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諸多的便利,比如說我們可以用手機開視頻看見地球另一半的朋友;我們也可以坐飛機去地球上的任何一個國家旅遊。但是我們是否想過如果我們生活在古代,我們的生活狀態又是如何呢?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在古代最快的交通工具就是騎馬,在電視劇中我們經常能聽到:“緊急軍情,百八裏加急”,可以說這個速度是古代傳遞資訊最快的管道了,當然如果採用這種管道傳遞資訊時,強盜都不會搶劫這樣的資訊,我們不由的會思考這背後到底有什麼樣的原因導致強盜也不敢搶劫這樣的資訊。
古代傳遞資訊的地方被我們稱為驛站,我國古代幾乎十幾裏路程就會設立一個驛站,送信的人員可以在驛站時換下一個人幫自己送信也可以換一匹馬繼續前行送信。後來隨著驛站的不斷發展完善,驛站也可以為趕路的官員提供伙食和住宿。
驛站在我國的發展可以說是源遠流長,幾乎每個朝代都會設立驛站。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中央的管理權得到了高度的集中,其中一項就是建立了全國都可以相互通行的驛站。
我們知道古代傳遞資訊的速度是非常緩慢的而且傳遞資訊還要經過多人多地的傳送,如果在戰爭年代軍事資訊傳遞的速度稍微慢一點可能自己的軍隊就被敵人打的落花流水。秦代為了解决這一難題,有關政府就頒佈了《行書律》。
到了漢代,漢代在《行書律》的基礎上又提出了傳遞的資訊要按照資訊的重要性分為不同的等級,由不同的人和馬傳遞不同的資訊的規定。漢代更是把政府公文放入帶有泥土的竹筒裏,封蓋後的竹筒再用官印封蓋,經過層層的防護措施,政府公務洩露給他人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古代人在經過多次實驗才設計出不同驛站之間的距離和馬每天傳遞的距離,這個實驗的結果就是如果二十公里設定一個驛站、馬每天以八十公里傳遞是最效率最高的。如果是遇到要快速傳遞的資訊時,馬必須以每天三百公里以上的距離傳遞。雖然驛站所使用的匹馬可能不是千里馬,但是每匹馬每天都以最快的速度奔跑的話,馬每天也能前行幾百裏。
我們不由的會問,遇到要快速傳遞的資訊時,馬匹每天都要行走這麼多公里,如果是百八裏加急的信件馬匹每天要傳遞多少裏地呢?其實岑參早已告訴我們答案了,他曾經在他所寫的古詩中把驛站的分部比做繁星,由此我們也能知道古代驛站的數量到底有多少。
唐代更是把驛站分為:水路驛站、陸地驛站、水陸驛站,當時在驛站從事工作的人員的人數更是高達數萬人,政府還規定:百八裏加急所傳遞資訊的速度要高達每天五百里。我們在閱讀史書時也能發現在安史之亂發生時,在距離安史之亂發生距離有三千多裏的唐玄宗在短短的六天內就能知道是誰、在那發起了叛變。由此我們也能看出驛站發展到唐朝時,驛站傳遞資訊的速度和組織已經非常完善了。宋朝的驛站規模雖然沒有唐朝的那麼龐大,但是宋代傳遞資訊的速度還是非常迅速的。我們也知道如果一個人一天坐在馬上,自己會腰酸背痛,長時間坐在馬背上的話還會給自己留下病根。囙此古代在選拔驛卒時也有極為嚴格的要求,大多數挑選出來的驛卒都是長年習武之人。
雖然挑選出來的都是常年習武之人,但是我們在看電視劇的時候也能發現,每位驛卒到驛站時,都是被人拖下馬的。所以如果挑選體質虛弱的人去送信的話,可能信還沒有送到,自己就已經累倒在半路上了。當然古代人只有在發生一些特殊情况時才會使用百八裏加急送信。
正是由於驛站對於傳遞資訊的重要性,我國每個朝代都以法律的形式處罰傳遞資訊時傳遞的過程中出現的過錯。唐朝更規定每個驛站的站長要把自己驛站的支出、馬匹的損失上交給當地官員,更不可以私自開除驛站的職員,如果有違令不從者將會受到仗罰,嚴重者更會受到刑罰。而倘若有人敢劫持軍事文書,責罰將會罪加三等,罪行嚴重的,比如因為貽誤文書而導致戰敗的,將直接判處死刑,甚至會連帶家人一起,如此嚴重的懲罰,連強盜也不敢去搶。
可以說驛站對於維護國家的統一是非常重要的,驛站不僅能使我們資訊交流更加的方便而且驛站也能使我國與其他國家的來往更加的密切。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