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秦昭襄王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西元前260年,秦國、趙國之間的長平之戰結束,秦軍主將白起不僅殺死了趙軍主將趙括,還下令坑殺了40萬趙軍。此戰是戰國後期重要的轉捩點,趙國元氣大傷,再也無法封锁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可是許多人不解,既然秦國當時的實力已經獨步天下,秦昭襄王為何沒有統一天下,而是拖延了幾十年的時間?
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秦國雖然取得了長平之戰的勝利,但國力也受到損失,需要一段時間來恢復。其二,秦國國內發生了一場非常嚴重的內訌,一些賢臣名將囙此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對於第一個原因很好理解,秦軍雖然是長平之戰的勝利者,也付出二十萬人的代價,咱們具體說說第二個原因。
其實在長平之戰後,秦國的政壇分成兩派,其中主戰派以武安君白起為首,他極力主張趁著趙國元氣大傷的機會,直接攻打邯鄲,滅掉趙國。在佔領長平後,白起兵分兩路,“王齕攻皮牢,拔之;司馬梗定太原”。同時,白起派衛先生返回咸陽,向秦昭襄王請求新增軍糧,為進軍邯鄲做準備。
此時,韓國、趙國已經慌了神,趕緊派蘇秦的弟弟蘇代作為使者,用重金去遊說秦國的相國範雎。範雎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縱橫家、軍事謀略家,遠交近攻的策略正是由他提出的。蘇代對範雎說:“趙亡則秦王王矣,武安君為三公”,接著又說趙國滅亡後,對秦國沒什麼好處,“北地入燕,東地入齊,南地入韓、魏,則君之所得民亡幾何人”。
最後,蘇代向建議範雎不要滅掉趙國,這樣武安君白起的戰功就不會威脅到您的地位,而且秦國還能得到趙國割讓的土地。在蘇代的遊說下,範雎向秦昭襄王提議停戰,他的理由是“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秦昭襄王採納了範雎的意見,與趙國議和,“割韓垣雍、趙六城以和。”
白起聽說這件事後,非常不高興,但也無可奈何。然而議和達成後,趙國並沒有割地,反而與其他五國結好,整軍備戰。秦昭襄王非常生氣,於是决定出兵懲罰趙國,“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由於王陵作戰不利,秦昭襄王想讓白起出戰,白起卻認為“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
秦昭襄王幾次下令讓白起出戰,都遭到了白起的拒絕,理由是身體有病,“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稱病篤”。經過數個月的作戰,秦軍不僅沒能攻下邯鄲,反而陷入被動,“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多失亡”。秦昭襄王在震怒之下,免去了白起的官職,還將其賜死。
白起死後,秦昭襄王任用範雎推薦的鄭安平為將,結果鄭安平“以兵二萬人降趙”。自此之後,範雎也感到不安,於是推薦蔡澤接替自己做相國。在長平之戰後,秦國由於爆發了一系列的權力鬥爭,導致失去了滅趙的最佳時機。西元前251年,秦昭襄王病死,他後面兩位繼任者在位時間很短,所以統一天下的重任就落到了秦始皇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