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耳

1.《新修本草》雲:楮耳,人常食;槐耳,用療痔;榆、柳、桑耳;上為五耳。2.《綱目》曰:榆耳,八月采之。3.又引《淮南萬畢術》雲:八月榆,以美酒漬曝。所述榆耳、榆即指本種。

【出處】1.《新修本草》雲:楮耳,人常食;槐耳,用療痔;榆、柳、桑耳;上為五耳。2.《綱目》曰:榆耳,八月采之。3.又引《淮南萬畢術》雲:八月榆,以美酒漬曝。所述榆耳、榆即指本種。

【拼音名】Yúěr

【別名】榆、榆磨、射脈菌

【來源】

藥材基源:為革菌科真菌粘韌革菌的子實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loeostereum incarnatum S.Ito.et Imai

【原形態】子實體初時平伏或呈球形,展開後呈腎形、耳狀或扇形。無柄,常疊生在一起,新鮮時膠質,幹後硬而脆,徑可達15(30)cm,厚3cm。邊緣內卷,有時波狀;菌蓋表面被覆一層濃密的絨毛,厚約1mm,污白色、乳白色、杏黃色至橘紅色,邊緣絨毛短而稀,顏色淺,幹後表面呈灰白色至淺黃色。下麵(子實層面)乳白色至淺橘紅色,有小疣;小疣呈放射狀排列,徑(1-3)mm×1mm。菌肉厚,淺橘紅色,膠質。囊狀體圓柱狀或中部腹鼓狀,(100-130)μm×(5-7-10)μm。孢子橢圓形至臘腸形,光滑,無色,(2.5-3)μm×(6-6.5)μm。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榆及春榆的枯死樹幹或伐樁上。

資源分佈: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子實體無柄。菌蓋腎形、耳狀或扇形,直徑可達15cm,厚約3cm,表面被覆鬆軟而厚的絨毛層,灰白色中淺黃色,有的有環紋,邊緣花瓣狀,常反卷,下表面的子實層近淺赤褐色或琥珀褐色,具輻射狀棱脈,其上有多數小疣。質堅硬。氣微,味淡。

【化學成份】子實體中含幹朽菌酸(merulinic acid)A、B、C,α-甜沒藥萜醇(α-bisabolol)。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凉血止痢。主治紅白痢疾。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或煎湯;或用此湯合面烙餅;亦可研末。

【摘錄】《中華本草》

資料標籤:
本文標題: 榆耳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6125520679383
相关資料
榆白皮
出自《藥性論》;本經;1.陶弘景:(榆白皮)即今榆樹剝取皮,刮去上赤皮,亦可臨時用之。③治虛勞尿自濁:榆白皮,切,二斤,水二鬥,煮取五昇,分五服。⑤治墮胎後,下血不止:榆白皮、當歸(切、焙)各半兩。⑥治赤流腫丹毒t榆根白皮作末,雞子白和敷之
標籤: 榆樹
楹樹
豆科楹樹Albizzia chinensis Merr.以樹皮入藥。福建、湖南、廣東、廣西、雲南。固澀止瀉,收斂生肌。主治腸炎,腹瀉,痢疾:樹皮0.5~1兩,加白米2錢,炒至米焦黃,加水一碗半,煎取一碗服。瘡瘍潰爛久不收口:用樹皮適量,水煎
標籤:
搖錢樹根
本品以(木回)樹之名始載於《植物名實圖考》,雲:(木回)樹,滇、黔有之,湖南辰沅山中尤多。木性堅重,造船者取以為柁。葉如檀,秋時梢端結實,如紅姑娘而長,三棱,中凹有縐,色殷紅,內含子數粒如橘核。據考,其原植物與今之複羽葉欒樹一致。
標籤:
搖錢樹
山膀胱、燈籠花、一串錢。2.分佈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等地。
標籤: 欒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