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瞭解戚家軍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說起戚家軍又被稱為義烏兵或者浙軍,在1559年成立於浙江義烏,成立之初只有兵力四千,而且大多數都是農民和礦工。
戚家軍之所以叫戚家軍,主要還是因為戚繼光,在戚繼光的帶領下,軍紀嚴明、訓練有素,逐漸成為了職業化的軍隊,使用著當時最先進的武器,並且有著百戰百勝的戰績和殺敵十餘萬人的記錄,被譽為“16至17世紀東亞最强軍隊”。
戚家軍成立之初的主要任務是打擊“倭寇”,隨著逐漸壯大,成為了明朝最具有戰鬥力的部隊之一。
在戚繼光在世時,內閣大臣張居正對戚家軍的支持,也使得戚家軍能够得到朝廷的重視,尤其是戚家軍在徹底解決了浙江、福建等地近兩個世紀的倭寇之患。
可戚家軍畢竟是職業化的部隊,他們在當時就好比現在的特種兵一樣,不僅軍餉底薪高,而且打勝仗還會有獎勵,各種戰功都會有額外的獎賞,而且享有的待遇也比普通士兵高,在當時最多的時候一個戚家軍阿兵哥甚至可以拿到近百兩的軍餉。
也就是因為軍餉問題,導致戚家軍在萬曆二十三年經歷被殘酷的絞殺,從而開始逐漸走下歷史的舞臺。這到底怎麼回事呢?
萬曆中期,日本開始向明朝的附屬國朝鮮進攻,朝鮮不敵日本,向明朝求援,於是展開了為期六年的“萬曆朝鮮戰爭”。
明朝集結了遼東軍和三千多戚家軍赴朝作戰,在戰爭的初期,明朝因兵力的不足,無法對日軍發動大規模戰爭,但是明朝將士的英勇作戰,也使得日軍不得不後撤。
隨著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第一階段的戰爭取得勝利,日本向明朝合議,明軍隨後回到國內,但在薊州鎮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在當時,隨軍遠征的戚家軍,作戰勇敢,立下了一定的戰功,可戚家軍卻領不到自己應得的糧餉,戚家軍向來是一支高薪酬的職業阿兵哥,在踏上戰場之前,朝廷曾經許諾他們每人雙餉待遇,大約每名阿兵哥43兩,可在戰爭進行兩年多的時間裏,士兵們的糧餉一直被拖欠。
在平壤之戰前,明軍主將李如松更是曾經許諾:先登上城牆的賞賜300兩。當時戚家軍奮勇登先,登上平壤城牆之後,身為主將的李如松卻開始不理這茬了,更是偏心的將首功安排給了北方將領楊元,而戚家軍在此戰役中被鳥銃射穿肚腸的將領吳惟忠卻只得到了20兩賞銀。
這一切都是因為北方阿兵哥看不上南方阿兵哥的原因,雙方產生了極大的衝突,尤其是在給南方阿兵哥撐腰的統帥宋應昌被朝廷弃用之後,南方阿兵哥徹底沒有了後臺。
但是南方一忍再忍之後,終於還是想要朝廷給他們一說法,開始向朝廷請願。
在《明實錄》中明確記載,戚家軍“防海兵以要脅雙糧鼓噪”,“鼓噪”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和平請願,並不是帶武器進行威脅或者暴動的意思。
但是北部薊州總兵王保,卻將這些他認為的“聚眾鬧事”的戚家軍全部誘殺。
《明史·王保》記載:“薊鎮總兵官張邦奇被劾,命保與易任……薊三協南兵營,戚繼光所募也,調攻朝鮮,撤還,道石門,鼓噪,挾增月餉,保誘令赴演武場,擊之,殺數百人,以反聞。”
王保以戚家軍冠以兵變的罪名上報,再加之朝中兵部尚書石星為其擔保,王保最終不但沒罪,還因“平定變難”而得賞,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萬曆二十三年薊州兵變”。
戚家軍在北方本是要培養和幫助訓練北方阿兵哥的,但是北方阿兵哥卻與南方阿兵哥產生了極大的衝突,而且在當時的九邊重鎮,只有王保的薊州有南方阿兵哥,在加之戚家軍高薪,造成阿兵哥上下的不齊心,所以王保除掉戚家軍也是遲早的事。
戚家軍在這之後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在20多年後的渾河血戰,戚家軍徹底滅亡。
總結:戚家軍在“薊州兵變”更多地反映出明朝的衰敗,而此時的明朝國庫已經逐漸空虛,拖欠糧餉逐漸成為了正常事,這也導致强大的明軍開始走向衰敗,戰鬥力逐漸下降,在幾十年後被農民軍滅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