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在當時十分强大,為何秦國公子不在戰國四公子之列?

戰國時期有非常多的風雲人物,其中就有戰國四公子,分別是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信陵君魏無忌與春申君黃歇,這四個人分別是齊國、趙國、魏國、楚國人,但秦國當時那麼强大,為什麼秦國的公子卻沒有入選到這戰國四公子裡面呢?這裡面改革最成功的就是秦國,正是秦國最成功最徹底的變法改革,才是秦國最終能够戰勝其他六國的根本原因。

下麵由小編給大家帶來戰國四公子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接著往下看吧。

戰國時期有非常多的風雲人物,其中就有戰國四公子,分別是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信陵君魏無忌與春申君黃歇,這四個人分別是齊國、趙國、魏國、楚國人,但秦國當時那麼强大,為什麼秦國的公子卻沒有入選到這戰國四公子裡面呢?而沒有入選的秦國最終卻完成了統一,這之間會不會有什麼聯系呢?

1、周朝早就滅亡了

儘管研究歷史是有趣的事情,但是畢竟古籍就那麼多,感興趣的話都可以讀一讀,但是你要是想在歷史學領域,尤其是在不依靠新的考古發掘的情况下,提出新的見解和觀點,簡直就是難上加難。

畢竟古代文獻,尤其是可靠的文獻,越往上研究就越少,書就那麼多,早就被專業人士甚至是業餘人士讀完了,你要想純從從讀書中發現新成果,那絕對是個天才。

清代有個讀書人叫做崔述,這個人名氣不大,因為他本人不擅長寫詩文,也不是官員,他是個歷史學家,擅長文獻考據,這也是那個時代清朝特有的文化氛圍,只敢在故紙堆裏,縱橫馳騁,懷疑殺伐古代一切傳承下來的書籍。

這個崔述很厲害,他有個驚人的發現,這個發現要是說出來你可能也能明白是怎麼回事,但事2000多年愣是沒人發現。

他的這個發現很有趣,那就是周朝其實早在周顯王二年(西元前367年)就亡國了,這個結論可是有點驚世駭俗呀,我們都知道最後的周天子是周赧王,這個《大秦賦》裏也有演過,就是那個心情激動無比,咒駡秦人不過是自己仙人馬奴的那個老頭。

這個周赧王是末代天子,也是咱們教科書上寫的,怎麼崔述有什麼新發現,推翻了這個結論了嗎,那為什麼我們教科書上還寫的是周赧王是最後的周天子呢?

這個國家亡不亡,關鍵看你什麼標準,有人說末代趙王是趙王遷,但趙國公子嘉逃到代國稱王,六年後才被滅,但大家公認的還是趙王遷是末代趙王。

如果按照通行標準,你會發現崔述的這個說法很有道理,歷史過程不細說,簡單來說下結果就是,周天子把屬於自己的最後一塊土地也分封了出去之後,周天子已經徹底沒有一寸土地了。

而沒有一寸土地的周天子,你要說他是亡國,這也完全是合理的,這裡就要表揚一下《大秦賦》的編劇了,因為劇中出現了東周君、西周君和周天子,這個儘管很多人搞的一頭霧水,但其實是符合歷史的。

這裡面就涉及到周朝的基本制度分封,最初的設計是這樣的,天下初定,周天子分封諸侯,當時土地大人口少,用手大概一指說這個地方就歸你了。

於是這個有功之人就帶著“鍋碗瓢盆”的禮器出發了,有天子昭命和一套禮樂典章,從此你和你的子孫世世代代都可以在這個地方生存下去,這個地方就是屬於你們家族了。

但這個分封有個致命的缺陷,大臣有了功勞就要分封,可是地越封越少怎麼辦,而且有些到了後期,都是搶地盤,搶完之後,讓周天子蓋個戳認證一下,說這個地歸我了。

這是周朝的命門,地越來越少,分封終有到頭的時候,終於在周顯王二年的時候,被逼無奈之下最後一塊地盤也分封了,從此周天子就連一寸土地就沒有了。

沒有一寸土地的周天子,你要說他已經亡國了也行,不過分封的也是周天子的兄弟,暫住在兄弟家也沒什麼不行的,周天子沒地方住,經常輪流住在東周君或者西周君家裡,於是在《大秦賦》裏,我們看到了同時存在著東周君、西周君和周天子,這是符合歷史的。

