鯽魚骨

鯽魚,體側扁,寬而高,腹部圓。下咽齒1行,側扁,傾斜面有一溝紋。鰓耙37-54,細長,呈披針形。臀鰭3,5,背、臀鰭均有硬刺。全身呈銀灰色,背部色略暗。

【出處】出自《食療本草》

【拼音名】JìYúGǔ

【英文名】Goldfish bone

【來源】

藥材基源:為鯉科動物鯽魚的骨骼。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rassius auratus(Linnaeus.)

採收和儲藏:收集鯽魚之骨,洗淨,晾乾或烘乾。

【原形態】鯽魚,體側扁,寬而高,腹部圓。頭小。吻鈍。口端比特。無須。眼大。下咽齒1行,側扁,傾斜面有一溝紋。鰓耙37-54,細長,呈披針形。鱗大,側線鱗。背鰭4,15-19,鰭長,起點在吻端至尾鰭基之中間。臀鰭3,5,背、臀鰭均有硬刺。全身呈銀灰色,背部色略暗。各鰭均為灰色。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鯽魚適應性很强,是一種廣溫性魚類。

資源分佈:我國除西部高原地區外,各省區均有分佈。

【性味】鹹;溫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殺蟲;斂瘡。主治瘡腫。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燒灰研末敷。

【各家論述】《食療本草》:燒為灰,敷NIE瘡。

【摘錄】《中華本草》

資料標籤: 鯽魚
本文標題: 鯽魚骨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6118448195218
相关資料
鯽魚膽草
較剪草,山過路蜈蚣、蜈蚣草、行路蜈蚣,鯽魚草、龍膽草、節節花、苦膽草,苦節節花、細葉醜婆草。為茜草科植物耳草的全草。①《生草藥性備要》:味苦,性平。治蛇、蟲咬傷,喉痛,便血,牙疳。①《生草藥性備要》:行氣,敷瘡止痛,理蛇傷,生津液,止喉痛。
標籤: 中草藥 中藥 草藥 蜈蚣草
鯽魚膽
紫金牛科鯽魚膽Maesa perlarius Merr.,以全株入藥。福建、臺灣、廣東、廣西、貴州。接骨消腫,生肌祛腐。治跌打刀傷,疔瘡。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標籤:
鯽魚
又有一種背高腹狹小者名t魚,功用亦與鯽同,但力差劣耳。又黔州有一種重唇石鯽魚,亦其類也。鯽魚,體側扁,寬而高,腹部圓。
標籤: 鯽魚
稷米
粢米、]米,糜子米。為禾本科植物黍的種子之不粘者。5~6月採收,碾去殼用。②《千金食治》:味甘,平,無毒。③《本草拾遺》:性冷。②《千金食治》:益氣安中,補虛和胃,宜脾。③《日華子本草》:治熱,壓丹石毒,能解苦瓠毒。《日華子本草》:多食發冷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