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草木便方》
【拼音名】Qīn JiǔGān
【別名】味草(《分類草藥性》),草鞋板(《天寶本草》),山螞蝗、味噌草、蛆草(《植物學大辭典》),餓蜞蠅、三把苓(《嶺南采藥錄》),拿身草(《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蝴蜞木,螞蝗木(《陸川本草》),羊帶歸、粘衣草(《江西民間草藥》),畏草(《四川中藥志》),巴人草、水蛭草、豆子草、粘衣刺、路邊雞、路邊肖(《湖南藥物志》),扁草子、逢人打、粘身草(《江西草藥》),金腰帶、狗屙粘(《浙江民間常用草藥》),螞蟥草,螞蟥根、化痰精、長葉粘巴草、旱螞蟥(《貴州草藥》)。
【來源】為豆科植物小槐花的全草。9~10月采。
【原形態】
小槐花(《植物名實圖考》)
灌木,高達4米,無毛。3出複葉,頂生小葉披針形或闊披針形,長4.5~9.7釐米,闊1.8~4釐米,側生小葉較小;頂部漸狹成急尖或短漸尖,基部楔形,上面疏被極短小毛,下麵疏被緊貼的短柔毛,中脈上毛較密;葉柄扁,長1.5~2.5釐米;托葉披針狀線形,長8毫米。總狀花序腋生;花綠白色,長約7毫米;花萼鐘狀,萼齒二唇形,上面2齒幾連合,下麵3齒披針形;花冠蝶形,旗瓣橢圓形,龍骨瓣有爪;雄蕊10,2體;雌蕊1,子房在縫線處密被絹狀毛。莢果長5~7釐米,稍彎,被伸展而具鉤的短毛,腹背縫線縊縮,莢節4~6,矩形,長9~12毫米,闊約3毫米。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佈】生長於山地草坡或林邊。分佈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東、福建、臺灣、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化學成份】根、莖、葉含生物鹼。含量比例為20:5:1。葉中含當藥素等黃酮甙、刀豆氨酸等胺基酸,尚含酚類、糖類等。
【性味】
苦,凉。
①《陸川本草》:微苦,寒。
②《湖南藥物志》:苦,平。
③《貴州草藥》:性微寒,味苦澀。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消積,散瘀。治咳嗽吐血,水腫,小兒疳積,癰瘡潰瘍,跌打損傷。
①《嶺南采藥錄》:清熱散瘀,利水去濕。
②《民間常用草藥匯編》:開胃健脾,消水腫,療小兒疳積。
③《陸川本草》:外敷止血,續筋,治外傷出血,跌打損傷。
④《四川中藥志》:治勞傷咳嗽吐血及傷寒胃腸中有火,葉可敷瘡毒。
⑤《湖南藥物志》:祛風,殺蟲,利尿。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鮮用0.5~1兩)。外用:煎水洗,搗敷或研末敷。
【附方】
①治小兒疳積:小槐花全草三錢。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②治潰瘍瘡口臭爛:山螞蝗葉研末,麻油調敷。
③治湯火傷潰爛:山螞蝗葉搗汁洗或搗爛敷。
④治漆瘡:山螞蝗葉,煎水,待凉後洗患處。(②方以下出《江西民間草藥》)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