楮頭紅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rcopyamis nepalensis Wall.莖四棱形,直徑1-2mm,無毛,表皮紅色或棕色,偶有折色斑點。主肺熱咳嗽;頭目眩暈;耳鳴;耳聾;日赤羞明;肝炎;風濕痹痛;跌打傷腫;蛇頭疔;無名腫毒。《四川中藥志》:清肺熱,祛肝火,治風濕痹痛、耳鳴、耳聾及目霧羞明。

【出處】出自《四川中藥志》

【拼音名】ChǔTóu Hón

【英文名】all-grass of Nepal Fleshspike

【別名】風娑凡蕁⑽闌凡

【來源】

藥材基源:為野牡丹科植物楮頭紅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rcopyamis nepalensis Wall.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鮮用或切碎曬乾。

【原形態】直立草本,高10-30cm。莖四棱形,肉質,無毛。葉對生;葉柄長0.8-2.8cm,具狹翅;葉片膜質,廣卵形或卵形,長2-10cm,寬1-4.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近圓形或近圓形,微下延,邊緣具細鋸齒,葉面被疏糙伏毛,背面被微柔毛或幾無毛;基出脈3-5。聚傘花序,生地分枝頂端,有花1-3朵,基部具葉狀苞片2;花梗長2-6mm,四棱形,棱上有狹翅,裂片4,頂端平截,偏斜,另一側具小尖頭,長約7mm;雄蕊8,等長,花絲向下漸寬,花藥長為花絲的1/2,藥隔基部下延成極短的距或微突起,上彎;子房下位,4室,頂端具膜質冠,冠緣淺波狀,微4裂。蒴果杯形,具4棱,膜質冠伸出萼1倍,宿存萼及裂片與花時同。花期8-10月,果期9-12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300-3200m的密林下陰濕的地方或溪邊。

資源分佈:分佈於西南及江西、福建、湖北、廣東、廣西、西藏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全草多乾燥皺縮,長約15cm。莖四棱形,直徑1-2mm,無毛,表皮紅色或棕色,偶有折色斑點。葉對生,多皺縮破碎,黃色或黃綠色,橢圓形或狹卵形,長2.0-6.1cm,寬1.0-3.3cm,基產淺心形,邊緣細齒及緣毛。聚傘花序頂生,花紫色,直徑約1.5cm;萼筒杯狀,4裂片。氣微,味酸。

【性味】味苦;甘;性微寒

【歸經】歸肺;肝經

【功能主治】清熱平肝;利濕解毒。主肺熱咳嗽;頭目眩暈;耳鳴;耳聾;日赤羞明;肝炎;風濕痹痛;跌打傷腫;蛇頭疔;無名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四川中藥志》:清肺熱,祛肝火,治風濕痹痛、耳鳴、耳聾及目霧羞明。

【摘錄】《中華本草》

本文標題: 楮頭紅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6114555998472
相关資料
楮樹根
Y樹子根,Y木@。為桑科植物構樹的嫩根或根皮。①《重慶草藥》:味甘,性微寒,無毒。③《重慶草藥》:清熱凉血,治咳嗽吐血,紅崩,風火牙痛。②治水腫,筋骨酸痛:構樹根白皮三至五錢,煎服。
標籤: 楮樹根 中醫 草藥 中藥
楮樹白皮
Y木皮,楮樹皮,Y白皮,楮白皮,構皮。為桑科植物構樹樹皮的韌皮部。④治眼中翳重者:楮白皮,暴幹,合作小繩子,火燒作灰,待冷,隨便以灰點翳上。治療慢性氣管炎:取紗紙樹(構樹)二層皮1兩,少年紅(為茜草科植物劍葉耳草5錢,魚腥草5錢,均用鮮品。
標籤: 血崩
楮實子
本品為桑科構樹Broussonetia papyrifera(L.)Vent.的果實。荑狀,腋生下垂,雄花花被片和雄蕊各4;雌花序頭狀,花被筒狀,子房有柄。聚花果球形,肉質,橙紅色,熟時小瘦果借肉質子房柄向外挺出。用於腰膝酸軟、虛勞骨蒸、砂
標籤: 楮實子
楮實
况書又雲,骨哽可用楮實煎湯以服,及紙燒灰存性調服,以治血崩血暈,脾胃虛人禁用,久服令人骨痿,豈非性届陰寒,虛則受其益,過則增其害之意乎。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