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出遊踏春最為愜意。古人也和我們如今一樣頗愛在初春時郊遊踏春。唐朝詩人白居易就曾寫詩贊春遊之樂,甚至還在其詩《春遊》中直言:“逢春不遊樂,但恐是癡人。”
春遊的習俗由來已久,早在《詩經》中就有許多關於春遊趣事的記載。周人還有春天到水邊洗滌污濁、消灾祛病之俗,謂之“修禊”。

到了魏晋時期,春遊則多了一層精神上的昇華與雅趣,尤其是文人墨客們愛在把酒言歡中將春色譜成一篇篇傳世的華章,著名的《蘭亭序》便是春遊時的流芳之作。到了唐朝,春遊開始有了鼎盛之氣。尤其是長安,每逢春日明媚時就常見人們三三兩兩一起外出郊遊,而且唐人郊遊時還頗為注重美食之樂,吃喝之風盛行,富貴人家甚至還會帶上廚子隨行。
平日待字閨中的女子也會在這時外出飽覽春色。春遊時如若遇到花兒開得絢爛,女子們便會“鋪席藉草,圍坐一圈”一起賞花談笑。而若見到柳樹,則會將柳條折斷戴在頭上,以求紅顏永駐。
除了飽覽河山的春色之外,古人春遊時的其他活動同樣也有趣多彩。如我們春遊時常玩的風箏,也是古人春遊所愛。古人放風箏之前還會將各種不好的災禍疾病寫在風箏上,待風箏升空後再突然將線剪斷,以求“斷鳶去晦”。此外,兒時常玩的蕩秋千也是古人春遊之樂。古人蕩秋千花樣繁多,有坐有站,甚至還有雙人秋千,常常張開雙手蕩至空中,如鳥兒直躍天際。

除了我們常見的各種遊樂,如今少有人知的“鬥草”也是古人春日常玩的遊戲,在古時,常常能見到一些小孩趴在春日的田間地頭拔一根草,然後將草莖相交,互相拉扯角力,如此反復玩幾輪,以不斷者為勝,又稱“武鬥”。此外,還有“文鬥”。
不過,較之“武鬥”要風雅得多,“文鬥”前,古人會先采來眾多花草,然後聚在一起以對仗的管道“報花名”,文采最佳者取勝。鬥草除了在民間盛行,古代的宮廷也常以此為樂,詩人李白就曾在《清平樂·禁庭春晝》中有載:“百草巧求花下鬥,祗賭珠璣滿鬥”。
除了遊玩賞樂,去田間覓那舌尖春味也是古人春遊時的至趣。五辛盤又稱春盤,是古人在春日常食的一種凉菜,在晋代已有。它由葱、蒜、韭菜、芸苔、胡荽(香菜)五種辛辣的蔬菜做成,服食可殺菌驅寒。古人不僅在春遊時常將其采回家來一番舌尖巡禮,還會做成春禮贈與親朋。
春日,是郊遊路上的一抹古韻。