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葡萄

酸藤、山葡萄、爬山虎、野葡萄、烟火藤、山天蘿、過山龍、母苦藤、酸古藤、禾黃藤、禾稼子藤、綠葡萄、假葡萄、水葡萄。同屬植物小葉蛇葡萄含鞣質、甾醇類、三萜、强心甙。用蛇葡萄葉製成注射液,每2ml含有效提取物40或60mg。

【出處】出自《救荒本草》

【拼音名】ShéPúTo

【英文名】Amur Ampelopsis,Stem or leaf of Amur Ampelopsis,Amur Ampelopsis Stem

【別名】酸藤、山葡萄、爬山虎、野葡萄、烟火藤、山天蘿、過山龍、母苦藤、酸古藤、禾黃藤、禾稼子藤、綠葡萄、假葡萄、水葡萄。

【來源】

藥材基源:為葡萄科植物蛇葡萄的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mpelopsis sinica(Miq.)W.T.Wang [Vitis sinica Miq.;A.heterophylla(Thunb.)Sieb.et Zucc.var.vestita Rehd.;A.brevipdunculata(Maxim.)Kochne var.vestita(Rehd.);A.brevipedunculata auct.non(Maxim.)Tautv.]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莖葉,洗淨,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蛇葡萄藤本。莖具皮孔;幼枝被鏽色短柔毛,卷鬚與葉對生,二叉狀分枝。單葉互生;葉柄長1-4.5cm,有鏽色短柔毛;葉片心形或心狀卵形,長5-12cm,寬5-8cm,頂端不裂或具不明顯3淺裂,側裂片小,先端鈍,基部心形,上面綠色,下麵淡綠色,兩面均被鏽色短柔毛,邊緣有帶小尖頭的淺圓齒;基出脈5條,側脈4對,網脈在背面稍明顯。花兩性,二歧聚傘花序與葉對生,長2-6cm,被鏽色短柔毛,總花梗長1-3cm;花白綠色,有長約2mm的花梗,基部有小苞片;花萼盤狀,5淺裂,裂片有柔毛;花瓣5,分離,外被柔毛;雄蕊5,與花瓣對生;子房扁球形,被杯狀花盤包圍。漿果球形,幼時綠色,熟時藍紫色,直徑約8mm。花期6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300-1200m的山谷疏林或灌叢中。

資源分佈:分佈於中南、西南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等地。

【化學成份】同屬植物小葉蛇葡萄(Ampelopsis brevipedunculata var.hancei)含鞣質、甾醇類、三萜、强心甙。預試藤含黃酮類、酚類、糖類、胺基酸等。還含沒食子酸。

【藥理作用】同屬植物小葉蛇葡萄粗提取物的20%溶液能抑制大腸桿菌,2%溶液可完全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20%提取液對豚鼠有利尿作用。其提取液還有止血作用(兔耳法)。

【性味】苦;凉

【歸經】心;肝;腎經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散瘀止血;解毒。主治腎炎水腫;小便不利;風濕痹痛;跌打瘀腫;內傷出血;瘡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鮮品倍量;或泡酒。外用:適量,搗敷研煎水洗;或研末撒。

【附方】①治慢性腎炎:山葡萄葉粉十五克,放鴨蛋白內攪勻,用茶油煎炒;另取山葡萄枝三十克煎湯,以一部分代茶,與上述炒蛋白配合內服,另一部分洗擦皮膚。(《泉州本草》)②治小便不利澀痛,肝炎,胃熱嘔吐,風濕性關節炎:野葡萄藤一至二兩,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③治癇症:鮮山葡萄粗莖(去粗皮)三兩,水煎服,每日一劑。(《江西草藥》)④治中耳炎:鮮山葡萄藤一根,洗淨,截取一段,一端對患耳,另一端用口吹之,使汁滴入耳內。(《江西草藥》)⑤治外傷出血:蛇葡萄葉焙乾研粉。撒於傷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各家論述】

1.《植物名實圖考》:洗瘡毒。

2.《江蘇藥材志》:藤莖,煎服,治風疹塊。

3.《上海常用中草藥》:利尿消腫,清熱解渴,祛風濕。

【臨床應用】止血。用蛇葡萄葉製成注射液,每2ml含有效提取物40或60mg。肌肉注射,每次2-4ml。亦可將注射液作為局部止血劑外用。用於各種出血(包括消化道出血、手術時傷口出血及術後滲血、血尿、外傷出血籌)共43例,療效顯著者35例,有效者5例,無效3例。初步觀察,對靜脈性出血效果顯著,對上消化道出血效果明顯,對再生障礙性貧血之出血也有不同程度的療效。

【摘錄】《中華本草》

資料標籤: 葡萄
本文標題: 蛇葡萄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6122353597736
相关資料
蛇婆子
和他草、滿地毯、仙人撤網、草梧桐、太古粥。蛇婆子略直立或匍匐狀半灌木,長達1m。蒴果小,2瓣裂,倒卵形,被毛,為宿存的萼所包圍,內有種子1顆。栽培技術用種子繁殖。含肽類生物鹼,包括蛇婆子堿X、Y、Y''和Z。蛇婆子堿Z低劑量
標籤:
蛇婆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蛇婆,生東海,一如蛇,常在水中浮游。
標籤: 海蛇
蛇目菊
始載於《新華本草綱要》。兩色金雞菊一年生草本,高60-120cm。莖直立,具細棱,無毛,上部稍有分枝。主治濕熱痢疾;目赤腫痛;癰腫瘡毒。《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甘,性平。有清熱解毒、化濕的功能。用於急、慢性痢疾,目赤腫痛。
標籤:
蛇迷草
始載於《新華本草綱要》。草本,直立,高7-20cm。蒴果廣卵形,具鈍4棱,4棱;宿存萼與果貼生,較果略長,被疏腺毛,以上部為多,長及直徑約4mm。花期4-5月,果期約6月。《新華本草綱要》:全株:用於蛇咬傷。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