因為周天子其實早就沒了地盤,屬於寄居在別人家裡,分封分封本來是好制度,到了最後弄到天子連一寸土地都沒有,這說明任何一種制度,時間長了都需要打補丁或者升級改造。

2、狡詐的黃蓉

《射雕英雄傳》裏有個有趣的情節,聰明的黃蓉為了通過漁樵耕讀這一關,黃蓉出了一首非常刁鑽的詩,乞丐何曾有二妻,鄰家焉有許多雞,當時尚有周天子,何事紛紛說魏齊。

這首詩是諷刺孟子的,尤其是最有一句讓阻攔他們的儒生很是難堪,黃蓉的意思是,孟子那麼有才能,你應該去效忠周天子,幹嘛到處跑,不是到齊國就是到魏國。

黃蓉只是一是機巧而已,這個話題完全可以反駁,而其可以反駁的理直氣壯,要是孟子去了周天子那裡,才是真正的亂臣賊子呢。

分封的意思就是這個地就給你們家了,你們世代都在這裡繁衍生息,對裡面的土地人們全權負責,周天子不再享有所有權。

然後這裡面往下就是逐級分封,太子給你封個國,國君在把土地分封給大夫,這樣一級一級封下去,最後一個等級就叫士。

這裡面有一個最顯著的特徵就是我上司的上司不是我的上司,我奴僕的奴僕不是我的奴僕,每個人之效忠聽命與自己的上級,對越級的上司完全沒有效忠義務,這就是那個時代著名的家臣篡位的基礎。

國君只能命令大夫聽話,大夫手底下有自己的兵馬,如果大夫不聽話,國君是沒辦法直接命令大夫手底下的人的,這樣一路走下來,以下犯上的事情就時有發生。

因為封地是世襲的,你又拿不走,所以聽不聽上司的話,也是看下屬的心情,這種體制到了戰國時代是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了,因為這樣效率實在太低了,而且世襲封地,當地的封君想的就是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對國家利益不是很關心。

這裡面改革最成功的就是秦國,正是秦國最成功最徹底的變法改革,才是秦國最終能够戰勝其他六國的根本原因。

3、從封建到郡縣

從春秋時代開始,各個諸侯國之間就開始了不斷的攻伐,國與國之間的攻伐,就必然要求行政效率的提高,而所有改革的根本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如何提高效率。

現在我們幹什麼事,不管多麼困難的事,領導佈置完任務之後,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你行不行不行的話我找別人。

但是在先秦時代,這種對話是絕對不會發生了,比如晉國國君說,這楚國最近有點不老實呀,趙大夫你帶兵教訓一下楚國吧。

這個趙大夫一定,最近剛到了一批美食,此時出兵就吃不到美食了,於是回復晉國國君說,臣能力有限,打不過楚人。

這要是換到現在,國君肯定會說,你不行是吧,讓魏大夫上吧,我扯你的職,但是在古代國君無法撤大夫的職,也無法剝奪他的封地,這樣一來大家對發佈的政令肯定會挑肥揀瘦,效率肯定不高。

不要說效率不高的問題了,國君因為對手下缺少有效的控制手段,國君被幹掉的事情經常發生,整個春秋戰國發生內亂,是所有國家通行的弊病,跟國君是不是昏庸沒有關係。

最著名的就是韓趙魏三家幹掉了晉國國君,田氏家族代替了薑氏家族成了齊國的新主人,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你連位置都朝不保夕,怎麼談效率怎麼談競爭。

古人也不傻呀,面對這樣的情况,那必須變法,誰先變法成功,誰就能獲得優勢,誰變法徹底,誰就能獲得長久的優勢。

如何提高效率,各國君主的意見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改變這種分封的局面,把手下這些世襲的官位,變成跟自己打工的,隨時可以撤換。

只有掌握了人事權,君主才算是真正掌握了權力,國家的政令才能更好的實施下去,於是變法就成了那個時代君主們都要考慮的事情,因為不變不行呀,你不變別人變的好了就要來打你。

變法的終極目的,就是改變分封結構,把分封制度改成郡縣制度,郡縣長官不世襲,誰上誰下有考核標準,君主覺的你不行就讓你下去。

從封建到郡縣,最先成功的是魏國,魏國在戰國時代,首先開始變法,迅速展現出强大的實力,完全把秦國按在地上摩擦,魏國不但奪取了河西高原,連後來秦國著名的,東方六國不可逾越的關隘函谷關,都被魏國奪走了。

當時的秦國可以說是國力衰到了極點,魏國也是極盛一時,但改革隨著魏文侯的死亡就終止了,最終吳起被逼走,魏國的改革就結束了,從此魏國也慢慢走上了平庸與衰敗的道路。

這裡面最成功的就是秦國,商鞅變法徹底改造而來秦國,便世襲的分封為郡縣,這一點秦國做的最徹底,最終即便是商鞅被車裂了,秦國的變法事業也進行的比較徹底,並最終讓秦國走向了勝利。

4、秦國不需要四公子

為什麼變個法這麼難,除了秦國其他的都失敗了,變法的根本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要把你世襲的爵位官位給剝奪,一切都得重新按照功勞重新分配。

你這不是明顯要了那些有世襲爵位人的命嗎,而且一國之內原來絕大部分都是這種世襲勢力,你要革他們的命談何容易,但是一旦成功了效果就非常明顯了。

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為什麼秦軍被稱作虎狼之師,因為秦軍有明確的規定,斬首一級給你什麼樣的爵位,一共二十級爵位,所以每次打仗,秦軍看到的不是敵人,而是一個個明晃晃的爵位和金錢呀。

