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葵子為錦葵科植物黃蜀葵Abelmoschus manihot(Linn.)Medicus的乾燥成熟種子。9月份果實成熟時采果,取種子,曬乾。產河北、山東、河南、陝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廣東和福建等地。
【中藥名稱】黃葵子
【中藥學名(拉丁名)】ABELMOSCHUI SEMEN
【別名】黃蜀葵子、秋葵子、羊桃子
【所屬功效】類利水滲濕藥
【科屬】錦葵科
【分佈區域】產河北、山東、河南、陝西
【來源】
本品為錦葵科植物黃蜀葵Abelmoschus manihot(Linn.)Medicus的乾燥成熟種子。(《四川省中藥材標准2010年版》)
本品為錦葵科植物黃蜀葵Abelmoschus manihot(Linn.)Medicus的種子。(《中藥大辭典》)
【分佈產地】產河北、山東、河南、陝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廣東和福建等地。
【入藥部位】果實及種子
【採收加工】
9月份果實成熟時采果,取種子,曬乾。(《四川省中藥材標准2010年版》)
9-11月果實成熟時採收,曬乾脫粒,簸去雜質,再曬至全幹。(《中藥大辭典》)
【藥材性狀】
本品呈腎形,直徑3-6mm。表面棕褐色或暗褐色,有縱裂乳頭狀突起。氣微,味澀。(《四川省中藥材標准2010年版》)
【性味歸經】甘,寒。歸腎、膀胱經。(《四川省中藥材標准2010年版》)
《綱目》:“甘,寒,滑,無毒。”
【藥材功效】
利尿通淋。(《四川省中藥材標准2010年版》)
利水通淋,消腫解毒,下乳。(《中藥大辭典》)
【藥材主治】
用於濕熱淋證,水腫,濕疹,濕瘡。(《四川省中藥材標准2010年版》)
主治淋證,水腫,便秘,癰腫,跌打損傷,乳汁不通。(《中藥大辭典》)
【用法用量】
3-6g;外用:適量,研末或調敷。(《四川省中藥材標准2010年版》)
內服:煎湯,10-15g;或研末,2-5g。外用:研末調敷。(《中藥大辭典》)
【用藥禁忌】孕婦禁服。(《中藥大辭典》)
【貯藏保存】置陰涼乾燥處。(《四川省中藥材標准2010年版》)
【中藥配伍】
①治小便不通:黃蜀葵子三、四十粒,細研,以湯沖,絞取汁一小盞,頓服。(《聖濟總錄》)
②治癰腫不破:黃葵子研,酒服。(《衛生易簡方》)
③治便癰初起:黃蜀葵子十七粒;皂角半挺。為末,以石灰同醋調塗。(《永類鈐方》)
④治打撲損傷:黃蜀葵子研,酒服二錢。(《海上方》)
⑤催生:黃葵子(炒)七十粒,爛研,酒服。(《海上方》)
【中藥炮製】除去雜質。(《四川省中藥材標准2010年版》)
【道地性】非道地
【相關論述】
1.《綱目》:黃葵子,古方少用,今為催生及利小便要藥,入湯、散皆宜。蓋其性滑,與冬葵子同功故也。花、子與根性功相同,可以互用,無花用子,無子用根。
2.《本草圖經》:主淋澀,又令婦人易產。
3.《綱目》:治癰腫,利小便,五淋水腫,產難,通乳汁。
4.《陝西中草藥》:補脾健胃,生肌。治消化不良,不思飲食,跌打損傷,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