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山礬

始載於《四川中藥志》。核果卵圓形或長圓形,長5-8mm,先端具直立的宿萼裂片,基部有宿存的苞片;核骨質,分開成3分核。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800m以下的山坡雜林中。《新華本草綱要》:根有止咳、消脹的功能,用於水濕脹滿,葉用於咳嗽喘逆。

【出處】始載於《四川中藥志》。

【拼音名】SìChuān Shān Fán

【別名】黃夾柴、灰灰樹

【來源】

藥材基源:為山礬科植物四川山礬的根、莖及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ymplocos setchuensis Brand[S.sinu-ata Brand;S.Lucida(Thunb.)Sieb.Et Zucc.]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洗淨,切片或段,曬乾。

【原形態】小喬木。小枝略有棱,無毛。葉互生;葉柄長5-10mm;葉片薄革質,長圓形或狹橢圓形,長7-13cm,寬2-5cm,先端漸尖或長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尖鋸齒;中脈在葉面凸起。穗狀花序呈團傘狀;苞片闊倒卵形,寬約2mm,背面有白色長柔毛或柔毛;花萼長約3mm,裂片長圓形,長約2mm,背面有白色長柔毛或微柔毛,烏簡短,長約1mm;花冠長3-4mm,5深裂幾達基部;雄蕊30-40,花絲長短不一,伸出花冠外,長4-5mm,花絲基部稍聯合成明顯的5體雄蕊;花盤有白色長柔毛或微柔毛;花柱長約3mm,子房3室。核果卵圓形或長圓形,長5-8mm,先端具直立的宿萼裂片,基部有宿存的苞片;核骨質,分開成3分核。花期3-4月,果期5-6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800m以下的山坡雜林中。

資源分佈:分佈於西南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西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葉片多皺縮破碎,黃褐色,完整者展平後呈長圓形或狹橢圓形,長7-13cm,寬2-5cm,先端漸尖或長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尖鋸齒,中脈在兩面均凸起;葉柄長5-10mm。葉薄革質。氣微,味淡。

【化學成份】含山礬脂素(Symplocoige-nin)。

【性味】苦;性寒

【歸經】肺經

【功能主治】行水;定喘;清熱解毒。主治水濕脹滿;咳嗽喘逆;火眼;瘡癬。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根有止咳、消脹的功能,用於水濕脹滿,葉用於咳嗽喘逆。

【摘錄】《中華本草》

資料標籤:
本文標題: 四川山礬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6122758353144
相关資料
四川木藍
豆科四川木藍Indigofera szechuanensis Craib,以根入藥。辛、苦、澀,溫。寬中理氣,解鬱除瘡毒。主治胃痛,腹冷痛,胸膈氣脹,肺癆發熱,瘡毒。3~5錢,外用適量。
標籤: 中藥
四川苦丁茶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Ligustrum pricei Hayata[L.pe-dunculare Rehd.;L.seisuiense Shimizu et Kao]2.Ligus-trnm robustumBl.[Lpurpuasce
標籤:
四川紅淡葉
川黃瑞木灌木或小喬木,高3-4m。漿果直徑約1cm,被柔毛或近無毛,具宿存花柱。種子多數,淡紅褐色,光亮。葉厚,不易破碎。主治外傷出血;水火燙傷。
標籤:
四川澄茄子
採收和儲藏:8月採摘,陰乾。四川木薑子落葉喬木,高15-20m。幼枝黃褐色,密被黃褐色絨毛,頂芽圓錐形,密被黃褐色絨毛。花期3-4月,果期7-8月。果皮堅脆,剝開後內為種皮,子葉肥厚,2枚,富含油質。主治胃寒腹痛;呃逆;嘔吐。內服:煎湯,6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