獺骨

四肢指(趾)爪,比小爪水獺略大。

【出處】出自《本草經集注》

【拼音名】TǎGǔ

【英文名】Otter bone

【來源】

藥材基源:為鼬科動物水獺的骨骼。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Lutra lutra Linnaeus2.Lutra perspicillata Geoffroy3.Aonyx cinerea Illiger

採收和儲藏:宰殺後,剝皮,剖腹;剔取骨骼;置通風處晾乾。

【原形態】

1.水獺,屬半水棲生活的動物。體細長呈圓筒狀,長60-80cm,體重2-7.5kg;雄較雌大。頭部寬而稍扁,吻端短粗,須粗硬,鼻墊小,眼小,耳小而圓。四肢粗短,趾間具蹼。爪短、側扁而尖銳;下額中央有數根短的硬須;在前肢腕墊後面有較短的剛毛數根。尾長,超過體長之半。全身毛短而密,有光澤。上唇白色,頰兩側及頸下為污白色。腹毛較長呈栗棕色,餘者毛色為棕褐色或咖啡色。

2.江獺,外形與普通水獺相似,但體形較大,體重可達15kg以上。頭大,耳短小而圓,鼻墊裸露的上緣與毛區的交界處,除中央稍凸外,幾乎有一直線。四肢指(趾)爪,比小爪水獺略大。尾長約為體長之半,尾形甚扁闊,末端尾毛甚短。體毛短呈淺黑褐色,兩頰、頸側和頦喉部針毛白色或灰白色,絨毛淺灰褐色。四肢毛色稍顯棕黃色。

3.小爪水獺,體形扁而顯和。體重一般不超過3kg。鼻墊上緣與毛區交界處一直線橫過;臉部觸鬚與水獺無異唯下頜的正前方和兩側有幾根短剛毛;爪極小,趾墊甚發達。牙齒特徵與水獺相似,但缺第1上前臼齒,下頜門齒橫列整齊。全身被咖啡色毛,毛尖顯白色,具光澤。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棲息於河流、湖泊、水透明度較大、水生植物較少而魚類較多處。具夜行性,以各種魚類為食。

2.生活於江河流域與海岸。集羣生活,以魚為食。性兇猛,也與犬鬥。

3.小生活於我國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營半水棲生活。

資源分佈:1.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陝西、甘肅、浙江、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2.分佈於廣東珠江口沿海和雲南南部地區。

3.分佈於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四川、雲南、貴州等地。

【性味】味鹹;性平

【歸經】肝;脾;胃經

【功能主治】消骨鯁;止嘔吐。主治魚骨鯁喉;嘔噦;水積黃腫;惡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2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各家論述】

1.陶弘景:療食魚骨鯁。

2.治無名惡毒瘡似魚眼者:獺骨(生碾末)一兩,麝香一字。研末和勻,調貼之。(《聖濟總錄》獺骨散)

【摘錄】《中華本草》

資料標籤:
本文標題: 獺骨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6123716619050
相关資料
獺肝
按《朝野金載》雲:竹節中水,瀝取和獺肝為丸,治心腹積聚病甚效也。各肝葉間為動脈血管,直徑達1cm。
標籤:
獺膽
牙齒特徵與水獺相似,但缺第1上前臼齒,下頜門齒橫列整齊。
標籤:
螳螂跌打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thos scandens L.螳螂跌打,附生藤本,長4-6m以上。莖圓柱形,直徑1.5-2mm,具細條紋,節間長2-2.5cm。老枝節上常有氣生根,花枝多披散。主治跌打損傷;骨折;風濕痹痛;腰腿痛。
標籤:
螳螂
出自《本草綱目》:螳螂,驤首奮臂,修頸大腹,二手四足,善緣而捷,以須代鼻。故《月令》有雲,仲夏螳螂生也。螳螂,古方不見用者,惟《普濟方》治驚風,吹鼻定搐法中用之,蓋亦蠶、蠍定搐之義,古方風藥多用螵蛸,則螳螂治風,同一理也。
標籤: 螳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