的根皮、葉、果肉、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ixa orellana L.

採收和儲藏:常年均可采;洗淨;曬乾

【原形態】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3-7cm。幼枝棕褐色,密被紅棕色短腺毛,具明顯早落的托葉痕。單葉互生;葉柄長2.5-8cm,無毛;葉片卵形,長8-20cm,寬5-13cm,先端漸尖,基部闊截形,有時略呈心形,邊緣全緣;基出脈5條。圓錐花序頂生,序梗粗壯,密被紅棕色的鱗片和腺毛;花紅色,直徑4-5cm;萼片5,倒卵形,長約1cm,外面密被褐黃色鱗片;花瓣5,倒卵形,長1-2cm;雄蕊多數;子房上位,花柱單一,柱頭2淺裂。蒴果卵形或近於形,長2.5-4cm,密被長刺,2瓣裂。種子多數,倒卵形,暗紅色。花期秋冬。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氣候溫暖、潮濕、土壤疏鬆、富有含腐質的土壤。

資源分佈:臺灣、廣東、廣西、雲南等地有栽培。

【化學成份】紅木的葉中含沒食子酸(gallic acid),沒食子酚(pyrogallol)和异高山黃芩素(isoscutellarein)[1]。

【藥理作用】胭脂木葉中所含的异高山黃芩素對大鼠晶狀體醛糖還原酶具强的抑制活性。

【毒性】胭脂木葉中所含的導高山黃芩素對大鼠晶狀體醛糖還原酷具强的抑制活性[1]。

【功能主治】退熱;截瘧;解毒。主治發熱;瘧疾;咽痛;黃疸;痢疾;丹毒;毒蛇咬傷;瘡瘍。

【摘錄】《中華本草》

本文標題: 胭脂木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6125795909562
相关資料
胭脂花
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鑒》。花期5-6月,果期7-8月。葉基生,多皺縮破碎,完整葉片展平後呈矩圓狀倒披針形、倒卵狀披針形或橢圓形,連柄可長達25cm,寬約4cm,先端純圓,基部下延漸狹成柄,邊緣具細牙齒,葉面黃綠色;質脆,易碎。花葶長短不一
標籤:
胭木
全株具乳汁;小枝蒼白色至褐色,被短柔毛,具皮孔。種子線狀紡錘形,長約2cm,先端具白色絹質種毛,長約3.5cm。花期5-10月,果期8月至翌年3月。從樹皮中分離得到異黃酮:胭木二酮。
標籤:
烟油
烟膏、太極膏、氣泥、五行丹。為陳舊旱烟杆內積存的黑色膏油。治蛇蟲咬傷,惡瘡,頑癬。受毒重者,其味必甜而不辣,以多飲為佳。②治痧症,疔毒:烟油少許,兌水服。
標籤:
煙筒花
紫葳科姊妹樹Millingtonia hortensis L. f.,以樹皮、葉入藥。祛風止癢,驅蟲解毒,祛痰止咳。主治蕁麻疹,濕疹及各種皮膚過敏症,蛔蟲,咳嗽痰喘。
標籤: 中藥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