犛牛角

狀如水牛,體長多力,能載重,迅行如飛,性至粗梗。《昨夢錄》雲,西夏竹牛,重數百斤,角甚長,而黃黑相間,制弓極勁,彼人。犛牛已馴為家畜。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1.《山經經》郭璞傳:犛牛,牛屬也,黑色,出西南。

2.《本草綱目》:犛牛,出甘肅臨洮及西南,野牛也,人多畜養之。狀如水牛,體長多力,能載重,迅行如飛,性至粗梗。髀、膝、尾、背、胡下皆有黑毛,長尺許。其尾最長,大如鬥,亦自愛護,草木鉤之則止而不動,古人取為旌旄,今人以為纓帽。毛雜白色者,以茜染紅色。《昨夢錄》雲,西夏竹牛,重數百斤,角甚長,而黃黑相間,制弓極勁,彼人

【拼音名】Máo NiúJiǎo

【英文名】Yak horn

【別名】犛牛、旄牛、諗!⒚犀、猫牛、竹牛、毛牛

【來源】

藥材基源:為牛科動物犛牛的角。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os grunniens Linnaeus.

採收和儲藏:宰殺犛牛時鋸下牛角,陰乾或低溫烘乾。

【原形態】犛牛,狀如牛,體粗大,重在500kg以上,頭及軀體背面的毛短而光滑。肩部有突起這隆肉。體側、頸、胸、腹、尾、頜、喉部均被下垂的長毛,尤以尾毛為甚。通體暗褐黑色,吻部、鼻部稍雜白以。四肢短粗;雄獸角大,而雌蓋角小,角基略扁,二角分離甚遠,角先向上,再向外,近末端複向內向上,角尖略向後彎。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棲息於青藏高原的荒凉之處,怕熱而不畏冰雪。喜遊蕩,常數十成群,以高原山谷的粗草為食。

資源分佈:分佈於青藏高原,北至昆侖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西段,東至四川西北部,南達西藏境內。在青藏高原地區。犛牛已馴為家畜。

【性味】味酸;鹹;性凉

【歸經】心;肝;胃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凉血熄風。主治高熱驚癇;血熱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不湯,15-30g。

【各家論述】《本草綱目》:治驚癇,熱毒,諸血病。

【摘錄】《中華本草》

資料標籤: 犛牛
本文標題: 犛牛角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6120646960236
相关資料
犛牛膽結石
偶蹄目牛科犛牛Poephagus grunniens(L.)[Bos grunniens L.],以膽結石入藥。西藏、青海、甘肅、四川。1~2分,作散劑。
標籤:
盲腸草
《植物名實圖考》卷十四隰草類鬼針草條附圖特徵與本種相符。三葉鬼針草一年生草本,高30-100cm。抗微生物與抗寄生蟲作用:盲腸草中的1-苯基-1,3,5-庚三烯有明顯的廣譜抗微生物活性,對細菌、酵母菌。真菌均有效,可抑制枯草芽胞杆菌、糞鏈球
標籤: 鬼針草
閩粵千里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enecio stauntonii DC.閩粵千里光多年生草本,高40-60cm。莖直立,常屈折,有開展分枝,無毛或被微毛。瘦果,圓柱形,有縱溝,被微短毛,長3mm;冠毛白色,長4-5mm。內服:煎湯,9-15g。
標籤: 千里光
面頭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Kleinhovia hospita L.性狀鑒別葉寬卵形或卵形,先端短漸尖或微尖,基部淺心形,近截形或圓形,上面黃綠色,下麵疏生微柔毛,全緣或上部生少數小齒,葉柄細長。葉含槲皮素-3-芸香糖甙,山柰酚-3-芸香糖甙。主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