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慈菇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remastra appendiculataMakino2.Pleione bulbocodioidesRolfe.頂生1葉,很少具2葉;葉片橢圓形,長達45cm,寬4-8cm,先端急尖,基部收窄為柄。葉和花同時出現,橢圓狀披針形,長10-25cm,芝2-5cm,先端稍鈍或漸尖,基部收狹成柄抱花葶。生態環境:1.生於山坡及林下陰濕處。資源分佈:1.分佈於長江流域以南地區及山西、陝西、甘肅等地。

【出處】出自《證類本草》

【拼音名】Shān CíGu Yè

【英文名】leaf of Appendiculate cremastra

【來源】

藥材基源:為蘭科植物杜鵑蘭或獨蒜蘭等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remastra appendiculata(D.Don)Makino2.Pleione bulbocodioides(Franch.)Rolfe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洗淨,鮮用。

【原形態】

1.杜鵑蘭,陸生植物。假鱗莖聚生,近球形,粗1-3cm。頂生1葉,很少具2葉;葉片橢圓形,長達45cm,寬4-8cm,先端急尖,基部收窄為柄。花葶側生於假鱗莖頂端,直立,粗壯,通常高出葉外,疏生2枚筒狀鞘;總狀花序疏生多數花;花偏向一側,紫紅色;花苞片狹披針形,等長於或短於花梗(連子房);花被片呈筒狀,先端略開展;萼片和花瓣近相等,倒披針形,長3.5cm左右,中上部寬約4mm,先端急尖;唇瓣近匙形,與萼片近等長,基部淺囊狀,兩側邊緣略向上反折,前端擴大並為3裂,側裂片狹小,中裂片長圓形,基部具1個緊貼或多少分離的附屬物;合蕊柱纖細,略短於萼片。花期6-8月。

2.獨蒜蒜蘭,陸生植物,高15-25cm。假鱗莖狹卵形或長頸瓶狀,長1-2cm,頂生1枚葉,葉落後1杯狀齒環。葉和花同時出現,橢圓狀披針形,長10-25cm,芝2-5cm,先端稍鈍或漸尖,基部收狹成柄抱花葶。花葶頂生1朵花。花苞片長圓形,近急尖,等於或長於子房;花淡紫色或粉紅色;萼片直立,狹披針形,長達4cm,寬5-7mm,先端急尖;唇瓣基部楔形,先端凹缺或幾乎不凹缺,邊緣具不整齊的鋸齒,內面有3-5條波狀或近直立的褶片。花期4-5月,果期7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生於山坡及林下陰濕處。

2.生於海m的林下或溝穀旁有泥土的石壁上。

資源分佈:1.分佈於長江流域以南地區及山西、陝西、甘肅等地。

2.分佈於華東、中南、西南及陝西、甘肅等地。

【性味】味甘;微辛;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治癰腫瘡毒。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綱目》:除乳癰、便毒。

【摘錄】《中華本草》

資料標籤: 山慈菇
本文標題: 山慈菇葉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6123218089790
相关資料
山慈菇
分開大小,置沸水中煮至透心,乾燥。切片或搗碎,生用。方中山慈姑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為君藥。方中山慈姑消癰散結,為君藥。
標籤: 山慈菇
山慈姑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remastra variabilis(Bl.)Nakai,Pleione bulbocodioides Rolfe.原植物詳山慈姑條。
標籤: 山慈姑
山慈姑花
為蘭科植物杜鵑蘭或獨蒜蘭等的花。治血淋,膀腹及陰莖澀痛:金燈花一兩,地蘖花。上藥陰乾,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盅盞,煎至六分,去滓,每於食前溫服之。
標籤: 山慈姑
山慈姑
金燈,鹿蹄草,山茨菰,山茨菇,朱姑、鬼燈檠,毛姑,毛慈姑,泥冰子,處姑、白地栗、白毛姑。以上植物的葉、花亦供藥用,各詳專條。除上述品種外,尚有獨蒜蘭屬植物雲南獨蒜蘭及山蘭屬植物冰球子等的假球莖,亦作山慈姑入藥。用山慈姑的枝和根煎湯隨時漱口,
標籤: 山慈姑 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