很多人都誇秦軍的軍功制度,但是這只是變法成功之後的表像而已,別的國家都不傻,打仗立功就可以加官進爵,這麼簡單地道理,不要說戰國的人知道,夏商周估計都知道這個道理。

問題的關鍵在於,秦國有那麼多的爵位官位給到阿兵哥,其他國家沒有,因為其他國家的爵位都被舊貴族占著,他們不肯放手,不管國君如何許諾前方將士,頂多也就是得點錢財,加官進爵不是不可以,你得等到你上面的老貴族死了,而且還的運氣好,自己功勞足够大,才有可能加官進爵。

為什麼戰國四公子這麼出名,因為他們個個勢力都非常强大,都有自己的門客,而且他們本身都是王族出身,除了楚國的黃歇之外。

這樣的身份,他們自然有很高的地位和權力,他們自然也是全心全意的為國辦事,這一點是不用懷疑的,但是因為他們的身份高,所以他們一直在,一直在影響著自己的國家。

他們本身的確很能幹,問題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誰能保證一直做正確的事情,人總有糊塗的時候,但即便是他們犯了錯誤也不要緊,反正他們的位置一直在,沒人可以把他們撤職。

對比一下秦國的魏冉你就看出來差別了,同樣是位高權重,同樣是對本國影響巨大,魏冉為相卻幾次上下,一旦某個時候,他做的不好,被撤下來也是常有的事,當然最後一次被撤職後,抑鬱而死,連帶著自己舉薦的白起最終也因為沒了靠山,而被秦昭王給賜死了。

秦昭王賜死白起當然是錯的,撤掉魏冉或對或錯是一個方面,關鍵是可以撤,但是戰國四公子呢,他們的身份和權力是與生俱來的,他們做的不好的事情,依然是穩穩在位,這樣的體制,你最終遇到一個混蛋人物,那鐵定完蛋。

秦國的郡縣制度,和其他國家的分封制度,很明顯郡縣制有巨大的優勢,郡縣長官不世襲,當然要賣命工作,不合心意就換了你,這種體制肯定有弊端,但是比分封制卻是好太多,分封制下,這個地方的管理者好與不好全部靠命,而且從邏輯上講,一個家族世代統治這裡,要保證每一個統治者都很賢,幾乎是不可能的,幾代之後必出逆子,這是個概率問題,時間久了總會出問題,誰也不能改變。

秦國沒有戰國四公子,秦國也不需要,秦國需要的就是無數個不知名的郡守,不知名的官吏,在他們的不斷努力下,秦朝這件機器告訴運轉,統一大業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郡縣制代表著未來,分封制代表著過去,用未來治理攻擊腐朽之勢,秦國的勝利是必然的結果,任何人都無法阻擋。

本文標題: 秦國在當時十分强大,為何秦國公子不在戰國四公子之列?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5970867816333
相关資料
秦滅六國的起因是什麼?是為了天下百姓還是為了自己的地位?
秦滅六國的起因究竟是什麼呢?秦國滅六國到底是為了天下的百姓,還是單純的為了自己的地位呢?秦國最終成為最後的贏家尤其必然的因素。秦國統一六國,歸一國統治,就避免了戰亂,天下就太平了。
標籤: 秦滅六國之戰 中國古代史 春秋戰國 歷史 中國歷史 秦朝
李旦被武則天廢了之後去了哪裡?最後下場如何呢?
因為李旦的母親武則天想要自己做皇帝,囙此選擇了年幼好控制的李旦做了皇帝。李旦龍鳳配合在歷史上,李旦曾經把皇位讓給母親武則天,而自己降為了皇嗣。不過在民間傳說裏,李旦是被武則天廢黜了皇位,而且後來被貶為庶民,因為被追殺從而流落民間,甚至淪為乞
標籤: 李旦 唐朝 歷史 唐玄宗 中國歷史 安史之亂
燕國的出身是怎樣的?為什麼它敢瞧不起秦趙兩國?
那麼,這個燕國又是什麼來頭,竟然敢瞧不起當時的兩大強國?但是,燕國的出身卻比其他六國更高一點,它是姬姓宗室,並且還不是普通的宗室,它是召公姬奭的封國。難怪,出身姬姓宗室召公一脈的燕國會用“馬奴”來譏諷秦趙兩國了。
標籤: 趙國 燕國 春秋戰國 歷史 秦國 燕昭王
順治對董鄂妃如此喜歡順治為何沒有立她為皇后
孝莊與順治母子不合,已是由來已久。最終,順治將這位夫人封為貴妃。而癡迷於漢文化的順治,也囙此與董鄂妃有了共同語言,成為情投意合的伉儷。在董鄂妃的逼迫下,順治終於打消了廢後的念頭。這對順治的打擊不言而喻。
標籤: 孝莊 順治皇后 順治帝 歷史 清朝 湯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